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今社会形势下,发挥文学作品的隐性教育功能,对于在青少年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宏观的文学教育视角,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角度探讨运用文学作品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文学;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稳定、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动力和决心。文学作品中赞美祖国山河、传颂英雄人物的经典,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党一贯以来的有效做法。
一、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理念内涵,减少抵触心理。文学作品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到故事讲述或人物塑造中,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也包含爱国主义内涵,青少年会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和爱国人物的激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单纯采取灌输形式,而要通过载体、形式的创新,对青少年发挥更强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的想象力和精神需求,自古至今文学作品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好的文学作品能吸引青少年主动关注并传播,有利于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三)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情感激发作用
文学作品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发挥震撼心灵、荡涤灵魂的作用。而爱国主义教育也非单纯理性说理,文学作品中追求美好和崇高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需求相互契合,有利于借助情感因素的作用,坚定青少年爱国主义信念。例如青少年在阅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时,既赞叹祖国河山之壮阔秀丽,又能激发自己勇立时代潮头、服务祖国发展的进取精神。
二、通过文学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选取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时,确保爱国主义内涵的比重
语文教材是广大青少年接触文学作品最经常的渠道。因此应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结构进行把握,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广大教师也应注重从爱国主义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并以教材内容为起点向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原著延伸,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接触更多的爱国主义作品。
(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及其改编作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具有很强影响力,大众传媒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信息获取的需求,更通过隐含在信息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对青少年发生影响。因此我们应本着趋利避害的思路,将大众传媒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国家应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引导大众传媒多传播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或者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影等,除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外,还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做出贡献,让处于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鼓励和引导文学创作者弘扬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因此当前的文学创作者特别是网络文学创作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在文学作品中弘扬爱国情怀,不能为了追求“眼球”经济效益,而迎合某些读者消极的价值观念,或刻意颠覆传统、抹黑历史以标新立异。我们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立奖优罚劣的制度以匡正行业风气,引入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以扩大队伍力量,细化立法工作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四)对当前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批判
文学作品是社会思潮的载体,当前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和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一种歪曲革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的思潮,甚至对邱少云、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进行揶揄嘲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是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消极因素。青少年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较弱,又处于思想较为叛逆的阶段,容易被错误思想所俘获。所以我们应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认识视角,让他们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反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使爱国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日常积极奋进的实际行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所长期关注的问题。文学作为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有效载体,其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纵观我国历史,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对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乃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应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有效传播载体,以文化市场秩序整顿为抓手,让广大青少年在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熏染下,具备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刘继阳.如何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培养师范生的爱国情怀[J].山海经,2015(11).
[2]董春华.语文校本课程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J].语文建设,2013(2).
关键词:文学;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稳定、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动力和决心。文学作品中赞美祖国山河、传颂英雄人物的经典,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党一贯以来的有效做法。
一、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理念内涵,减少抵触心理。文学作品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到故事讲述或人物塑造中,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也包含爱国主义内涵,青少年会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和爱国人物的激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单纯采取灌输形式,而要通过载体、形式的创新,对青少年发挥更强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的想象力和精神需求,自古至今文学作品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好的文学作品能吸引青少年主动关注并传播,有利于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三)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情感激发作用
文学作品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发挥震撼心灵、荡涤灵魂的作用。而爱国主义教育也非单纯理性说理,文学作品中追求美好和崇高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需求相互契合,有利于借助情感因素的作用,坚定青少年爱国主义信念。例如青少年在阅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时,既赞叹祖国河山之壮阔秀丽,又能激发自己勇立时代潮头、服务祖国发展的进取精神。
二、通过文学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选取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时,确保爱国主义内涵的比重
语文教材是广大青少年接触文学作品最经常的渠道。因此应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结构进行把握,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广大教师也应注重从爱国主义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并以教材内容为起点向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原著延伸,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接触更多的爱国主义作品。
(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及其改编作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具有很强影响力,大众传媒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信息获取的需求,更通过隐含在信息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对青少年发生影响。因此我们应本着趋利避害的思路,将大众传媒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国家应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引导大众传媒多传播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或者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影等,除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外,还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做出贡献,让处于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鼓励和引导文学创作者弘扬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因此当前的文学创作者特别是网络文学创作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在文学作品中弘扬爱国情怀,不能为了追求“眼球”经济效益,而迎合某些读者消极的价值观念,或刻意颠覆传统、抹黑历史以标新立异。我们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立奖优罚劣的制度以匡正行业风气,引入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以扩大队伍力量,细化立法工作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四)对当前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批判
文学作品是社会思潮的载体,当前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和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一种歪曲革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的思潮,甚至对邱少云、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进行揶揄嘲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是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消极因素。青少年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较弱,又处于思想较为叛逆的阶段,容易被错误思想所俘获。所以我们应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认识视角,让他们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反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使爱国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日常积极奋进的实际行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所长期关注的问题。文学作为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有效载体,其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纵观我国历史,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对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乃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应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有效传播载体,以文化市场秩序整顿为抓手,让广大青少年在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熏染下,具备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刘继阳.如何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培养师范生的爱国情怀[J].山海经,2015(11).
[2]董春华.语文校本课程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J].语文建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