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步入高中,面临的化学知识从启蒙的原子、分子……深化于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纵横交叉发展中。单靠死记硬背、机械识记为主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成绩是较困难的。学生只有通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分析概括、提高思维能力,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不过,在一个人的多种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应变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应变创新能力的中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课堂教学,科学而巧妙的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只会死呆地接受,不能科学地思考问题,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氮族元素时,应运用前面学过的物质结构理论来推理性质。例在氨、铵盐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氨的分子结构特点:⑴NH3是极性分子,⑵NH3中氮原子上还有一个弧对电子,⑶NH3中N元素处于最低价(-3价)。然后设问:它们与NH3的性质有何关系?学生就会敏捷地运用已有的结构相似相溶、配位键、氧化一还原反应等知识,顺势推理出NH3的性质: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NH3与H+通过配位键形成NH4+,NH3具有还原性(氨催化氧化成NO)。又如讲解铵盐时,让学生自己分析铵盐都有NH4+,他们就会灵活地联想到铵盐有相似性,继续追溯到有哪些相似性呢?实验室利用铵盐与碱共热来制备氨气,由此提出: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要从离子反应去思考,写出NH4++OH-=NH3↑+H2O的离子方程式。也可提出:为什么铵盐、钠盐都可溶?学生通过比较Na+与NH4+含有相同的质子、电子数,而知其原因。……这样长期、有目的地训练,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思考、推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二、通过新颖灵活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通过灵活的习题,探索解题技巧,逐渐提高分析和应变能力。如学习卤素后,让学生练习:有些物质如氰(CN)2、硫氰(SCN)2与卤素分子X2性质相似,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CN)2+KOH;HSCN+MnO2。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卤素单质的性质,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学习物质结构后让学生练习;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卤化物,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这种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是深红色的固体,熔点为41℃,沸点116℃。下列对IBr的各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很多化学反应中,溴化碘是一种氧化剂。B、固体溴化碘是一种原子晶体。C、与水能反应:IBr+H2OHBr+HIO D、可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通过上例,引导学生利用题干给予的信息(跟卤素单质相似),把所学知识(卤素单质性质)迁移到一个新的场合的问题,这样就易解得答案为B。
在配平氧化一还原反应时,让学生练习新型题目。如CS2是一种有恶臭的液体,把它滴入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将析出硫黄,同时放出CO2,溶液中有MnSO4。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因为题目给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条件,属于配平技巧问题。通过新型题的训练,使学生能运用新信息,进行正确解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一题多解等来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例:把氯气通入含12.5克溴化钠的溶液中,反应后蒸发混和液得固体8.05克。问反应后生成食盐多少克?分析可知题中没有说明通入足量或过量的氯气。所以可假设溴化钠没有全部被氧化。
解法一:设生成NaClx克,剩余溴化钠为(8.05-x)克。
2NaBr+Cl2 =2NaCl+Br2
2×1032×58.5
12.5-(8.05-x)克 x克
206:117=(x+4.45):x
X=5.58(克)
答:略
解法二:应用差量法解此题。设生成NaClx克
2NaBr+Cl2=2NaCl+Br2质量减少
2×1032×58.52×(103-58.5)
X克 (12.5-8.05)克
(2×58.5):[2×(103-58.5)]=x:(12.5-8.05)
x=5.85(克) 答:略。
通过这样分析、解题、总结、归纳出最佳解法。
三、通过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种种新奇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去观察、积极推理,思考、想象,探索其中的奥妙。所以认真完成每一个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抓住现象,逐个推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如讲解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后,演示硫化氢产生淡蓝色火焰,玻片靠近火焰底部呈黄色。硫化氢通入石蕊试液变红色。通入溴水使其褪色。通入硫酸铜溶液析出黑色固体等。然后引出思考的问题:1、玻片底部为什么呈黄色?2、为什么溴水会褪色?3、为什么石蕊试液呈红色?4、为什么会析出黑色固体?这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讨论各个现象的原因,分析、讲解对硫化氢的性质更加深理解。
此外,在讲钠的性质时,补充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到液面上,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产生气体最后消失,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上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此现象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之处?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不析出红色固体物质?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明白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这样,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作出判断和推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在加强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习题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一学生的能力培养只能步步深入,融化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341600江西省信封县信丰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通过课堂教学,科学而巧妙的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只会死呆地接受,不能科学地思考问题,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氮族元素时,应运用前面学过的物质结构理论来推理性质。例在氨、铵盐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氨的分子结构特点:⑴NH3是极性分子,⑵NH3中氮原子上还有一个弧对电子,⑶NH3中N元素处于最低价(-3价)。然后设问:它们与NH3的性质有何关系?学生就会敏捷地运用已有的结构相似相溶、配位键、氧化一还原反应等知识,顺势推理出NH3的性质: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NH3与H+通过配位键形成NH4+,NH3具有还原性(氨催化氧化成NO)。又如讲解铵盐时,让学生自己分析铵盐都有NH4+,他们就会灵活地联想到铵盐有相似性,继续追溯到有哪些相似性呢?实验室利用铵盐与碱共热来制备氨气,由此提出: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要从离子反应去思考,写出NH4++OH-=NH3↑+H2O的离子方程式。也可提出:为什么铵盐、钠盐都可溶?学生通过比较Na+与NH4+含有相同的质子、电子数,而知其原因。……这样长期、有目的地训练,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思考、推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二、通过新颖灵活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通过灵活的习题,探索解题技巧,逐渐提高分析和应变能力。如学习卤素后,让学生练习:有些物质如氰(CN)2、硫氰(SCN)2与卤素分子X2性质相似,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CN)2+KOH;HSCN+MnO2。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卤素单质的性质,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学习物质结构后让学生练习;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卤化物,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这种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是深红色的固体,熔点为41℃,沸点116℃。下列对IBr的各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很多化学反应中,溴化碘是一种氧化剂。B、固体溴化碘是一种原子晶体。C、与水能反应:IBr+H2OHBr+HIO D、可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通过上例,引导学生利用题干给予的信息(跟卤素单质相似),把所学知识(卤素单质性质)迁移到一个新的场合的问题,这样就易解得答案为B。
在配平氧化一还原反应时,让学生练习新型题目。如CS2是一种有恶臭的液体,把它滴入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将析出硫黄,同时放出CO2,溶液中有MnSO4。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因为题目给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条件,属于配平技巧问题。通过新型题的训练,使学生能运用新信息,进行正确解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一题多解等来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例:把氯气通入含12.5克溴化钠的溶液中,反应后蒸发混和液得固体8.05克。问反应后生成食盐多少克?分析可知题中没有说明通入足量或过量的氯气。所以可假设溴化钠没有全部被氧化。
解法一:设生成NaClx克,剩余溴化钠为(8.05-x)克。
2NaBr+Cl2 =2NaCl+Br2
2×1032×58.5
12.5-(8.05-x)克 x克
206:117=(x+4.45):x
X=5.58(克)
答:略
解法二:应用差量法解此题。设生成NaClx克
2NaBr+Cl2=2NaCl+Br2质量减少
2×1032×58.52×(103-58.5)
X克 (12.5-8.05)克
(2×58.5):[2×(103-58.5)]=x:(12.5-8.05)
x=5.85(克) 答:略。
通过这样分析、解题、总结、归纳出最佳解法。
三、通过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种种新奇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去观察、积极推理,思考、想象,探索其中的奥妙。所以认真完成每一个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抓住现象,逐个推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如讲解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后,演示硫化氢产生淡蓝色火焰,玻片靠近火焰底部呈黄色。硫化氢通入石蕊试液变红色。通入溴水使其褪色。通入硫酸铜溶液析出黑色固体等。然后引出思考的问题:1、玻片底部为什么呈黄色?2、为什么溴水会褪色?3、为什么石蕊试液呈红色?4、为什么会析出黑色固体?这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讨论各个现象的原因,分析、讲解对硫化氢的性质更加深理解。
此外,在讲钠的性质时,补充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到液面上,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产生气体最后消失,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上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此现象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之处?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不析出红色固体物质?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明白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这样,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作出判断和推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在加强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习题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一学生的能力培养只能步步深入,融化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341600江西省信封县信丰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