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庄镇三灶村的张迎从江苏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因为欠学费,连学位证都没拿到。可谁也没想到,四年过后,这名小伙子靠栽卖桑葚,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财富。如今,张迎仍珍藏着当年的农行学费贷款合同及贫困证明,他说,“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因返校还钱而创业
没有毕业证,张迎找工作很不顺利。他做过餐厅服务员、送水工、网管等多种职业,虽然很辛苦,但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张迎来说,却是小菜一碟。2004年8月,张迎终于存下了一笔钱,将所欠学校的学费全部还清。令张迎没想到的是,返校还钱的举动,竟助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2002年,张迎的指导老师培育出一种大果无核桑葚品种,被国内专家称为“第三代水果精品”。这一品种的大小是普通桑葚的三倍,味纯甜无酸味,亩产量很高,达到2000公斤/亩。学校和张迎的指导老师都认为这一品种会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农民反应却很冷淡。有的觉得桑葚保鲜期太短,一旦卖不出去,就会烂在树上,不值得冒风险;还有的觉得科技人员在拿老百姓开心,只听说过种桑养蚕,还没听说过桑葚能当水果卖!
闲谈之余,指导老师提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迎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会是一个市场机遇。两人商定,由指导老师免费提供苗种和技术指导,张迎负责租用田地和市场销售。
2004年10月,张迎回到老家农村,将家里的六亩多地全部平整深翻,开挖植沟和排水沟,施足了基肥,栽上了由学校拿回来的桑葚果苗。
初尝成功的滋味
因为是第一次种植桑树,张迎家人很是担心。好在张迎本身就是植保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又能吃苦,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第二年七月上旬,六亩多桑园喜获丰收。一簇簇又红又大的桑葚挂满枝头,令人啧啧称奇。张迎知道,掌握技术,抓好桑树管理,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桑葚卖出去。
桑葚属浆果类果实,因皮薄、含水量大,特别容易变质,一般采摘后只能存放24个小时,不能及时卖出便会腐烂。
早在桑葚上市前两个月,张迎就在互联网上发布了销售信息,很快,一些经销商开始与他联系,这让张迎倍感高兴。然而,就在桑葚成熟后,张迎却突然发现事情不妙。原来,经销商们利用桑葚不好保存的弱点,乘桑葚大量成熟的关键时刻,拼命压价,以扩大利润空间。
面对不守信用的经销商,张迎心急如焚,为了减少损失,他四处奔波。经朋友介绍,张迎找到了当地最大的时代超市,没想到,超市当即便派人来实地考察了桑园基地。
原来,超市当时正准备办一个水果节,为丰富超市售货品种,也为了占据市场先机,很快就同意了张迎的要求。此后,每天清晨,张迎便带着家人采摘桑葚,就地把桑葚包装成100克一盒的规格,然后以2.5元的价格送到超市。仅仅一周,张迎的桑葚便销售一空,获纯利近6万元。看到桑葚如此受欢迎,特别是了解到张迎本身又是植保系专业的毕业生,超市便与其协商,希望由张迎牵头建立一个规模化的桑葚基地,所产桑葚均由超市包销。
挫折悄然而至
初涉市场的成功给了张迎很大信心。回到老家,他很快发动周边乡亲种植桑葚。到了第三年,张迎的桑葚便扩展到了200亩的规模,产出了近百万斤桑葚。
桑葚熟了必须在24小时内卖掉,上市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0天。而此时,超市市场早已经饱和,经销商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难大批量经销。
情急之下,张迎想到了桑葚的深加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张迎将桑葚加工成果冻。这种深加工一次性投资很少,尤其是种植规模不大时,很多工序可以通过人工完成。但他没想到的是,从未出现过的桑葚果冻市场反应并不理想。原来果冻产品众多,虽然桑葚果冻具有独特性,但由于张迎的企业实力较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只是一个作坊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产品知名度一直难以打响。
不断扩展的市场
就在张迎进退两难之时,机遇再一次降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旅游正蓬勃兴起。张迎所在的村庄紧靠国道,离市区只有三十多里的路程。考虑张迎桑葚园具备一定规模,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农家乐,决定扶持他搞一个桑葚采摘园。
2006年5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张迎举办了第一届桑葚采摘节。这在当地是个新鲜事,吸引了媒体的目光。通过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张迎的采摘园。桑葚在城市里非常少见,不仅大人对此有一种怀旧情结,孩子们也有很大的兴趣。除了采摘桑葚,还能参观桑葚果冻制作的全过程,这也成了桑果采摘园最大的卖点。
每到周末,张迎的桑葚采摘园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城里游客,桑葚椹园里一大半的桑葚便被游客消化掉。特别是过去让张迎头痛不已的桑葚果冻,经过游客们的口碑相传,很快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张迎并没有停止脚步,就在2007年的桑葚快卖完的时候,张迎又来到国家保鲜中心,商讨合作桑葚保鲜事宜。今年春,张迎又听说在紧邻的连云港市,有一家果蔬加工厂,他觉得自己的桑葚含糖量和含水量都非常大,很适合加工成果汁,于是他又找上门去......
江苏省盐城市企业管理协会 韩正忠
因返校还钱而创业
没有毕业证,张迎找工作很不顺利。他做过餐厅服务员、送水工、网管等多种职业,虽然很辛苦,但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张迎来说,却是小菜一碟。2004年8月,张迎终于存下了一笔钱,将所欠学校的学费全部还清。令张迎没想到的是,返校还钱的举动,竟助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2002年,张迎的指导老师培育出一种大果无核桑葚品种,被国内专家称为“第三代水果精品”。这一品种的大小是普通桑葚的三倍,味纯甜无酸味,亩产量很高,达到2000公斤/亩。学校和张迎的指导老师都认为这一品种会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农民反应却很冷淡。有的觉得桑葚保鲜期太短,一旦卖不出去,就会烂在树上,不值得冒风险;还有的觉得科技人员在拿老百姓开心,只听说过种桑养蚕,还没听说过桑葚能当水果卖!
闲谈之余,指导老师提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迎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会是一个市场机遇。两人商定,由指导老师免费提供苗种和技术指导,张迎负责租用田地和市场销售。
2004年10月,张迎回到老家农村,将家里的六亩多地全部平整深翻,开挖植沟和排水沟,施足了基肥,栽上了由学校拿回来的桑葚果苗。
初尝成功的滋味
因为是第一次种植桑树,张迎家人很是担心。好在张迎本身就是植保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又能吃苦,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第二年七月上旬,六亩多桑园喜获丰收。一簇簇又红又大的桑葚挂满枝头,令人啧啧称奇。张迎知道,掌握技术,抓好桑树管理,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桑葚卖出去。
桑葚属浆果类果实,因皮薄、含水量大,特别容易变质,一般采摘后只能存放24个小时,不能及时卖出便会腐烂。
早在桑葚上市前两个月,张迎就在互联网上发布了销售信息,很快,一些经销商开始与他联系,这让张迎倍感高兴。然而,就在桑葚成熟后,张迎却突然发现事情不妙。原来,经销商们利用桑葚不好保存的弱点,乘桑葚大量成熟的关键时刻,拼命压价,以扩大利润空间。
面对不守信用的经销商,张迎心急如焚,为了减少损失,他四处奔波。经朋友介绍,张迎找到了当地最大的时代超市,没想到,超市当即便派人来实地考察了桑园基地。
原来,超市当时正准备办一个水果节,为丰富超市售货品种,也为了占据市场先机,很快就同意了张迎的要求。此后,每天清晨,张迎便带着家人采摘桑葚,就地把桑葚包装成100克一盒的规格,然后以2.5元的价格送到超市。仅仅一周,张迎的桑葚便销售一空,获纯利近6万元。看到桑葚如此受欢迎,特别是了解到张迎本身又是植保系专业的毕业生,超市便与其协商,希望由张迎牵头建立一个规模化的桑葚基地,所产桑葚均由超市包销。
挫折悄然而至
初涉市场的成功给了张迎很大信心。回到老家,他很快发动周边乡亲种植桑葚。到了第三年,张迎的桑葚便扩展到了200亩的规模,产出了近百万斤桑葚。
桑葚熟了必须在24小时内卖掉,上市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0天。而此时,超市市场早已经饱和,经销商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难大批量经销。
情急之下,张迎想到了桑葚的深加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张迎将桑葚加工成果冻。这种深加工一次性投资很少,尤其是种植规模不大时,很多工序可以通过人工完成。但他没想到的是,从未出现过的桑葚果冻市场反应并不理想。原来果冻产品众多,虽然桑葚果冻具有独特性,但由于张迎的企业实力较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只是一个作坊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产品知名度一直难以打响。
不断扩展的市场
就在张迎进退两难之时,机遇再一次降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旅游正蓬勃兴起。张迎所在的村庄紧靠国道,离市区只有三十多里的路程。考虑张迎桑葚园具备一定规模,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农家乐,决定扶持他搞一个桑葚采摘园。
2006年5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张迎举办了第一届桑葚采摘节。这在当地是个新鲜事,吸引了媒体的目光。通过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张迎的采摘园。桑葚在城市里非常少见,不仅大人对此有一种怀旧情结,孩子们也有很大的兴趣。除了采摘桑葚,还能参观桑葚果冻制作的全过程,这也成了桑果采摘园最大的卖点。
每到周末,张迎的桑葚采摘园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城里游客,桑葚椹园里一大半的桑葚便被游客消化掉。特别是过去让张迎头痛不已的桑葚果冻,经过游客们的口碑相传,很快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张迎并没有停止脚步,就在2007年的桑葚快卖完的时候,张迎又来到国家保鲜中心,商讨合作桑葚保鲜事宜。今年春,张迎又听说在紧邻的连云港市,有一家果蔬加工厂,他觉得自己的桑葚含糖量和含水量都非常大,很适合加工成果汁,于是他又找上门去......
江苏省盐城市企业管理协会 韩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