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

来源 :中国药物警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桂枝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以桂皮醛、肉桂酸、桂枝对照药材为对照品,对桂枝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条件的研究;并对不同产地的桂枝药材进行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易于检出,重现性佳.含量测定方法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结论 所建立的桂枝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单、专属性强,可同时检测桂枝中的桂皮醛、肉桂酸,可为药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对内蒙古3种野生藜芦(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通过查阅SciFinder、ChemSpider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及与对照品比对,鉴别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的化学成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野生藜芦中虎杖苷、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31个化合物,包括13个茋类、11个黄酮类、4个有机酸类、2个糖苷类、1个巴西苏木素类化合物;绝大多数化合物为其中2种或3种野生藜芦所共有,仅有2个黄酮类
目的 为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加强患者个体化用药监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患者就诊信息和诊疗信息,在事前审方的基础上增加慢病用药实时监测和患者就诊频次监控模块以构建个体化合理用药监控平台.以降糖药为例,比较个体化合理用药监测平台运行前后(2018年1-4月为运行前,2019、2021年1-4月为运行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每月开具该药≥3次的患者数,同时比较该平台运行后(2019年1-4月和2021年1-4月)的风险处方(每天重复开具同一种药品≥3次以上的患者
目的 基于本草古籍毒性分类对现有中药毒性分级方法提出改进意见.方法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中药毒性的论述,厘清中药毒性概念的起源、中药毒性分级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历代中药毒性的分级经历了三品分类、四级分类、五级分类法,不同的基原、炮制、服法及患者体质的差异皆会影响药物的毒性.结论 应从药材性质、临床应用两个维度,构建一个多层级、多因素的中药毒性评价体系.药材性质包括药物的基原植物、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的细化,临床应用包括给药方式、时间、剂量以及患者体质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
目的 比较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与贝伐珠单抗原研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9月25日.收集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试验组)对比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对照组)用于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
目的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莨菪子等8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及地方品种收载的有毒种子类药材进行微性状及超微结构研究,为有毒中药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种子类药材,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横切面微形态进行观察,总结药材微性状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从形状、大小、表面特征、断面特征等方面对微性状进行描述,对其性状鉴别特征进行有效补充和提高;从表面特征及附属物特征对粉碎后的药材超微结构进行总结,对粉碎后有毒药材的显微鉴别提供专属性较强的鉴别依据.结论 因大小、形态及表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药cDMARDs治疗儿童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诊治的84例儿童RA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DMARDs组和维甲酸联合组,每组42例.cDMARDs组予以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的用药方案治疗,维甲酸联合组在cDMARDs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组均于干预6个月、干预1年时进行近远期综合疗效评估,并观察2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年时的主观疗效性指标、客观疗效性指标及影像学相关指
目的 观察抗柯胶囊总皂苷抑制柯萨奇病毒B型(CVB)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接种病毒液的方式建立体外细胞感染模型,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CPE)测定抗柯胶囊总皂苷对CVB3、CVB4、CVB5株50%抑制浓度(IC50)及治疗指数(TI);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情况;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中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抗柯胶囊总皂苷可明显抑制CVB3、CVB
目的 对八角枫、白屈菜、断肠草、龙葵、白英等5种有毒中草药的叶片部位进行形态结构鉴别,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对八角枫、白屈菜、断肠草、龙葵、白英等进行超显微结构鉴别研究.结果 八角枫叶有不定式、平轴式、环式3种气孔类型,棒状非腺毛,主脉有2个外韧型维管束;白屈菜叶有不定式、环式2种气孔类型,下表皮有单柄腺毛和多细胞非腺毛,主脉含1个外韧型维管束;断肠草叶表面有散落针晶,平轴式、不定式、环式3种气孔类型,主脉含1个周韧型维管束;龙葵叶有不定式、不等式、辐射型3种气孔类型,多细胞非腺毛,主
目的 基于本草古籍对花椒进行毒性考证,从品种、产地、药性、炮制等角度探寻对花椒毒性的影响,为现代花椒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基于历代本草古籍梳理花椒的毒性记载,探寻花椒毒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古籍所载花椒可分为药用花椒与食用花椒2类,蜀椒、秦椒等药用花椒品种的毒性高于食用花椒.花椒属火、性热、气味辛烈,久食、多食会引起邪火上炎,导致气喘、牙痛、目昏等不良反应.通过加热、捡净、与他药同制等方法炮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花椒的毒性.结论 花椒的毒性与品种、产地、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患者体质有一定相关性,临床
目的 探究古代本草中有毒中药甘遂的基原、产地、炮制与毒性,为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古代本草专著,考证甘遂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与毒性,进行比较梳理,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 甘遂药材在历史发展中名称、基原、功效未发生明显变化,产地最早为今山西大同山中,现在以陕西产量大、质量佳.甘遂为有毒药材,为降低毒性,保障用药安全,历代本草中记载了多种炮制方法.甘遂为“泄水之圣药”,有毒,虚者忌用.不可过服,中病即止.结论 通过对中药甘遂进行考证,认清用药历史,避免临床使用出现中毒情况,为规范市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