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品德是良好性格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教育的实践证明人的性格尤其是小学生的性格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无论对于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幸福的人。所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来培育他们形成优良的性格特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正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特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淡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教育者的急功近利使人们更多的关注成绩,忽视过程,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人们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可用下面几个不重视来概括。
1、观念上不重视。当前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加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仍拿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给各校排名次,用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来单一评价学校和教师,导致部分学校和教师只重视语数教学,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置于“副课”地位,随意削减课时不重视教学检查、评价与研究等。
2、师资上不重视。由于农村小学学额方面的限制,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很紧张,骨干教师大多用于语数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只能由年纪偏大的二线教师担任,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造成师资分配的不公平。
3、教学内容的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内容跨越生活、科学、地理、历史、法律、经济、心理、品德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从教者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充分的学识储备。而目前农村小学许多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尚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加之教师思想倦怠,认识偏差等等,导致品德课的教学流于形式。
4、教学过程不被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由于不被重视及自身的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课程的深入探索和方法的探究,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却偏重于观点的讲解和规范的掌握,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其不知忽视的正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过程,忽视了教材的作用。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前景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当前品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有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轉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1、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情况,从宏观上帮助各学校把《道德与法治》课重视起来。
2、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切实上好每节品德课。
3、注意引导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塑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同语数一样重要,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二)合理安排师资,注重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品德与社会》教师队伍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要鼓励教师多读书,通过广泛阅读提高自身修养,保证教师的“一桶水”时时充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培训与学习。要让教师走出校门,多听课,多交流,开阔视野,知道《道德与法治》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组织教师多参与教研,多磨课,通过不断的锤炼使教师形成过硬的素质。
(三)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探索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线教师都知道,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化、生活化,必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电视上常出现的“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形式我们不妨一试,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也一定能使学生终生难忘,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今天我是班长”等模拟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辨事明理。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
总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 雷劲. 中小学德育. 2017(01)
2.“学生为本” 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J]. 李伟.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中心小学 高征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正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特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淡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教育者的急功近利使人们更多的关注成绩,忽视过程,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人们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可用下面几个不重视来概括。
1、观念上不重视。当前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加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仍拿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给各校排名次,用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来单一评价学校和教师,导致部分学校和教师只重视语数教学,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置于“副课”地位,随意削减课时不重视教学检查、评价与研究等。
2、师资上不重视。由于农村小学学额方面的限制,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很紧张,骨干教师大多用于语数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只能由年纪偏大的二线教师担任,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造成师资分配的不公平。
3、教学内容的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内容跨越生活、科学、地理、历史、法律、经济、心理、品德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从教者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充分的学识储备。而目前农村小学许多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尚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加之教师思想倦怠,认识偏差等等,导致品德课的教学流于形式。
4、教学过程不被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由于不被重视及自身的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课程的深入探索和方法的探究,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却偏重于观点的讲解和规范的掌握,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其不知忽视的正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过程,忽视了教材的作用。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前景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当前品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有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轉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1、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情况,从宏观上帮助各学校把《道德与法治》课重视起来。
2、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切实上好每节品德课。
3、注意引导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塑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同语数一样重要,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二)合理安排师资,注重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品德与社会》教师队伍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要鼓励教师多读书,通过广泛阅读提高自身修养,保证教师的“一桶水”时时充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培训与学习。要让教师走出校门,多听课,多交流,开阔视野,知道《道德与法治》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组织教师多参与教研,多磨课,通过不断的锤炼使教师形成过硬的素质。
(三)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探索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线教师都知道,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化、生活化,必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电视上常出现的“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形式我们不妨一试,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也一定能使学生终生难忘,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今天我是班长”等模拟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辨事明理。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
总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 雷劲. 中小学德育. 2017(01)
2.“学生为本” 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J]. 李伟.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中心小学 高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