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的震慑效应与我国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我国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政策,督察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干部绩效考核和晋升,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较强的震慑效应.在督察期间,地方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对空气污染产生了短期影响.本文将2016-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信息和中国地市日度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匹配,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被督察地市产生了震慑效应:督察组进驻时,被督察地市PM2.5浓度相较进驻前下降了19.34%;督察组离开时,PM2.5浓度上升了18.13%.中央环保督察对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也产生了近邻震慑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发现督察期间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PM2.5浓度也下降了5.92%.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空气质量的改善通过溢出效应又进一步提高了被督察地市的空气质量.而被督察地市的省外邻近非督察地市的空气质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市主要领导的晋升激励、在任时间以及本地联系都会影响地方政府应对环保督察的污染治理策略.基于此,本文从完善我国未来环境监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资金总体回报率下降和杠杆率攀升等问题,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本文在"融资主体结构-融资用途结构-融资渠道结构"三位一体框架下,系统性地梳理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融资结构的转型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宏观融资结构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发生了三方面明显变化:第一,在融资主体结构方面,住户部门净融出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净融入相对收缩,广义政府部门成为更重要的融资主体;第二,在融资用途结构方面,社会总融资中非生产性和间接生产性融资占比上升,产业融资尤其是制造业融资占比大幅下降
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将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并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气候变化与金融之间关系的气候金融正成为金融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前沿.本文从气候风险与资产定价,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与气候风险管理,金融政策与气候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最新文献进行梳理.首先,本文从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梳理了气候风险与资产价格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对气候风险管理的相关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进行了讨论.再次,本文归纳了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以及气候风险管理的相关金融政
本文引入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就业率变量,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中国人口转变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路径,并通过另外11个经过了人口转变的经济体的经验加以佐证.经验表明,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与二元结构的终结的确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劳动力配置仍然大有空间,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将为广义生产率带来配置效率,这一贡献远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贡献.所以,人口转变后,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抚养比提高同时发生,失去了人口红利和二元结构的光环,但劳动生产率仍将可以依靠其他经济体无可比拟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