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渠道的全面畅通,学生了解和吸收全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的途径无限拓宽。然而,一些消极思想、不良习气和错误观念等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深入挖掘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与渗透,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 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精神源泉。然而,现今社会中消极思想、不良习气和错误观念等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深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他们有独立意识。但他们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积极志向和奋斗目标,思想浮躁、急于求成,过度消费、拜金享乐等;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人的宠爱导致部分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实现文化传承,进行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材编排均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范畴的人文专题,把传统美德教育自然巧妙地蕴涵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充分有效地挖掘并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悟传统美德的精髓,接受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畏艰险,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志在国家,志在民族,志在天下,志存高远。
(二)崇尚正义,诚实守信。高度弘扬正义与真理,全面渗透“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言行统一。
(三)孝老爱亲,师道尊严。“百善孝为先”,应让每個人从小感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引导教育学生从小敬重老师,才能敬重父母,才能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勤劳善良,仁爱礼让。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勤劳乃成功之基;拥有善良的心,才能“仁爱”他人,“大爱”世界。
(五)谦和谨慎,礼貌待人。谦虚使人进步,慎言让人成熟,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戒骄戒躁,慎言笃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明礼彰显品格,要学会礼貌待人,文明待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从教材中深入挖掘美德因素。语文教材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受到思想启迪,而且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1.挖掘课文中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诉说雷锋的感人生涯,雷锋身上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美德正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素养,也是老师要深入挖掘和渗透的。
2.捕捉教学中的感人场景。利用课文的感人场景,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实情感的作用。如在《可贵的沉默》教学中,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生动展现孩子们在课堂上由兴奋到沉默又回到热闹的场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要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3.渗透古典文化知识。穿插渗透古典文化知识能让学生思想受到启发,心灵得以陶冶,德育效果显著。如古诗孟郊的《游子吟》,朴素洗练,平淡中见深刻,体现母爱的伟大;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故事是教育人们弘扬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
(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美德教育。在教学各环节中灵活地渗透行为美德教育,符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1.在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时点拨。一些课文作者的自身品格及生活中的特有精神,为世人传诵,可点拨并延伸。如介绍朱自清时要特别介绍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叮嘱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一事,告诫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绝不能做出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2.在课文分析和解读中揭示。如《群鸟学艺》一课,通过分析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同时向凤凰学艺取得不同成绩的原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虚心好学、耐心坚持的良好品质。
3.在基础训练中贯穿。如做阅读练习题“妈妈为什么要制止我摘花生花?”时,从答案“花生花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谢、默默地贡献千千万万颗花生”拓展渗透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美好行为。
4.在诵读积累中强化。通过背诵记忆,可以使美德内容和思想在学生意念中得以强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强化学生惜时勤学意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精神;朗诵《2008,北京》,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文如其人”,教学生做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并弘扬传统美德,让作文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感,既提高作文质量,又实现美德教育。
总之,调动一切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抓住每个细节,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融合,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语文课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传承阵地,担负起振兴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 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精神源泉。然而,现今社会中消极思想、不良习气和错误观念等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深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他们有独立意识。但他们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积极志向和奋斗目标,思想浮躁、急于求成,过度消费、拜金享乐等;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人的宠爱导致部分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实现文化传承,进行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材编排均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范畴的人文专题,把传统美德教育自然巧妙地蕴涵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充分有效地挖掘并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悟传统美德的精髓,接受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畏艰险,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志在国家,志在民族,志在天下,志存高远。
(二)崇尚正义,诚实守信。高度弘扬正义与真理,全面渗透“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言行统一。
(三)孝老爱亲,师道尊严。“百善孝为先”,应让每個人从小感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引导教育学生从小敬重老师,才能敬重父母,才能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勤劳善良,仁爱礼让。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勤劳乃成功之基;拥有善良的心,才能“仁爱”他人,“大爱”世界。
(五)谦和谨慎,礼貌待人。谦虚使人进步,慎言让人成熟,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戒骄戒躁,慎言笃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明礼彰显品格,要学会礼貌待人,文明待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从教材中深入挖掘美德因素。语文教材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受到思想启迪,而且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1.挖掘课文中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诉说雷锋的感人生涯,雷锋身上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美德正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素养,也是老师要深入挖掘和渗透的。
2.捕捉教学中的感人场景。利用课文的感人场景,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实情感的作用。如在《可贵的沉默》教学中,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生动展现孩子们在课堂上由兴奋到沉默又回到热闹的场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要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3.渗透古典文化知识。穿插渗透古典文化知识能让学生思想受到启发,心灵得以陶冶,德育效果显著。如古诗孟郊的《游子吟》,朴素洗练,平淡中见深刻,体现母爱的伟大;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故事是教育人们弘扬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
(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美德教育。在教学各环节中灵活地渗透行为美德教育,符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1.在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时点拨。一些课文作者的自身品格及生活中的特有精神,为世人传诵,可点拨并延伸。如介绍朱自清时要特别介绍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叮嘱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一事,告诫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绝不能做出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2.在课文分析和解读中揭示。如《群鸟学艺》一课,通过分析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同时向凤凰学艺取得不同成绩的原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虚心好学、耐心坚持的良好品质。
3.在基础训练中贯穿。如做阅读练习题“妈妈为什么要制止我摘花生花?”时,从答案“花生花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谢、默默地贡献千千万万颗花生”拓展渗透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美好行为。
4.在诵读积累中强化。通过背诵记忆,可以使美德内容和思想在学生意念中得以强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强化学生惜时勤学意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精神;朗诵《2008,北京》,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文如其人”,教学生做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并弘扬传统美德,让作文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感,既提高作文质量,又实现美德教育。
总之,调动一切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抓住每个细节,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融合,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语文课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传承阵地,担负起振兴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