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趣随性的“布鞋院士”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里土气的老大爷教授
  说起“网红”院士,很多人会想到张弥曼——2018年,这位82岁高龄的古生物学家因为参加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被网友熟知。实际上,中国科学院还有一位各个方面都与张弥曼非常“相似”的科学家——他同样是中国科学界的泰斗,身怀绝技,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也同样朴实低调,在大半生的时间里默默无闻,高龄时却因为媒体报道而意外走红。这位“网红”院士就是中国遥感地理学的奠基人——李小文。
  李小文的“网红之路”始于一张照片。2014年4月,67岁的李小文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研究生上课,他坐在讲台上,低头翻看讲义,一丝不苟。然而,这位老师的外表和气质有些特别:他身穿朴素的黑衣、黑裤,裤腿挽得很高,好似农民刚刚从田间插秧归来;他双脚套着一双土布鞋,没有穿袜子,还时不时地翘起二郎腿;他面容消瘦,蓄着胡子,灰白相间的头发也有些杂乱……
  李小文这副邋遢的尊容被学生用手机拍成照片,传到网上,立刻引来网友围观。现实和想象的反差让网友们纷纷惊呼:“这哪里是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倒像是一位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大爷!”从此,李小文就成了网络红人,被称为“布鞋院士”。
  坎坷的求学经历
  李小文如此着装自然不是做秀,在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简朴的作风,以至于常常被误认为农民工。不过,李小文并非出身农民,而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因为父母家教严格,李小文4岁上了小学,16岁时便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进入大学后,李小文的学业并非一帆风顺。1965年,李小文看到姚文元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评《海瑞罢官》(一部历史剧作)的文章,心里不赞同,就写了一篇反驳文章寄给《光明日报》。没想到,文革马上开始了,李小文的文章受到了批判,他也因此被下放到四川一处偏僻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李小文一呆就是10年。
  农场改造的日子里,李小文没有放弃对知识的热爱,他一边劳动一边看书,而且萌发了考研的想法。等到1978年,中国终于恢复研究生招生,这时李小文已经31岁了。以如此“高龄”考研,李小文并不被他人看好,甚至遭到他人的嘲笑,不过李小文仍然抓住机会,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辉煌的美国岁月
  1979年,李小文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远赴美国,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深造。在同行的中国学生中,李小文年龄最大,适应留学生活的难度也最大。他的英语起初不是很好,视力也不太好,阅读论文时非常吃力。但是,李小文非常勤奋,通宵达旦地做研究,终于有所建树。
  19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正在倡导新型地理学,希望将地理学理论与卫星、计算机和遥感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地貌,李小文所在的学校正是美国新型地理学的发起地之一。于是,在圣巴巴拉分校的实验室,李小文和博士生导师艾伦·斯特拉勒教授共同研究卫星数据。
  当时,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做成的地理图像的像素很低,但李小文逐渐从森林图像的阴影中,发现了有趣的规律。他利用森林的几何结构特征,定量描述了太阳光在森林环境中的光传输过程,从而加深了科学家对光与森林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这套理论就是地物光学遥感领域中著名的“李小文-斯特拉勒”几何光学模型。斯特拉勒是李小文的导师,虽然这一几何光学模型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但李小文才是模型的主要創建者,只是因为李小文不擅长演讲,所以他和导师分工合作。李小文负责完善几何光学模型的理论,斯特拉勒负责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让人们理解这种理论的深刻内涵。
  1985年,“李小文-斯特拉勒”几何光学模型在美国地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李小文又陆续提出了许多遥感理论,这些理论复杂高深又带有实用性,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于诸多科研项目。可以说,李小文在美国的留学生涯相当辉煌,这一时期奠定了他在遥感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中国遥感科学的带头人
  在美国留学时,李小文曾想过终生留在美国,他也把老婆孩子接了过去。但没多久,李小文改变了主意,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花了中国老百姓很多钱,有义务报效祖国。
  1986年,李小文在美国拿到地理学博士学位,立即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9年,李小文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54岁的李小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继而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在各个研究所和高校任职期间,李小文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助力中国遥感水平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另外,李小文培养了1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多次在高校举办遥感科学专题讲座,推动中国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人才队伍。
  当然,李小文和张弥曼一样,性格低调谦和,很长时间里不被大众所知。2014年4月,李小文的照片使他走红网络,但那时他已经是带病给学生上课了。仅仅半年后,2015年1月,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李小文院士出殡时,数千人自发为他送行,以缅怀这位中国科学界的泰斗。
其他文献
1969年,科幻电视剧《星际旅行》有一集出现有趣的一幕:地球上造了一座飘浮于天空的城市,名叫思隹特斯(Stratus,意为云彩),城里居民优越感十足,瞧不起那些生活在地面上的人。这种偏见可称之为“天空主义”。  外太空殖民的“地面主义”  今天,现实中不少人积极倡导人类应该向外太空殖民,他们可能正受到与虚构的思隹特斯居民所持相反的偏见——“地面主义”的误导。即是说,只有当人类踏上另一个星球坚实的地
期刊
人体的极限在哪里?从生理上来说,没有食物,人能坚持3周;不喝水,最多能坚持3到4天;而大脑缺氧超过3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相比之下,微生物的生命力似乎更顽强,不仅充斥在生物圈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地表之下几千米没有阳光、没有氧气、高温高压的地方也有踪迹。  巨大的地下生物圈  科学家一直好奇,这些大部分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们生存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呢?于是他们一直挖一直挖,试图找到一个生命不存在的临界
期刊
如果有一场关于世界上“长相最奇怪的昆虫”的比赛,树跳虫们绝对有机会获得第一名!它们有无数的形状和颜色,当你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你一定会想,这是什么东西?那些凸起的角都是干什么用的,怎么那么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难道它可以垂直升降?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体型和行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想象、探索!  长相有创造力  树跳虫是半翅目昆虫的一种,包括叶蝉和蝉。目前已知的树跳虫有400多个属,约有3200个种类。
期刊
磁铁和磁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能帮助我们在陌生的野外找到方向,还能把家里的冰箱门封紧。除了这些常见的例子,磁现象有时还能在某些场合下大显身手,比如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中,磁场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尽管磁现象很常见,但它还是有一些很了不起的秘密。  只有运动才产生磁现象  一个带电荷的粒子,孤零零地呆在那里,不做任何活动,就会产生电场。这个场从粒子的各个方向扩散到四周,并指示其他附近的带电粒
期刊
在月球上踏出历史性的脚步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当时他在月球上的行走速度是2.2千米/小时,这大概只是人类在地球上行走速度的一半。但其实,这并不是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的真正速度,因为当时在设计宇航服时,并没有考虑到让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这些宇航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宇航員的行走速度。  后来,美国宇航局的一项研究测定了理论上人类在月球上最快的行走速度是5千米/时,若按照这个速度行走,走完10900千米
期刊
每个人的口腔中都有几十亿的细菌,这些细菌有好有坏,有的能帮助我们维持健康,比如双歧杆菌等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有的却是引起口腔问题的罪魁祸首,比如变异链球菌会导致龋齿。然而,在生活了700多种细菌的口腔里,伤口却不易感染(正常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而且口腔内伤口的愈合速度也比身体上的其他伤口还要快。  其实,这是因为口腔中的唾液帮助了我们。唾液为口腔营造了一个湿润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炎症细胞的生存。
期刊
迈克尔·杰克逊的招牌舞步  每一个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人都是从看他跳舞开始的,说迈克尔·杰克逊有一多半的神话是关于他的舞蹈毫不夸张,他独特的舞步让人们对他铭记至今。如今全球音乐和舞蹈爱好者仍在争相模仿他的舞步,许多招牌动作至今没有人能超越。  从机器人到高踢腿,他把无数经典的动作搬上舞台。其中太空步、反重力倾斜、魔鬼舞和机械舞这四大独创舞步最为闻名。而1987年在MV《Smooth Crimina
期刊
在著名的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座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石碑。它便是罗塞塔石碑,说出来可能会令你失望的是,这座高约112厘米、宽76厘米的石碑,实际上只是残缺的石碑碎片,看起来毫不起眼,缺乏美感。但是对于许多研究学者而言,它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文物。  历经波折的石碑  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埃及王国时代的祭司所做,以作为当时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
期刊
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碧海笙箫会使人走火入魔,而电影《六指琴魔》里,女魔头可以用琴声来控制人的行为,甚至优雅地杀人。  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小说中的情节,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这类“据说事件”也不在少数。  世界三大禁曲  《忏悔曲》《第十三双眼睛》和《黑色星期五》这三首曲子曾被列为世界三大禁曲,传说中它们是被神“诅咒”的曲子,有让人自杀的力量。据说,成百上千的人因受不了独特的旋律而选择
期刊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炼金术”。这种古老又神秘的学问来源于古代的欧洲,其主要目标是“点石成金”,即通过各种方法制造黄金,后来也发展出寻找长生秘诀的分支,与我国古代的炼丹术类似。  在19世纪之前,炼金术并未正式被科学证据否定,许多人都曾进行过炼金术的尝试。经典物理学巨匠牛顿、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化学概要》作者)等人其实都是炼金术士。  尽管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遵循元素守恒的原则,并不能创造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