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笔令人骄傲的文学遗产。解读文学遗产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的教科书中,文言文篇章均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是一大教学板块。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继承,对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中职院校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厌学,课堂教学陷入僵局
因为升学的压力,再加上文言文在考试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学生(即初中生和高中生)即使对文言文兴趣索然也不得不硬起头皮,打足精神听讲。中职生对考试不是很在意再加上自身的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阅读文言文就像在看天书,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冷漠或厌倦。在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经常随兴开场,匆匆收场,将课文内容串讲一遍之后就结束教学。甚至还有教师每每遇到文言文单元就忽略不教,期终考试时也不将其纳入必考范围。
2.教学方法单一,成效难以显现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文化遗产,距离人们有一定的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加上阅读量和生活阅历的局限,中职生对于文言文中众多字词的含义无法解释,从而造成了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厌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文言文基本知识,如词性的变化、句式的转换等,流水账似地一句句串讲文言文,就会加剧学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冷漠感。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在中职生的心里流失,并影响到他们对下一代人的教育。
3.文言文篇幅长短不一,学生兴趣有差异
就像上文提到的,由于中职生本身的文言基础不够扎实,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对于文言文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如果文言文的篇幅过长,学生又不能根据一定的知识积累推测出内涵的话,就会加剧学生对文言文的疲倦感,比如高教版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多达两千多字,虽然倾向于浅易文言文,还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比较认同外研社所挑选的文言文篇目,不管是刘向的《孙叔敖纳言》,还是柳宗元的《蝜蝂传》,字数均控制在三百字以内,这样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至多九十分钟就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其基本常识,领悟其精神内涵。因此,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篇目的安排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营造课堂气氛
(1)以美声“动”人。文言文中有不少冷僻生字和多音字,并存在如何断句的困难。学生不阅读两三遍课文是无法流利朗读的。因此我们可以先声夺人,利用音频文件,在上课时先播放给学生听,在解决了难懂的字音之后,让学生跟着朗读,最后学生自由朗读。相信有了音频文件的榜样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会提升到一定的层次。
(2)以美图“动”人。以美图动人指的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式地讲解文言文。在PPT中,我们可以插入相应的人物图片,甚至在每一张ppt上做一些不过分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卡通动漫。只有让学生的注意力不离不弃,把他们的目光圈在课本范围里,才能让他们提起兴趣关注课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愿意学习时,愿意去学校读书、写字、求知,并觉得这是一种欢乐,是人类的骄傲。只有在这时,一切才会真实可感,得偿所愿。”因此我们只有创设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堂环节,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殿堂,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2.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注意力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关注传统文学的必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尝试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内涵。诵读应成为文言教学的主旋律。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不管是听读、自读,还是背读,都应该空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赏析文章内涵,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或主张看法,在反复听读中必将逐渐消除学生心中的厌倦感,缩短与文言文的距离感。
(2)穿插事例,提升兴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文言文虽然距离现代有一定的年月,但其间的许多精神内涵与我们是相通的,比如对故土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公正的呼喊。这些情感穿越时空隧道之后依然可以和现代的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在授课当中知人论世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谈论那个时代的时事要闻、风俗典故,可以增加文章内涵,同时引发学生阅读的注意力。《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男子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娘甜蜜的爱情。讲解这一首诗歌时,我们可以引入中国古典文学上著名的爱情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等等,相信同学们都会竖起耳朵听讲,并被主人公忠贞的爱情所感染。
(3)教授方法,挖掘学习主动性。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五个字即“留、删、调、补、换”。留,如果是地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老师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本里的注释,或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进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也许觉得大概了解了字词的意思,但一旦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许多地方很不顺手,经常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心中的意思。于是他们被“逼迫”看注释、查资料、询问同学。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记忆也更为深刻了。学生笔译之后,教师请同学个别发言或者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再进行点评,或鼓励或校正,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实践演练,深度体会。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事过多年,仍印象深刻,但忘不了的不是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而是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他们把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搬到教室里,虽然同学们衣着校服,道具简陋,但他们的认真与投入感动了在场的各位师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等于再次指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他们深度体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教师知道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力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他们设计出一定的情景,帮助孩子自主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爱”。
3.出版社精选篇目,篇幅应长短适中
中国古代文言文的数量巨大,它们篇幅长短不一,内容各异,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考虑到中职生的特殊情况,如果相关的出版社能精选篇幅较短、内容不晦涩难懂的,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比如《论语》中的《秋水》,比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篇幅不长,但道理深刻,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礎。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对文言文教学不放弃不抛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遨游于中国古代诗文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一、中职院校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厌学,课堂教学陷入僵局
因为升学的压力,再加上文言文在考试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学生(即初中生和高中生)即使对文言文兴趣索然也不得不硬起头皮,打足精神听讲。中职生对考试不是很在意再加上自身的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阅读文言文就像在看天书,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冷漠或厌倦。在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经常随兴开场,匆匆收场,将课文内容串讲一遍之后就结束教学。甚至还有教师每每遇到文言文单元就忽略不教,期终考试时也不将其纳入必考范围。
2.教学方法单一,成效难以显现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文化遗产,距离人们有一定的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加上阅读量和生活阅历的局限,中职生对于文言文中众多字词的含义无法解释,从而造成了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厌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文言文基本知识,如词性的变化、句式的转换等,流水账似地一句句串讲文言文,就会加剧学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冷漠感。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在中职生的心里流失,并影响到他们对下一代人的教育。
3.文言文篇幅长短不一,学生兴趣有差异
就像上文提到的,由于中职生本身的文言基础不够扎实,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对于文言文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如果文言文的篇幅过长,学生又不能根据一定的知识积累推测出内涵的话,就会加剧学生对文言文的疲倦感,比如高教版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多达两千多字,虽然倾向于浅易文言文,还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比较认同外研社所挑选的文言文篇目,不管是刘向的《孙叔敖纳言》,还是柳宗元的《蝜蝂传》,字数均控制在三百字以内,这样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至多九十分钟就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其基本常识,领悟其精神内涵。因此,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篇目的安排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营造课堂气氛
(1)以美声“动”人。文言文中有不少冷僻生字和多音字,并存在如何断句的困难。学生不阅读两三遍课文是无法流利朗读的。因此我们可以先声夺人,利用音频文件,在上课时先播放给学生听,在解决了难懂的字音之后,让学生跟着朗读,最后学生自由朗读。相信有了音频文件的榜样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会提升到一定的层次。
(2)以美图“动”人。以美图动人指的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式地讲解文言文。在PPT中,我们可以插入相应的人物图片,甚至在每一张ppt上做一些不过分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卡通动漫。只有让学生的注意力不离不弃,把他们的目光圈在课本范围里,才能让他们提起兴趣关注课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愿意学习时,愿意去学校读书、写字、求知,并觉得这是一种欢乐,是人类的骄傲。只有在这时,一切才会真实可感,得偿所愿。”因此我们只有创设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堂环节,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殿堂,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2.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注意力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关注传统文学的必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尝试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内涵。诵读应成为文言教学的主旋律。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不管是听读、自读,还是背读,都应该空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赏析文章内涵,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或主张看法,在反复听读中必将逐渐消除学生心中的厌倦感,缩短与文言文的距离感。
(2)穿插事例,提升兴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文言文虽然距离现代有一定的年月,但其间的许多精神内涵与我们是相通的,比如对故土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公正的呼喊。这些情感穿越时空隧道之后依然可以和现代的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在授课当中知人论世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谈论那个时代的时事要闻、风俗典故,可以增加文章内涵,同时引发学生阅读的注意力。《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男子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娘甜蜜的爱情。讲解这一首诗歌时,我们可以引入中国古典文学上著名的爱情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等等,相信同学们都会竖起耳朵听讲,并被主人公忠贞的爱情所感染。
(3)教授方法,挖掘学习主动性。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五个字即“留、删、调、补、换”。留,如果是地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老师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本里的注释,或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进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也许觉得大概了解了字词的意思,但一旦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许多地方很不顺手,经常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心中的意思。于是他们被“逼迫”看注释、查资料、询问同学。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记忆也更为深刻了。学生笔译之后,教师请同学个别发言或者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再进行点评,或鼓励或校正,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实践演练,深度体会。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事过多年,仍印象深刻,但忘不了的不是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而是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他们把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搬到教室里,虽然同学们衣着校服,道具简陋,但他们的认真与投入感动了在场的各位师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等于再次指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他们深度体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教师知道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力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他们设计出一定的情景,帮助孩子自主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爱”。
3.出版社精选篇目,篇幅应长短适中
中国古代文言文的数量巨大,它们篇幅长短不一,内容各异,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考虑到中职生的特殊情况,如果相关的出版社能精选篇幅较短、内容不晦涩难懂的,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比如《论语》中的《秋水》,比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篇幅不长,但道理深刻,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礎。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对文言文教学不放弃不抛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遨游于中国古代诗文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