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透,让语文绽放异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v_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使学校美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陶冶情感的功能,还肩负着培养人的高尚品德,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完善人格等方面重要作用。因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我几年的探究和尝试,我认为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在精美的语文教材中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章再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如反映祖国壮丽河山的《我爱你中国》《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表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爱之链》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咀嚼文字,感悟形象,诱发想象,丰富感情,从而自然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心灵为美所感染,与作者情感共鸣。
  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而“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情,让学生在悟情中感受美。杜牧的《江南春》是句句写景、字字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借景抒情。教学要引导学生由字入景、由景出情,感知作品的情感美。
  让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交织于语文课堂,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学思考,恰如其分地运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美,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本质所在。忽略了这一点,语文就会变得寡然淡味。
  二、在融洽的审美情境中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因而,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融洽的审美情境中欣赏美,十分重要。
  1.巧用电教媒体,构建审美情境
  电教媒体最具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是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的最佳手段。一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时,课初播放关于桂林山水视频,优美的画面,妙曼的解说,激起学生美的幻想,为学好全课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让学生在音乐中通过通读文段,欣赏漓江的“静、清、绿”,轻柔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祖国河山绚丽之美油然而生。学习桂林山的特点时,教师直接在实物投影台上简略地勾勒出一组山形,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此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渲染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想象使入境,动情美亦生
  简洁典雅是老舍散文的特点,文章具有诗的情韵和意境,堪称美文的典范。小学课本中的《草原》一文,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全篇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烈的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抓住文中大量新鲜生动的比喻句进行品析,只有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起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草原图景,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独特感受,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
  三、在品读吟诵中体会美
  目前,“灌输式”教学依然还霸占着课堂,学生依然习惯当“听长”,懒于诵读,厌于思考。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中国的汉语,有其优美的音韵。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回荡起美的旋律,宛若一首首悠扬动人的乐曲。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是低年级段的教学中,教师少要求学生默读,多提倡学生放声朗读。因为朗读要比默读给予学生的美感更为显著。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书面语言的美感,而且体会着语音的韵律美。这些美的深刻体味和感受,对学生极具感染作用。悄悄然,他们把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能力也渐渐提高,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的内容。有一次在上《黄山奇松》一课时,我专门配上了一曲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朗诵,课文中抑扬顿挫的语言,再加上古筝曲优美的旋律,一时让人心旷神怡。也因为有了音乐的参与和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聆听和思考状态。朗读完后让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用了哪些优美的语句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学生感受丰富,思考积极,发言踊跃。这样的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语言文字的美育作用,让学生感到了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美育与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教师利用美的教学艺术去传授美的信息,让语文教学变成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与智慧、充满活力与变化的审美艺术教育。教师应以语文教学为窗口和契机,以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己任,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抒发美、欣赏美、展现美,从而实现创造美,这是一个语文教师该做的分内工作。完美的语文教学,必将美育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永远洋溢着沁人心脾的美,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誗编辑 李 姣
其他文献
<正>1986年12月24日,《中州学刊}}、《河南社联》和《大学文科园地》三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省会学术界三十多位专家和社
“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歌德
<正>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问题提出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观点,我们曾经发表过《不应模仿形式逻辑的模式建立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一文(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该文对几本辩证逻辑论著中把“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形式”确认为辩证逻辑思维形式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的思维模式并未超出知性分析的思维水平,在本质上仍属于形式逻辑的模式。马佩同志对我们的异议提出了质疑。为了重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并引起逻辑学界广泛深入讨论,本文对《评〈不应模仿形式逻辑
<正>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和提拔人才。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在产品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人才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但是,由于过去“左”的影响,以及小生产狭隘心理的骚扰,在有些地区和部门,不尊重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压制人才、打击人才的情况也时有所闻。以笔者所见,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除了愚昧和无知,妒贤嫉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试
本文选取201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间隔1分钟的高频数据,通过相图、Poincare截面图、功率谱图初步判断股市的混沌特性;基于混沌理论的相空间重构技术,分别用互信息法和G-P算法计
<正>举用善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才思想,它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如今称道春秋时期尊贤思想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举善思想则无人论及,未免失之偏颇。本文就春秋时期的举善思想及其与亲亲、尊贤等思想的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正】关于《文心雕龙&#183;原道》篇的思想倾向,目前研究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道是指儒家之道;有的则认为道指佛家之道、道家之道等等。有的认为道指规律,因而其思
<正> 工业发展战略正确与否,对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从我国的历史经验看,“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比较正确,因而促进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跃进”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发生了严重失误,带来了消极后果。再从国外的经验看,战后日本的工业发展战略比较符合本国情况,因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国家则由于工业发展战略失误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 工业发展战略不仅影响工业,而且影响其他部门,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如“大跃进”从钢铁翻两番开始,以后影响到农业,最后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有
如今的企业面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变革,企业管理模式朝着信息化技术管理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仅是计算机工作,还是一种人员沟通和项目规划建设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的信息化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在质监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不仅实现了检测机构内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