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旋涡中的复仇与反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摊牌》在《啄木鸟》杂志2018年第3期发表,后经《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选刊》的转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留待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性,善于探索人性及人的内在需求,并将其合理地与时代接轨。这篇《摊牌》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当代社会中的复仇与反思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留待 《摊牌》 复仇 反思
  留待的《摊牌》是打上作家鲜明创作个性烙印的作品。小说并未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对现实主义进行一种新的探索,在不抛弃山东作家现实主义书写传统的同时,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叙述切口的创新。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出身鲁西北偏僻山庄的“我”(刘思信),二十多年间与在“唐城”时结识的伙伴张伟强、李双海、王小路的交往,以及对“马奎之死”的认识和反思,展现了在变动环境中人物内在世界的澎湃。
  一、时代的两个秘密
  在刘思信及其他三个人物的命运的剧烈变化中,隐藏着当今时代的两个深刻秘密:一个是身处世界经济整体变动、国家迅速发展的时代,个人机遇增多,但风险也随之提高。
  刘思信出生于乡村但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异,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希冀。“唐城”是他人生规划之中的“圆梦之地”,到后来却成为他闭口不谈的“堕落之地”。《摊牌》塑造了一个当代的“失败青年”形象。这样“失败青年”的产生必然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新阶段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和贫富分化问题会逐渐加剧,社会流动性减弱,置身于其中的人的人生价值更多地由其出身及原始身份决定。出身底层的青年在社会竞争大潮中毋庸置疑地处于弱势地位,命运相较于拥有良好家庭背景的青年更为跌宕。这些既有的阻力成为底层青年难以逾越的鸿沟,最终导致改变命运的希望的幻灭。
  孕育“失败青年”的不只是这些硬性条件,还有社会对于“成功青年”的理解的偏离。大众普遍将“成功”定义为以金钱为核心,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如鱼得水的理想生活。“金钱至上”“成王败寇”的单一价值更是根植于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摊牌》中,除主人公之外的三人就奉行着这种“成功”逻辑。张伟强采用金融诈骗的方式获取金钱,在出狱后仍旧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金融理念,急于改变自身的命运。李双海和王小路两人在失去国棉厂和供销社的国企靠山后,认准拥有一定资产的私企老板刘思信就是“成功青年”,进而从他身上索求利益。这样的价值观也可以看作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现代商业道德观的产物。
  另一个是“城乡对立格局中的难以规避的不平等关系”。这既表现在物质生活的强烈对比,也表现在身心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上。表姨对于父亲送“我”进城时带去的两瓶香油和半袋玉米面的轻视以及同学对“我”青布褂子的嘲笑都是源于城乡的贫富差距。而小说在表现“城”对“乡”的剥削时这种不平等更为突出。小说中刘思信在唐城的人际关系全部都是依靠“成绩好”而建立起来的。秉承“寒门出贵子”观念的表姨,将“我”辅导其女儿的功课并接送她上下学作为条件接受了“我”父亲将“我”寄养在她家的请求。四人的友情更是开端于张伟强对我成绩的认可。
  二、复仇母题的发展
  小说中的复仇既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四人友情异化的标志。“复仇”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学母题,在各个时代的文本中有不同的演绎。《摊牌》写出的不仅是刘思信的个人命运,也是当代中国人正在经历的现实,因而具有时代性。传统的复仇文本大多以宣扬惩恶扬善的普遍教化为目的,缺乏对于复仇主体的内心透视和人性探索。随着近代以来《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等西方文学作品的传人,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在其影响下逐渐意识到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复仇附带的消极影响进行探讨。在现代文学中,鲁迅的《铸剑》、冯至的《伍子胥》、汪曾祺的《复仇》均涉及复仇题材,从不同角度颠覆和消解了传统的复仇主题。曹禺的戏剧《原野》中的复仇书写更是将根源于人感情欲望本身的复仇由“外在的命运挣扎转向自身的灵魂挣扎”。当代也不乏“复仇”主题的作品,余华的《鲜血梅花》、苏童的《米》和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队与社会队在文艺创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而要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离不开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明确二者的使命和责任,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塑造国家队“领头羊”形象,激励不同主体成长是实现这种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艺创作 国家队 社会队 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途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文艺
摘 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革命是激动人心的,而其中的新诗从无到有再到轰轰烈烈地进行却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1956年8月由臧克家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正是这样的纪念册之一,它选取的正是“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三十年间的新诗作品。这样一部选本从诗人到新诗作品的选择的背后,无不体现着那个特定年代的现实因素和文学格局的变迁,从它的编选上也可以看到中
【开栏语】   通过认真审题,在弄清楚了写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题等问题之后,接下来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展开全文呢?大家不妨用一用“书信式”。   所谓“书信式”,就是围绕着作文标题或所确定的论题(中心论点),以书信的方式将文章展开,由书信的内容构成文章的主体。   让我们读例文、悟写法。      【佳作示例】  例文一:  勇往直前  一考生  小S:  
摘 要:爷爷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兄弟俩开始了回家的路。回家是寻找也是寻根,是对草原不断沙漠化的控诉。水是生物链的根系,父亲的草原沙化、母亲的河流干枯都是人类向自然巧取豪夺的结果。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声音,导演艺术地把它隐含在诗意的画面里。  关键词:李睿珺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回家 寻找 和谐 寻根  看了青年导演李睿君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们会联想到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
摘 要:李碧华的短篇小说《饺子》通过描写李太艾菁菁为了留住丈夫而不惜代价吃下婴胎饺子,展开了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三更2之饺子》,不管在编剧、拍摄还是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多个奖项,但影像却解构并改写了文本中原有的性别意识。本文试图从女性身体被消费、男性形象被美化、商业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对小说性别意识的解构与篡改。  关键词:《饺子》
摘 要:研究幺喜龙书法艺术的成就和特色,最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他的书法创作的人格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是我们判定他的书法作品是否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幺喜龙的人格主体性,除了创作的个性化、精神的独创性和心灵的自由化外,还包括心灵的本真、感情的本真和生命的本真。  关键词:幺喜龙 书法创作 人格主体性  一、引言  幺喜龙是辽宁当代书法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习书四十多年来,他始终以推动中国传统书法艺
摘 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本结构严密,叙述笔调迭宕。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共同形成一个在不同时空展开又完成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梦”展开,整个文本就是三个梦的回环往复。无论是对故事中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还是对文本中出现的现实图景的描摹,都借助于“梦”。可以说,故事中“人生如梦”的惶然与文本中“梦耶非耶”的错落共同谱写出一曲对昔日岁月的追想与对眼前荒凉的逃遁。那刻骨的相思、温存的陪
摘要:思想史如何写作和建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不经意间便掉入的陷阱,思想史写作者需要详细考察这些问题,并得出关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为研究对象,阐释思想史写作中面临的研究对象的确立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两大难题以及用“思考”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为思想史建构的方法论,将有助于思想史未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思想史 思
摘 要:“9.11文学”作为21世纪西方文坛诞生的一种独特文类,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麦凯恩2009年出版的“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因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吸引了众多关注。该小说把对“9.11事件”的反思放置在历史的时空中,其结构主义叙事特点和小说题材的政治寓意使它区别于其他的“9.11小说”而独树一帜。本文认为该小说的结构主义叙事特点表现为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的并置,并探讨在
摘 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同为动物寓言题材,他们都是作家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表达他们被隐藏起的政治思想的小说。所以本文把二者进行并论,通过对两部小说的表层形象和深层思想进行分析,挖掘了“猫的意象”“恶托邦主题”两大相似内涵,并探寻出动物表层故事之下作家深藏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猫城记》 《动物庄园》 恶托邦 猫  动物寓言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从最早的让·德·拉方婷的《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