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八大后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与创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ata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照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八项规定中有关新闻工作的要求,遵循中宣部发布的切实改进文风的相关意见,央视《新闻联播》这档有着固定标识的电视新闻节目悄然发生了改变:改变的不仅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节目编排,而是整体上以一种更舒缓和更亲民的姿态重新面对观众。
  【关键词】央视《新闻联播》;变化;创新;亲民风格
  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新闻联播》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而且成为此后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官方新闻发布平台。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事”为宗旨,央视《新闻联播》三十余年来一直遵循相对固定的播报风格与编排模式。然而自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对新闻工作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新闻报道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且报道要简短精悍凝练。随后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提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按照八项规定与中宣部的相关意见,《新闻联播》从节目编排到新闻内容,都悄然发生了改变,进行了创新。
  一、编排更灵活
  作为国家级别的电视新闻权威发布平台,《新闻联播》的制作需要比其他新闻节目更严谨,这不仅体现在新闻语言、主持风格、画面构图上,更渗透于节目的整体编排中。30分钟时长的节目形成了基本固定的顺序,依次大致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召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联播快讯(国内各地新闻);国际新闻与体育新闻等。其中时政新闻占据最大比重,条数最多、时间最长,这与时政新闻本身的重要性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或会议发言都包含着影响国家内外政策的重要信息;此外,与《新闻联播》的特殊政治地位也是分不开的。然而,随着八项规定与中宣部改进文风的意见落实,《新闻联播》的时政新闻比重发生了改变。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对2012年1月和2013年1月《新闻联播》的对比调查显示,2012年,国内时政新闻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39%;2013年这个数值降至16%。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其他新闻的变化:2012年国内其他新闻报道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比重为46%,2013年同期增长到64%;国际新闻所占比例也从2012年的15%上升至20%。[1]时政新闻整体上呈现的缩减趋势符合中央八项规定中所要求的“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新闻联播》的编排变得更加灵活,不再像以往以国家领导人的活动为先,而是根据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排序。通过对2013年1月和2月《新闻联播》头条新闻的统计发现,民生类的新闻占据头条的次数已经略多于时政新闻:2013年1月有13天是时政新闻做头条,另外18天的头条都是民生类新闻;2013年2月共计13天以时政新闻做头条,剩余15天的头条均为民生类新闻。以2013年2月中旬连续一周的《新闻联播》为例,每天头条新闻的选取角度都不尽相同,每天前三条新闻的编排也随着当天新闻的重要程度而调整变化(详见表一)。
  根据表一,纵观一周的头条新闻发现,2月17日和22日、23日的头条新闻是以往最常见的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活动的新闻。一周之内的其他4天,从2月18日到2月21日的头条新闻都是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反映。而一天之中的前三条新闻的编排也是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交织,不再像以往的《新闻联播》将领导人的新闻置于节目的前段,并按领导人职位排序依次安排新闻的位置。2月18日的前三条新闻依次是民生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而在2月19日的新闻中,前两条都是有关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百姓关注的涉及切身利益的新闻;接着的第三条是李克强会见加拿大客人的外交活动新闻。与原来古板、固定的编排模式不同,现在《新闻联播》的编排更灵活,将重要的新闻置于节目的前段,而不再是将重要人物的新闻置于前段。
  二、内容更民生
  如今的《新闻联播》比以往更注重倾听民心、反映民生,作为一档“反映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象征话语体系”[2]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这一转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真正做到了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的要求,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了亲和力与感染力。对于几代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收看《新闻联播》是一种习惯、像一个仪式。人们对于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关注,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是为了知晓身边发生的事、了解自己所在城市新出台了哪些惠民的政策与条款,而这些需求在以前是很难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满足的。
  中宣部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强调中央媒体要走在前列,在改进文风上先走一步、高出一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新闻联播》这一代表国家“发声”的话语平台,已经率先将“改文风”切实落实到节目的制作中。2013年新年的第二天,《新闻联播》播出的国内新闻部分,全无时政新闻,前两条都是展示百姓过新年的欢快氛围《喜庆欢乐新年 共享开心生活》《百姓“连连拍” 喜庆过新年》;随后播出的是“央视新年述评之三”《中国梦:与世界共赢》;接着是“走基层”的系列报道《【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爱心汇聚大浪村 “扁担村医”收获感动》《【走基层】记者亲历白毛风》。随后的四条都是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分别是《严厉交规新政实施 各地严查交通违法》《网络运行必依法 配套规章待完善》《【记者体验】京广高铁让乘客轻松出行》《【生活服务台】冬季雪天路滑 驾车有技巧》。这样的《新闻联播》让观众耳目一新,报道的视线不再仅仅停留在领导人和先进人物身上,而是更多地投向了普通人,真正做到了关心群众之所想。无论是新交规的执行,推行网络信息保护的举措这类观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还是新开通的京广高铁到底如何、雪天怎样防止交通事故这些带有服务性质的新闻,都让观众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   冬季蔬菜价格上涨原本是每年都会发生的问题,菜价也始终是与百姓生活最为相关的议题之一,2013年1月20日的《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就是以“关注菜价上涨”为题做的系列报道:《低温雨雪天气是主要推手》《价格上去了农民赚到钱了吗》《多种措施应对 预警节后卖难》,对于菜价问题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报道:分析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关心菜价另一端菜农的收益;报道相关部门的措施以防止节后卖菜难的问题。在系列报道之后,又添加了本台评论《民生政策为菜篮子菜园子兜底》,指出面对菜价问题既不能损害市民的利益,也不能破坏菜农的收益,民生政策和公共财政将全力保障市民与菜农的利益。评论稳定了民心,将关于菜价问题的社会舆论向平稳的方向引导。
  2013年一开年“雾霾”笼罩了全国多个地区,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微博论坛,大家纷纷在讨论这个危害到自己一呼一吸的空气问题。2013年1月12日,《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我国多地雾霾笼罩》,同样是一个小型的系列报道,随后的新闻分别为《【新闻背景】PM2.5的危害》《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专家解读:雾霾天气形成原因》《编后话: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这个系列报道总共时长不过6分半钟,却全面深度解读了雾霾的形成与影响,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为环境做些什么。随后的1月13日,《新闻联播》持续关注雾霾天气,做了《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当空气质量亮红警之后》《北京:启动极重污染日应急措施》《恶劣天气影响交通出行》《雾霾天气行车攻略》《【生活服务台】雾霾影响健康 公众应加强个人防护》的系列报道。与前一天不同的是,13日的新闻增加报道了国家相关部门应对雾霾天气的对策与措施,以及提醒观众注意防护和行车注意事项,再一次体现了《新闻联播》的贴近性、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新闻联播》有人物报道的传统,但是人物的选取通常是各个岗位的模范与先锋。而从2012年底开始,《新闻联播》策划的几次系列报道,都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并且不仅仅是关注某一个人,还会关注到一个群体。例如2013年春节期间策划的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流水线上的爱情》讲述了务工者沈习军和张丽丽夫妻在工厂车间里拍摄他们的婚纱照;《爸爸妈妈:我要画出对你们的爱》讲述了工作后考入大学的訾立,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放假回家,给父母带回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他们都不是有突出事迹的人,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新闻联播》将镜头对准他们,也就是对准了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
  三、风格更亲民
  《新闻联播》此前一直延续的是传统的新闻播报风格,端庄大气的主持人正襟危坐,播报国家大事的形象深入人心。2011年9月,面容清新、有亲和力的欧阳夏丹与郎永淳的加入使《新闻联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如果说这只是主持人风格的微小转变,那么在十八大之后《新闻联播》的整体风格则有了更明显的转变,从高高在上的“官方发布”走向“在身边”的亲民路线。
  2013年的《新闻联播》开启了很多个第一次:1月23日,节目中首次出现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特约评论员杨禹对“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将评论员引入节目中,更多地体现“央视立场”,使得《新闻联播》的形式更活泼生动,也更加接地气、贴民心。除夕夜的《新闻联播》,两位主持人首次微笑行“拱手礼”向全国观众拜年,节目的结尾也没有播放原本固定的片尾曲,而改用中国的春节古典音乐,配合画面上全国各地的节日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2013年2月12日开始,《新闻联播》结束时主持人多了一项举动——提醒观众关注节目微博:“获取新闻资讯,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这标志着《新闻联播》对新媒体的关注与重视,也意味着可以和观众有进一步更及时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2月8日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次直播事故,上一条新闻尚未播完,导播就将画面切回演播室,主持人李梓萌就开始播报下一则新闻,导致这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当天晚上9点09分,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就发布了一条致歉微博:“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面对播出事故,《新闻联播》及时反应,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网友不再议论这次播出的失误,而是因为央视新闻致歉的态度而表示谅解。微博的运用为《新闻联播》与坐在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新闻联播》作为代表中共中央权威发布的平台,在进一步落实改文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亲民、平实。贴近百姓的报道让许多观众发现《新闻联播》变得好看了。对于《新闻联播》而言,也许是时候把观众的习惯性收视转变为热爱型收看了。
  参考文献:
  [1]李晓婷,朱晓佳.反映反映呗: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N].南方周末文化版,2013-01-24.
  [2]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8).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博士生)
  编校:赵亮
其他文献
2011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国家“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也为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肩负起历史使命,谱写时代华章的舞台。从推荐上来的参评作品就能看出,全省新闻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许多作品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获得本届特等奖的河南日报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和获得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快
期刊
【摘要】性暴力是创伤性最大的人类经历之一,同时也因其具备的新闻价值而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而如何正确报道性暴力事件在各国新闻界都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本文以若干中美性暴力事件报道为例进行探讨,并提出四个伦理原则:1.无知之幕的先行检验;2.“这不应当发生”的报道基调;3.满足知情权而非窥阴癖的细节考量;4.提供后续报道——个人和社群的痊愈过程。  【关键词】性暴力;新闻报道;伦理原则  2011年11月
期刊
【摘要】分众传播时代,媒体和受众都在不断发生分化,怎样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形成新闻宣传合力,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是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在中原经济区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主动设置议题,着力凝聚共识,积极引导实践,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对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具有很多启示意义。  【关键词】分众传播;舆论引导;全媒体;中原经济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分众传播
期刊
从戊戌变法以后,宪政就一直是国内外报刊热衷探讨的问题。改良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不仅将西方的立宪制度条分缕析地介绍给国内读者,同时还将宪政文化作为一种国民常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尽管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对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于以宪法实施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辛亥革命的结束无疑也结束了清政府立宪实践的可能,但改良派人士在宪政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并非毫无“遗产
期刊
新闻法规课是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选修课,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不重视、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加之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闻法规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新闻法规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状,我们把“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中,以“案”说“法”,力求把新闻法规教育切实普及下去,为他们未来的新闻报道起到保
期刊
没有思考的深度也便没有理论的高度。理论的要义在于思想的深刻,任何人云亦云的学舌都不应进入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  尤其是报纸理论专访,必须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道他人所未道,解想知而未知。作为理论版编辑,笔者经常参看多家理论版文章,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看到一些不足,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不少的所谓理论文章,只能算是简单的图解,跟已听过千遍万遍的宣传没多大区别,所谓的编辑思想其实淡而又淡。这是理论的大忌,也
期刊
改进党报经济报道,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说其“新”,是因为经济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层出不穷的变化,经济新闻报道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这既是应对广大读者的期盼,也是党报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报道能否做得更加切合实际、真实可信、权威有用,是党报能否具有更高权威性、指导性,能否在舆论“话语场”中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期刊
【摘要】随着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的下发,各主流媒体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同时,开始了一系列改进文风的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近期新闻活动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其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三大变化:内容变化、报道方式变化和视角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重视民生、报道多元、平民视角的特点。  【关键词】主流媒体;改文风;新闻报道;平民视角  
期刊
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媒介形态的多元化,党报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传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更加突出,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考验更加严峻。在新的形势下,党报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始于去年8月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党报在办报理念、新闻业务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和现实路径
期刊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何谓必读性?《转变》一文的作者之一王华岗在谈写作体会时是这样解释的:“必读性是指一个媒体或者其中的栏目,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从那里得到权威的解读分析、有用的资讯服务、有价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