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萧无的“石油情结”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石油工业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授予年近九旬的刘萧无同志“中华铁人文学奖荣誉奖”,以表彰他用文学作品反映克拉玛依石油开发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新疆老作家刘萧无的“石油情节”,还得追溯到1956年。
  当时,从半生戎马生涯中走过来的刘萧无正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刚刚参加完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慰问团回国的他,接上级通知,拟调他到北京《文艺报》工作。对他来说,北京不只是人人向往的首都,更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正当他办理手续之时,万里之外的克拉玛依传来“黑由山1号井”喷出原油的大喜讯。他深知石油在百废待兴的共和国经济中所占的重要战略地位。于是,他毫不犹豫,婉言谢绝来自领导和亲友的劝阻,毅然决定:到克拉玛依去!到边疆石油建设的第一线去!
  1956年5月,他挂职克拉玛依油田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带着简单的行装,来到艰苦创业的石油工人中问。白天他和石油职工一起奔波在酷热炙人、风沙扑面的戈壁滩上,经常吃不上蔬菜喝不上水;夜晚,他住进地窝子,在昏暗的马灯下,伏案疾书,钻机的轰鸣声伴着他喷涌的文思,源源不断地从笔端流泻,描绘出黑油山下万马奔腾的石油大会战那震撼人心的场景。《第一个旗帜》《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姑娘》《海燕》《漫步在克拉玛依的星群下》《开辟道路的人》《井架搬家》等一篇篇散文、特写,陆续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上。在他笔下,出技术尖兵陆铭宝,钻井队长任荣堂,绘图员程雪苓,试油工彭海群,修路模范王士元,井架安装先锋吐尔逊等一大批石油创业者的鲜活形象。他们为祖国找石油的崇高理想,不怕苦不怕累的创业精神,曾打动过千万读者的心。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多少有志青年、转业军人潮水般涌向克拉玛依,其中不少人就是受到刘萧无作品的感染和鼓舞,才来到这广阔的油海上扬起人生风帆的。
  1957年,刘萧无作品集《克拉玛依散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反映新中国石油开发事业和一代石油工人风采的散文报告文学集。
  此后,先后任新疆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萧无,由于担负着新疆文艺界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无法再集中时间去体验和反映石油工人的生活。但他在克拉玛依创业初期那段艰辛而昂扬的生活体验,他和石油工人结下的深厚友谊,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一生拂之不去的“石油情结”。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革劫难中解放出来的他,就从工作岗位上离休了。这时年近七旬的刘萧无再次奔向克拉玛依,而且每隔一年就要去一次;每次都要深入到钻井工地、采油工区、科研单位、职工家庭,和工人、领导、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又写出了一批反映新时期石油工业现代化和石油工人新风貌的报告文学,如《天然地质博物馆》《吾将地下而求索》《克拉玛依性格》《瀚海生明月》等。后收在199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油龙鳞爪记》中。这些作品受到石油工人的欢迎和赞许,他们说:“要说写咱石油工人,还是咱们的老书记!”
  刘萧无的晚年,特意把家安在乌鲁木齐明园新疆石油管理局家属院内,成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石油队伍中的一员”(管理局书记张毅称赞他的话)。
  2004年1月,刘萧无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91岁。他以革命者的坚定和文学家的痴情,实践了他扎根边疆、献身石油、终老天山的宏愿!
  
  文字编辑:华南
其他文献
他是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他的著作《环球绿色行》被喻为“绿色圣经”。  30年来,唐锡阳的名字始终与绿色、与环保、与自然息息相关。  有“中国环保思想家第一人”之称的唐锡阳曾经说,他信一种教,叫生态教,或者叫生命教。教义,就是生命大劫难的余生中,在大自然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得以重生。    遗伤    1957年,是唐锡阳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的第5年。此时27岁的唐锡阳,已经
期刊
1884年,法国侵略军从越南入侵我国文山州麻栗坡县。28岁的项崇周带头发动和组织了麻栗坡县猛峒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各族群众,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将侵略军赶出了国土,取得了抗法斗争的胜利。为了嘉奖项崇周镇守边疆的功绩,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赐他锦旗一面,上书“苗中之豪杰,兵防如铁桶”十个大字。项崇周就是项朝宗老人的先祖。这样的爱国氛围中长大的项朝宗,有着一颗更加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之心
期刊
司号员,战斗中吹响冲锋号角的英雄。民族,需要集结号;历史,需要司号员。1978年的中国,正经历自建国以来最深刻最重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但信仰危机形同重卵,经济危机一触即发,一场更深刻更重大的变化正悄悄袭向心神俱疲的全体中国人民。看似一切都在恢复与重生,实则各种矛盾与冲突已渐发酵至临界点,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一个不可挽回的历史事件甚至变故。  时隔30年,我们回望历史,要感谢一位
期刊
40年前,神州大地涌现一种特殊的“学校”,一批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等被下放到农村,美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40年后的今天,不少耄耋老人在后人的陪同下重访当年被下放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的地方。  这种特殊学校就是“五七”干校,这些耄耋老人就是当年的“五七”战士。    “五七”干校始作俑者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
期刊
他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亲历、见证了中国刑法立法发展的轨迹。  他,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一个个重要刑事法规的问世、修改与咨询与他有关,新中国的首位刑法学博士与首位国际刑法学博士的培养倾注有他的心血。  面对两鬓染霜的高铭暄,不仅感受到他饱经风霜的厚重人生,更感受到他思想的深邃与高尚的人格,他献身法学事业、潜心耕耘探索的精神让人心动。    从“练笔”到刑法典33稿的起草与修改   
期刊
最近几年,“弱势群体”一词被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广泛运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用得恰当的,但也有少数情况下用得不准确、不恰当。甚至有不少同志把月薪1000多元的年轻力壮的犯罪人员也称为“弱势群体”,出现了对“弱势群体”一词的滥用,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  如果继续滥用“弱势群体”一词,必然会带来这样几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扩大了“弱势群体”的范围,不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的客观事实
期刊
在湖北省赤壁市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有这样一个名字——王天相,他就是长征时毛泽东的马夫。1979年12月他去世时,《湖北日报》还发了讣告。在赤壁烈士陵园,我们初识了前来扫墓的王天相的侄孙王明琴,为此特地采访了王天相的养子王修齐、侄孙王华明和王天相生前的部分同事,于是有关毛泽东的马夫王天相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毛泽东诙谐地给他取“穿山甲”的诨号    王天相,早年叫
期刊
他是“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急先锋,曾师从李大钊。  他是中国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曾做过孙中山的秘书。  他曾为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爱情的发展充当过“热诚的红娘”,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却一度有些失意……    在北京城南陶然亭湖畔,有一座带有鲜明的“五四”时代特色的青年男女拥肩而立的雕塑造形,石雕后那个林木葱茏的土丘处赫然并立着两块汉白玉石墓碑——这里便是革命先驱高君宇和他的情人风流才女石评梅并葬的坟冢
期刊
选题策划 安 铮  热带雨林、傣族园、野象谷、普洱茶……美丽丰饶、风情万种的西双版纳令多少人魂系梦牵。今天的西双版纳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改革开放中散发着勃勃生机。在西双版纳人心中,今天的幸福、惬意与“老州长”召存信不无关联。这位老州长是西双版纳第一位州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州长,历时39年零7个月。毛泽东同志曾任命他为西双版纳州的“终身州长”。  老州长已八十高龄,仍身形高大、器宇
期刊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云南省省长秦光荣的口头禅,也是他做人、做官、做事的底线。  10年前,他从大湖之南的农业大省湖南调任彩云之南的生态大省云南。  10年后,他视这块三江流万家、六水绕百城的热土上“第二故乡”,尽职并尽责着……    从洞庭之南来到彩云之南    2007年2月21日,秦光荣回到家乡湖南永州。他在家乡父母官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零陵区黄田铺镇中学、湖南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