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的运用

来源 :开心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10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科学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而“记录”在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导幼儿关注探究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记录内容,帮助幼儿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环节有着特殊的意义。
  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表、绘画、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猜测、实验、发现、结果和操作的过程。幼儿通过记录才能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增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下面,我将从“记录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记录”两个方面来谈谈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记录”的运用。
  一、幼儿科学“记录”的必要性
  由于科学活动比较抽象,加之幼儿年龄又小,幼儿只有通过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行记录,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抽象的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探究式科学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组织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究科学现象的机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亲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对科学活动的理解,而这种亲历就是通过“记录”这种方式获得的。
  二、如何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记录”
  记录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个环节,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呢?
  1.选择合适的记录内容。虽然记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进行记录,幼儿的科学记录主要用于探究式科学活动之中,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活动前幼儿的设想记录,也可以是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记录,还可以是活动后幼儿的结果记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录内容。
  2.记录年龄的区别对待。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不同,因此,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应尽量符合不同阶段的幼儿年龄特点。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要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仅仅只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记录的内容应简单,易于小班操作;中班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记录的内容可以有所提升;而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事物的逻辑关系,记录的内容可以更有深度。所以,教师在选择记录内容时,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其次,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要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较弱,指导他们时要更多地采用粘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而中班幼儿的思维虽然以具体形象为主,除了运用小班幼儿常用的记录方法外,可加入一些中班幼儿容易理解的符号。大班幼儿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指导他们记录时常用数字统计和表格等方法。
  再次,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要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的能力,集体记录更适合小班;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进行自觉记录,因此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应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3.合理安排记录的时间。记录只有放在最为合适的时间,才能发挥记录的作用,如有些探究活动可能只需要活动后的记录而不需要活动前和活动中的记录,教师应根据记录内容选择合适的记录时间,仔细研究安排记录的时间,否则,记录这一环节就很可能流于形式,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从而失去应有的教育价值。
  4.延伸记录活动。幼儿记录完成以后,并非意味着活动的结束,而应当及时组织幼儿解读记录,创设机会让幼儿之间充分交流。因为有的信息蕴涵在记录当中,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比较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有助于同伴之间的学习和分享,也有助于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质量,这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真正目的。
  所以,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明确记录内容、关注幼儿年龄差异、合理安排记录时间、选择适宜的记录方法、重视记录结果的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养成记录的习惯,提高认识科学世界的能力,形成幼儿科学的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这也正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本质!(作者单位:上饶市第二保育院)
其他文献
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因具有耐干旱贫瘠、根系发达、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被称作优良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林树种,是中国传统的食用调料、油料、香料和药材,广泛种植于我国西
Kersting和Helwing[3]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进行了综合描述。国内最早由任太于1964年[4]报道了1例,迄今仅见12例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主诉胸部、右侧肩部疼痛性结节20年。患者于1992年起,胸部无明显诱因起一绿豆大小暗红色皮下结节,逐渐扩大、增多,渐累及同侧胸部及右侧肩部,约15~20个,始终未见消退。自觉疼痛及衣物摩擦
目的:对比MBT删直丝弓托槽-7°和+7°尖牙托槽在矫治尖牙牙根突出患者远中移动尖牙的速度。方法:选择20例成人上颌尖牙根颊向冠舌向倾斜患者,拔除14、24、34、44,设计为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