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关键词:三农报道;《潇湘晨报》;《长沙晚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33-03
一、引 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圈按照“两型社会”的规划建设以来,《潇湘晨报》和《长沙晚报》加大了有关“三农”报道的力度,二者在“三农”报道上各具特色,为“三农”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范本。
《潇湘晨报》和《长沙晚报》在湖南省内的发行量分列前两位,其媒体属性、读者定位、内容产品、经营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潇湘晨报》是一份市场化运作的大众化报纸,奉行“影响无处不在,权威只在人心”的办刊理念;而《长沙晚报》兼具党报性质与晚报特性,以“党的权威,人民的晚报”为办报方针。《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受众市场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前者主要读者群落是机关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等,后者则更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欢。
本文通过收集2011年至2012年两份报纸关于“三农”的新闻报道,主要从其报道数量、题材选择、版面设置、报道角度、同主题报道、原创采写、文字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出省会党报与都市报在“三农”报道中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重视“三农”新闻传播,不仅对广大农民是福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二、《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基本特征
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观念的误读,以及新闻传媒界“软文”的泛滥等因素,近十年来,一些省级乃至地方党报对“三农”新闻报道认识不足,致使“三农”新闻成为党报新闻报道的弱项。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都市报的兴盛,一些党报在“三农”报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效不强,对“三农”热点问题重视不够,对基层农民缺乏人文关怀等方面。党报作为我国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必须最大化发挥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包括思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文化积淀功能和实用服务功能等。
众所周知,各级党报的“三农”报道,是农民获得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长沙晚报》作为湖南省会长沙市委的机关党报,近几年来,有针对性地将党报的优势应用于“三农”报道领域,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在“三农”新闻传播中为其他媒体树立榜样,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潇湘晨报》作为一份创办已经十年的市场化报纸,其新闻报道紧抓社会热点,贴近老百姓生活。大部分报道以受众视角透析社会百态,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使他们成为新闻中心点。近几年,对于“三农”报道,该报力度较大,有一定数量的议题设置,也给予了诸多人文关怀,彰显出对农民、农民工的关心和尊重,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有关党政部门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相比之下,其报道的文本建构更注重故事化的话语方式,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更胜《长沙晚报》一筹。
三、《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比较
(一)报道数量的比较
为便于研究,报道样本来自于《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的网络版(2011.6~2012.6,下同),期间每周随机选择3天的网络版,输入“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四个关键词,有关报道的样本篇数和报道体裁如1表所示:
由表1看出,关于“三农”报道,《长沙晚报》的数量多于《潇湘晨报》。就版面设置而言,《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主要在A版,集中于当日要闻、评述、综述、社会新闻、时政要闻等版面,而《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主要分布在B叠的“湖南·时政”和“湖南·综合”等版面。
(二)题材选择与头版比较
将两份报纸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的报道样本进行题材分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长沙晚报》作为省会党报,其党报的喉舌功能发挥显著,更注重有关“三农”政策的正面宣传;而《潇湘晨报》则更多关注农民医疗健康等民生大计问题。《长沙晚报》比较偏重报道领导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活动,以及农民典型事迹。《潇湘晨报》则比较注重农村遭遇污染、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等题材。
另外,两份报纸头版头条中关于“三农”报道的选材角度如下表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头版头条上,“三农”报道数量大致旗鼓相当,就其选材侧重点来说,近一年来都比较注重从农村医疗保障、环保等角度来展开报道。比如,二者在2011年12月24的头版中均出现相关农村医疗政策的报道,即《长沙晚报》的《社区医院看普通门诊可享医保 明年长沙城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普通门诊统筹 将惠及147万城乡参保居民》和《潇湘晨报》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看门诊可报销》。
(三)同主题报道的具体个案比较
笔者选取农村医疗保障与中共“一号文件”这两个视角,比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同一天针对同一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2011年12月24日,就《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办法》的正式实施,长沙市政府就此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相关工作。《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分别给予了相关报道,并都于头版见报。简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据表4,在医疗保障问题上,《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均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其中《长沙晚报》的复合式标题较长,信息量也较多,给出了“惠及147万城乡参保居民”的具体数据;《潇湘晨报》标题较短,具体标明“参保者门诊可报销600元”的信息。就版面与篇幅来说,《长沙晚报》主打头版,共807字;《潇湘晨报》则是纵深推进,在头版导读后,于A03版进行详细地评论,头版246字大致介绍医保主要内容,后续再进行相应深度报道。 2012年2月2日,针对国家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同时给予了报道,笔者抽取这两篇报道进行比较,简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就排版来说,二者重视程度和传播效果不相上下,在《潇湘晨报》头版上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字标题的渲染,具体文本内容虽处于A07版,但实际的宣传效果不差于《长沙晚报》的A1版。
就标题而言,《长沙晚报》主副标题相结合,其信息量详尽于《潇湘晨报》的单一式标题,其中“第9个”透露出政府下达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数据,也突出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长时期重视。《长沙晚报》注重“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信息点,《潇湘晨报》则强调“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信息重心落脚点不同。
就内容篇幅来讲,《长沙晚报》此类“三农”政策宣传专题报道的字数远多于《潇湘晨报》,也足见党报和市场化大众类报纸对“三农”政策报道的新闻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法的差别。
(四)原创报道比较
《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在处理党中央相关“三农”政策的新闻报道时,为了省时省力,有时转发新华社或者是《人民日报》的新闻稿件,在图片选择和文字表述上,二者都缺乏相应的创新度,依然存在人物刻板化、宣传完美化、图片模式化的现象。
通过抽取《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样本,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两份报纸三农报道的原创性数量,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6,不难看出,“三农”报道中,《长沙晚报》原创报道比例近72%;《潇湘晨报》原创报道比例为77 %;《长沙晚报》“三农”报道的原创性略低于《潇湘晨报》。而在文字语言表达以及新闻图片的原创方面,《潇湘晨报》注重口语表达,通俗而煽情,而相比之下,《长沙晚报》在语言文字与图片运用上比较中庸、严肃,但是不生涩。
四、《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共同缺陷
(一)“农民”作为报道主体时常被淡化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农民、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有时依然被冷漠、边缘化,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会议报道、政策图解抑或工作经验呈现较多,农民或者农民工喜怒哀乐的生动真切新闻,却没有及时有效报道出来。
(二)报道角度比较狭窄
报道大多停留在三农问题的表面现象或者是某一政策实施、领导视察讲话当中,缺乏较新的报道视角。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品丰富,农业科技研究发达,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三农”报道不仅只是围绕农村经济及农民生产、生活展开。目前。两份报纸的报道中,有关村干部、农民、农民工的视角依然存在样板化、典型化、符号化,题材切入的角度缺乏新颖。
(三)两报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编辑人员,其“走转改”的力度较弱
有些记者编辑对湖南省的“三农”问题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专业素养和报道热情。“三农”问题报道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到传播效果等,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肤浅化的认识,不少记者编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直接影响了采访作风、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题表达的力度。
五、湖南“三农”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改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了解农民
记者要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地了解农村、农民。客观而言,一些记者怕往农村跑,认为“没时间”、“耗精力”、“不划算”。到农村基层采访,去一次至少要一两天时间,费时费神不算,回来还不一定能写成稿子或者及时上版面。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收收邮件、编编会议材料一天写两三篇稿件没问题。另外,在报纸工作量的考核上,对“三农”报道稿件并无明显优惠政策。因此,一方面记者下不去,另一方面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大量鲜活的新闻上不来。“三农”报道,根在基层。农村是最大的基层,天地广阔,新鲜有价值的素材多,关键看记者能不能沉下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心里才能有底气,三农报道也才能冒“热气”。只有关心农业,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所需,政策所缺,这样才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三农”报道,也才能够调整好“三农”报道的切入点,增加“三农”报道的新亮点。
(二)带着对农民的情感去报道“三农”问题
记者报道新闻就得用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现场[1]。有学者指出,在某些关于社情民生的题材中,可以考虑通过对硬新闻软化的方法,写出人情味浓郁、语言轻松活泼、富有视听效果,易于读者感官接受的新闻来。这种新闻采写手法上的人文关怀,党报应该予以重视[2]。因此,从事“三农”报道,记者也可换位思考,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把自己当做“农民”的一分子,这样采访挖掘素材才比较顺畅,农民才能与媒体拉近感情,与记者交朋友。同时,注意用农民看得懂的文字去写作,用农民的话说“三农”的事,避免干巴巴、文绉绉的语言来采写“三农”题材,鼓励编辑多发些图文并茂的文章。
(三)提供实用信息,注重实用效果
新闻媒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关注群众的脸色,关注群众的呼声,把自己的思想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聚焦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3]。
改进湖南的“三农”报道,应根据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读者的意见,《长沙晚报》或者《潇湘晨报》开辟一些相对固定的版面和专栏,为农民提供各地有益的经验和农村实用信息。这些栏目不仅可以请专家学者撰稿,同时还可以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建言献策,对一些技术性强、涉及民生民情等的大问题开展大讨论,让农民群众一起来参加大讨论,从而增强农民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让农民对“三农”报道看得懂、用得上,从而形成一个农民与媒体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和平,徐蕾.全身心地投入 真感情地投入——从两篇追踪报道看“三贴近”[J].新闻前哨,2009(4).
[2] 汪家庚.论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及其实现途径[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3] 熊先志.新闻连民心四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三农报道;《潇湘晨报》;《长沙晚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33-03
一、引 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圈按照“两型社会”的规划建设以来,《潇湘晨报》和《长沙晚报》加大了有关“三农”报道的力度,二者在“三农”报道上各具特色,为“三农”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范本。
《潇湘晨报》和《长沙晚报》在湖南省内的发行量分列前两位,其媒体属性、读者定位、内容产品、经营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潇湘晨报》是一份市场化运作的大众化报纸,奉行“影响无处不在,权威只在人心”的办刊理念;而《长沙晚报》兼具党报性质与晚报特性,以“党的权威,人民的晚报”为办报方针。《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受众市场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前者主要读者群落是机关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等,后者则更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欢。
本文通过收集2011年至2012年两份报纸关于“三农”的新闻报道,主要从其报道数量、题材选择、版面设置、报道角度、同主题报道、原创采写、文字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出省会党报与都市报在“三农”报道中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重视“三农”新闻传播,不仅对广大农民是福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二、《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基本特征
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观念的误读,以及新闻传媒界“软文”的泛滥等因素,近十年来,一些省级乃至地方党报对“三农”新闻报道认识不足,致使“三农”新闻成为党报新闻报道的弱项。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都市报的兴盛,一些党报在“三农”报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效不强,对“三农”热点问题重视不够,对基层农民缺乏人文关怀等方面。党报作为我国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必须最大化发挥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包括思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文化积淀功能和实用服务功能等。
众所周知,各级党报的“三农”报道,是农民获得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长沙晚报》作为湖南省会长沙市委的机关党报,近几年来,有针对性地将党报的优势应用于“三农”报道领域,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在“三农”新闻传播中为其他媒体树立榜样,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潇湘晨报》作为一份创办已经十年的市场化报纸,其新闻报道紧抓社会热点,贴近老百姓生活。大部分报道以受众视角透析社会百态,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使他们成为新闻中心点。近几年,对于“三农”报道,该报力度较大,有一定数量的议题设置,也给予了诸多人文关怀,彰显出对农民、农民工的关心和尊重,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有关党政部门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相比之下,其报道的文本建构更注重故事化的话语方式,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更胜《长沙晚报》一筹。
三、《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比较
(一)报道数量的比较
为便于研究,报道样本来自于《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的网络版(2011.6~2012.6,下同),期间每周随机选择3天的网络版,输入“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四个关键词,有关报道的样本篇数和报道体裁如1表所示:
由表1看出,关于“三农”报道,《长沙晚报》的数量多于《潇湘晨报》。就版面设置而言,《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主要在A版,集中于当日要闻、评述、综述、社会新闻、时政要闻等版面,而《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主要分布在B叠的“湖南·时政”和“湖南·综合”等版面。
(二)题材选择与头版比较
将两份报纸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的报道样本进行题材分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长沙晚报》作为省会党报,其党报的喉舌功能发挥显著,更注重有关“三农”政策的正面宣传;而《潇湘晨报》则更多关注农民医疗健康等民生大计问题。《长沙晚报》比较偏重报道领导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活动,以及农民典型事迹。《潇湘晨报》则比较注重农村遭遇污染、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等题材。
另外,两份报纸头版头条中关于“三农”报道的选材角度如下表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头版头条上,“三农”报道数量大致旗鼓相当,就其选材侧重点来说,近一年来都比较注重从农村医疗保障、环保等角度来展开报道。比如,二者在2011年12月24的头版中均出现相关农村医疗政策的报道,即《长沙晚报》的《社区医院看普通门诊可享医保 明年长沙城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普通门诊统筹 将惠及147万城乡参保居民》和《潇湘晨报》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看门诊可报销》。
(三)同主题报道的具体个案比较
笔者选取农村医疗保障与中共“一号文件”这两个视角,比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同一天针对同一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2011年12月24日,就《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办法》的正式实施,长沙市政府就此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相关工作。《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分别给予了相关报道,并都于头版见报。简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据表4,在医疗保障问题上,《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均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其中《长沙晚报》的复合式标题较长,信息量也较多,给出了“惠及147万城乡参保居民”的具体数据;《潇湘晨报》标题较短,具体标明“参保者门诊可报销600元”的信息。就版面与篇幅来说,《长沙晚报》主打头版,共807字;《潇湘晨报》则是纵深推进,在头版导读后,于A03版进行详细地评论,头版246字大致介绍医保主要内容,后续再进行相应深度报道。 2012年2月2日,针对国家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同时给予了报道,笔者抽取这两篇报道进行比较,简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就排版来说,二者重视程度和传播效果不相上下,在《潇湘晨报》头版上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字标题的渲染,具体文本内容虽处于A07版,但实际的宣传效果不差于《长沙晚报》的A1版。
就标题而言,《长沙晚报》主副标题相结合,其信息量详尽于《潇湘晨报》的单一式标题,其中“第9个”透露出政府下达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数据,也突出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长时期重视。《长沙晚报》注重“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信息点,《潇湘晨报》则强调“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信息重心落脚点不同。
就内容篇幅来讲,《长沙晚报》此类“三农”政策宣传专题报道的字数远多于《潇湘晨报》,也足见党报和市场化大众类报纸对“三农”政策报道的新闻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法的差别。
(四)原创报道比较
《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在处理党中央相关“三农”政策的新闻报道时,为了省时省力,有时转发新华社或者是《人民日报》的新闻稿件,在图片选择和文字表述上,二者都缺乏相应的创新度,依然存在人物刻板化、宣传完美化、图片模式化的现象。
通过抽取《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样本,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两份报纸三农报道的原创性数量,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6,不难看出,“三农”报道中,《长沙晚报》原创报道比例近72%;《潇湘晨报》原创报道比例为77 %;《长沙晚报》“三农”报道的原创性略低于《潇湘晨报》。而在文字语言表达以及新闻图片的原创方面,《潇湘晨报》注重口语表达,通俗而煽情,而相比之下,《长沙晚报》在语言文字与图片运用上比较中庸、严肃,但是不生涩。
四、《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共同缺陷
(一)“农民”作为报道主体时常被淡化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农民、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有时依然被冷漠、边缘化,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会议报道、政策图解抑或工作经验呈现较多,农民或者农民工喜怒哀乐的生动真切新闻,却没有及时有效报道出来。
(二)报道角度比较狭窄
报道大多停留在三农问题的表面现象或者是某一政策实施、领导视察讲话当中,缺乏较新的报道视角。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品丰富,农业科技研究发达,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三农”报道不仅只是围绕农村经济及农民生产、生活展开。目前。两份报纸的报道中,有关村干部、农民、农民工的视角依然存在样板化、典型化、符号化,题材切入的角度缺乏新颖。
(三)两报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编辑人员,其“走转改”的力度较弱
有些记者编辑对湖南省的“三农”问题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专业素养和报道热情。“三农”问题报道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到传播效果等,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肤浅化的认识,不少记者编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直接影响了采访作风、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题表达的力度。
五、湖南“三农”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改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了解农民
记者要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地了解农村、农民。客观而言,一些记者怕往农村跑,认为“没时间”、“耗精力”、“不划算”。到农村基层采访,去一次至少要一两天时间,费时费神不算,回来还不一定能写成稿子或者及时上版面。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收收邮件、编编会议材料一天写两三篇稿件没问题。另外,在报纸工作量的考核上,对“三农”报道稿件并无明显优惠政策。因此,一方面记者下不去,另一方面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大量鲜活的新闻上不来。“三农”报道,根在基层。农村是最大的基层,天地广阔,新鲜有价值的素材多,关键看记者能不能沉下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心里才能有底气,三农报道也才能冒“热气”。只有关心农业,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所需,政策所缺,这样才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三农”报道,也才能够调整好“三农”报道的切入点,增加“三农”报道的新亮点。
(二)带着对农民的情感去报道“三农”问题
记者报道新闻就得用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现场[1]。有学者指出,在某些关于社情民生的题材中,可以考虑通过对硬新闻软化的方法,写出人情味浓郁、语言轻松活泼、富有视听效果,易于读者感官接受的新闻来。这种新闻采写手法上的人文关怀,党报应该予以重视[2]。因此,从事“三农”报道,记者也可换位思考,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把自己当做“农民”的一分子,这样采访挖掘素材才比较顺畅,农民才能与媒体拉近感情,与记者交朋友。同时,注意用农民看得懂的文字去写作,用农民的话说“三农”的事,避免干巴巴、文绉绉的语言来采写“三农”题材,鼓励编辑多发些图文并茂的文章。
(三)提供实用信息,注重实用效果
新闻媒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关注群众的脸色,关注群众的呼声,把自己的思想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聚焦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3]。
改进湖南的“三农”报道,应根据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读者的意见,《长沙晚报》或者《潇湘晨报》开辟一些相对固定的版面和专栏,为农民提供各地有益的经验和农村实用信息。这些栏目不仅可以请专家学者撰稿,同时还可以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建言献策,对一些技术性强、涉及民生民情等的大问题开展大讨论,让农民群众一起来参加大讨论,从而增强农民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让农民对“三农”报道看得懂、用得上,从而形成一个农民与媒体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和平,徐蕾.全身心地投入 真感情地投入——从两篇追踪报道看“三贴近”[J].新闻前哨,2009(4).
[2] 汪家庚.论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及其实现途径[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3] 熊先志.新闻连民心四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