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无数的文艺青年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渐渐梳理出审美的思绪,回顾中华五千年的美学历程,可谓百花齐放。其中,频繁出现的六个词不断影响着我的美学视角:境界、俗、节奏、道法自然、儒家思想和天人合一。
第一个词,境界。境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创造精神,我们骨子里习惯于如“悟性”思考、“境界”环境、“生命”精神这样的美学范畴。其中,境界在我国古代的园林、雕像、绘画、陶瓷中都有着极致的展现。如北京故宫的正统氛围,苏州园林的江南情调,魏晋时期麦积山126窟力士像的勇猛彪悍,唐代龙门石窟卢舍那本尊的祥和高大,唐朝《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安逸富贵,宋代王维水墨山水画的幽深旷达,元代博古架上的永乐青花瓷梅瓶的雅致,汉代四川说唱俑的朴实无华……每个时代有着各自特色的文化标签,借古喻今,以史为鉴,来看如今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园林景观、具象雕塑,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文艺青年们的创新能力。最高境界是圆,圆融圆满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大家熟知的太极图。这些传统美学的经典案例至高无上,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第二个词,“俗”,中国传统艺术从汉代以后开始“俗”了,开始冒人间烟火,老子早在《道德经》中说:“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美和丑是相对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解释过美与俗的问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种各样的美拼合到一起实现一种平衡。宋,是一个文艺的时代,竟然也有“俗”的例子,如重庆大足石刻的雕塑作品《养鸡女》,众多佛像、高僧中却闪现一位民间女子在喂鸡,一度成为雕塑史的“网红”,号称“东方维纳斯”,其取材民间,塑造具体,但是机缘巧合、造化弄人,世俗的喂鸡场景竟成了接地气的佳作,“俗”即是真实的体现。
第三个词,节奏。节奏尽显生命的律动,是自然、社会的变化,有阴阳、反复、对称,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其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如音乐节奏、景观移动和情感变幻。节奏的变化是事物发展本原,是艺术美的灵魂。节奏是属于空间环境的,在寂寞的空间里傲然挺立那么一株白杨树甚至一排白杨树,灵魂深处就多了一丛坚挺,如同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园林艺术,贯穿“以小见大”思想,在有限小的空间中表现无限大的生命宇宙。节奏是属于形体扭动的,在头、胸腔、骨盆的变奏曲中演绎了人体的动态美学。节奏是属于西北地区的辽阔孤冷,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叹中驾驭荒凉,王维不愧是中华诗书画乐界的全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是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的交响。
第四个词,道法自然。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思想,是设计构思、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之一,天才藝术家们的道法自然,要么形式新颖、风格独特,要么打破平庸生活、启迪社会。或是艺术家走大国工匠道路,熟练掌握专业技法,强化后天培养与训练,观物取象,心有灵犀,自然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显生生之大德宇宙,尽体悟之妙。
第五个词,儒家思想。其作为中国正统思想已经历两千多个春秋,从仁义礼智信到认祖归宗、尊师重教、内圣外王,贯穿到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在官方大型活动中,总会涉及到文化、道德等根本性问题,作为00后的文艺青年,把握好大方向是重任,是基本自我要求。2005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项目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设计目标,让大家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建设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美丽乡村,正是对把握好大方向的极佳体现。在农耕文化规划设计中提出以农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就是要体现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的乡村生活,具体到稻田、麦地、水井等空间环境,再到牛羊、犁、拖拉机、大棚等生产方式,共同有机构成美丽乡村画卷。进入农村大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用心体悟现阶段的农民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设计方案,就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第六个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成三个基本命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对“真”“善”“美”的表述。天人合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人合一体现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转化为全面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构思,其包括设计来源、设计方式与空间环境三大方面。传统设计宝典《巧工记》中的黄金法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就是要遵循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节气的作息规律开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将材料与人工因素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充分发挥材质特性,而且完全展现工人创造力,综合以上方面融会贯通,构建生命整体观。
品味传统美学,转化,调和人类主观意愿与自然客观环境的关系,去除自我对立、冲突,以心为主,从物出发,这是文艺青处对亲近、和顺的有生命力的艺术生活的向往。
文艺不只是一份爱好,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修养。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第一个词,境界。境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创造精神,我们骨子里习惯于如“悟性”思考、“境界”环境、“生命”精神这样的美学范畴。其中,境界在我国古代的园林、雕像、绘画、陶瓷中都有着极致的展现。如北京故宫的正统氛围,苏州园林的江南情调,魏晋时期麦积山126窟力士像的勇猛彪悍,唐代龙门石窟卢舍那本尊的祥和高大,唐朝《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安逸富贵,宋代王维水墨山水画的幽深旷达,元代博古架上的永乐青花瓷梅瓶的雅致,汉代四川说唱俑的朴实无华……每个时代有着各自特色的文化标签,借古喻今,以史为鉴,来看如今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园林景观、具象雕塑,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文艺青年们的创新能力。最高境界是圆,圆融圆满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大家熟知的太极图。这些传统美学的经典案例至高无上,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第二个词,“俗”,中国传统艺术从汉代以后开始“俗”了,开始冒人间烟火,老子早在《道德经》中说:“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美和丑是相对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解释过美与俗的问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种各样的美拼合到一起实现一种平衡。宋,是一个文艺的时代,竟然也有“俗”的例子,如重庆大足石刻的雕塑作品《养鸡女》,众多佛像、高僧中却闪现一位民间女子在喂鸡,一度成为雕塑史的“网红”,号称“东方维纳斯”,其取材民间,塑造具体,但是机缘巧合、造化弄人,世俗的喂鸡场景竟成了接地气的佳作,“俗”即是真实的体现。
第三个词,节奏。节奏尽显生命的律动,是自然、社会的变化,有阴阳、反复、对称,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其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如音乐节奏、景观移动和情感变幻。节奏的变化是事物发展本原,是艺术美的灵魂。节奏是属于空间环境的,在寂寞的空间里傲然挺立那么一株白杨树甚至一排白杨树,灵魂深处就多了一丛坚挺,如同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园林艺术,贯穿“以小见大”思想,在有限小的空间中表现无限大的生命宇宙。节奏是属于形体扭动的,在头、胸腔、骨盆的变奏曲中演绎了人体的动态美学。节奏是属于西北地区的辽阔孤冷,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叹中驾驭荒凉,王维不愧是中华诗书画乐界的全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是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的交响。
第四个词,道法自然。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思想,是设计构思、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之一,天才藝术家们的道法自然,要么形式新颖、风格独特,要么打破平庸生活、启迪社会。或是艺术家走大国工匠道路,熟练掌握专业技法,强化后天培养与训练,观物取象,心有灵犀,自然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显生生之大德宇宙,尽体悟之妙。
第五个词,儒家思想。其作为中国正统思想已经历两千多个春秋,从仁义礼智信到认祖归宗、尊师重教、内圣外王,贯穿到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在官方大型活动中,总会涉及到文化、道德等根本性问题,作为00后的文艺青年,把握好大方向是重任,是基本自我要求。2005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项目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设计目标,让大家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建设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美丽乡村,正是对把握好大方向的极佳体现。在农耕文化规划设计中提出以农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就是要体现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的乡村生活,具体到稻田、麦地、水井等空间环境,再到牛羊、犁、拖拉机、大棚等生产方式,共同有机构成美丽乡村画卷。进入农村大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用心体悟现阶段的农民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设计方案,就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第六个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成三个基本命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对“真”“善”“美”的表述。天人合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人合一体现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转化为全面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构思,其包括设计来源、设计方式与空间环境三大方面。传统设计宝典《巧工记》中的黄金法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就是要遵循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节气的作息规律开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将材料与人工因素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充分发挥材质特性,而且完全展现工人创造力,综合以上方面融会贯通,构建生命整体观。
品味传统美学,转化,调和人类主观意愿与自然客观环境的关系,去除自我对立、冲突,以心为主,从物出发,这是文艺青处对亲近、和顺的有生命力的艺术生活的向往。
文艺不只是一份爱好,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修养。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