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选取 2011年 1 月~ 2013年 1 月间入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 107 例,观察其疾病的传染源和预防措施,并采取静脉或口服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本组观察的107例患儿均之余出院,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治疗后患儿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治疗前。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该病的一种有力的抑制措施,也很好的避免了发生重症脑膜炎的几率,另外保持环境与婴幼儿的卫生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1]。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手、足、臀、口腔黏膜等部位斑疹、丘疹和发热。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年 1 月~ 2013年 1 月间入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 107 例,女 44 例,男 63 例,年龄为 6 个月~ 5.7 岁,平均 3.5±1.1 岁岁,其中伴口腔溃疡的 85 例,手足臀部疱疹伴发热的由 100 例,伴咳嗽 5 例,其中 7 例有既往病史。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则显著升高;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重症患者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尤其单核细胞)计数增多;病原学检查可见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2]。
1.3 疾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治疗措施为对症处理。
1)出疹期,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疹并伴有流涕、食欲不振,大多数可自愈,此时可辅以物理降温、保持患儿安静和气道通畅,注意维持患儿体温和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2)神经受累期,患儿除了上述症状还出现易惊、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肢体力、脑脊髓炎症状体征等。此时应在上述物理疗法的同时注意使用地西泮镇静。
3)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率、呼吸增快,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治疗方法是在脱水降颅压的同时限制液体摄入。高渗脱水剂可选择 20%甘露醇 0.5-1.0 g/(kg· 次),q4-8h,20-30min 快速静脉注射,严重脑疝可加大药物用量。此时治疗多以扩血管药物为主(米力农注射液,开始用量 50-75μg/kg,维持量 0.25-0.75μg /(kg·min)),血压高者用酚妥拉明 1-20μg/(kg·min),由小剂量逐渐增加调整至合适剂量[3]。
4)心肺衰竭期,临床多表现为心动过速(极少数为心动过缓)、口唇紫绀、咳出红色泡沫痰、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个别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和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治疗时血压低者用多巴胺(5-15μg /kg·min),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调整至合适剂量。
5)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对药物依赖逐渐减少。注意在患儿出现严重脓血症时需应用静脉丙种蛋白,炎症严重时应用糖皮质激素(1、2 期不建议应用且不适应大剂量)。
1.4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 WHO 生活质量量表,分数范围为 0 ~ 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 SPSS13.0 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均应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观察的 107 例患儿均之余出院,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表 1 治疗前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n)
总体健康
疼痛与不适
积极感受
治疗后
90.42±5.49
40.45±6.12
85.77±6.84
治疗前
41.86±6.43
77.53±5.24
53.41±6.48
P
<0.05
<0.05
<0.05
由上表可知,治疗后患儿生活质量明显好多治疗前。
3 讨论
因婴幼儿的好奇心理,他们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 3 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里,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常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喉咙分泌物(飞沫)、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等进行传播[4]。
1)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 1-2 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较长,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2)预防。婴幼儿用过的物品需彻底消毒、居住空间需要定期开窗通风并保持干净整洁,应时刻保持其口腔的清洁。在婴幼儿饭前便后仔细清洁卫生,正常儿童避免接触生冷食物和患儿;护理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此病流行期间不宜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并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15g 煎汤 250ml,每日一剂,连服 3d)。
3)注意事项:发现婴幼儿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尽快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尽量减少婴幼儿房间的人员进入量,防止空气污浊,避免激发感染。患儿发热胃口较差时尽量安排清淡但富含营养的流食,简直生冷、辛咸等刺激性食物。患儿口腔疼痛时可使用维生素B2涂抹于糜烂部位,维生素 C 口腔喷入以预防感染。婴幼儿的衣物尽量绵软,并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患儿整个身体皮肤的整洁干燥。
4)治疗措施:治疗时候应对症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另外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如复方芩兰口服液、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片、清热散结片等。中药板蓝根冲剂还有相当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亮东.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67-68.
[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
[3]史永茹,姚兰枝.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8):1206-1207.
[4]李永梅.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57-1058.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1]。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手、足、臀、口腔黏膜等部位斑疹、丘疹和发热。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年 1 月~ 2013年 1 月间入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 107 例,女 44 例,男 63 例,年龄为 6 个月~ 5.7 岁,平均 3.5±1.1 岁岁,其中伴口腔溃疡的 85 例,手足臀部疱疹伴发热的由 100 例,伴咳嗽 5 例,其中 7 例有既往病史。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则显著升高;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重症患者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尤其单核细胞)计数增多;病原学检查可见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2]。
1.3 疾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治疗措施为对症处理。
1)出疹期,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疹并伴有流涕、食欲不振,大多数可自愈,此时可辅以物理降温、保持患儿安静和气道通畅,注意维持患儿体温和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2)神经受累期,患儿除了上述症状还出现易惊、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肢体力、脑脊髓炎症状体征等。此时应在上述物理疗法的同时注意使用地西泮镇静。
3)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率、呼吸增快,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治疗方法是在脱水降颅压的同时限制液体摄入。高渗脱水剂可选择 20%甘露醇 0.5-1.0 g/(kg· 次),q4-8h,20-30min 快速静脉注射,严重脑疝可加大药物用量。此时治疗多以扩血管药物为主(米力农注射液,开始用量 50-75μg/kg,维持量 0.25-0.75μg /(kg·min)),血压高者用酚妥拉明 1-20μg/(kg·min),由小剂量逐渐增加调整至合适剂量[3]。
4)心肺衰竭期,临床多表现为心动过速(极少数为心动过缓)、口唇紫绀、咳出红色泡沫痰、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个别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和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治疗时血压低者用多巴胺(5-15μg /kg·min),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调整至合适剂量。
5)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对药物依赖逐渐减少。注意在患儿出现严重脓血症时需应用静脉丙种蛋白,炎症严重时应用糖皮质激素(1、2 期不建议应用且不适应大剂量)。
1.4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 WHO 生活质量量表,分数范围为 0 ~ 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 SPSS13.0 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均应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观察的 107 例患儿均之余出院,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表 1 治疗前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n)
总体健康
疼痛与不适
积极感受
治疗后
90.42±5.49
40.45±6.12
85.77±6.84
治疗前
41.86±6.43
77.53±5.24
53.41±6.48
P
<0.05
<0.05
<0.05
由上表可知,治疗后患儿生活质量明显好多治疗前。
3 讨论
因婴幼儿的好奇心理,他们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 3 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里,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常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喉咙分泌物(飞沫)、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等进行传播[4]。
1)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 1-2 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较长,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2)预防。婴幼儿用过的物品需彻底消毒、居住空间需要定期开窗通风并保持干净整洁,应时刻保持其口腔的清洁。在婴幼儿饭前便后仔细清洁卫生,正常儿童避免接触生冷食物和患儿;护理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此病流行期间不宜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并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15g 煎汤 250ml,每日一剂,连服 3d)。
3)注意事项:发现婴幼儿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尽快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尽量减少婴幼儿房间的人员进入量,防止空气污浊,避免激发感染。患儿发热胃口较差时尽量安排清淡但富含营养的流食,简直生冷、辛咸等刺激性食物。患儿口腔疼痛时可使用维生素B2涂抹于糜烂部位,维生素 C 口腔喷入以预防感染。婴幼儿的衣物尽量绵软,并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患儿整个身体皮肤的整洁干燥。
4)治疗措施:治疗时候应对症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另外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如复方芩兰口服液、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片、清热散结片等。中药板蓝根冲剂还有相当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亮东.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67-68.
[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
[3]史永茹,姚兰枝.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8):1206-1207.
[4]李永梅.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57-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