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财富呈现爆炸性增长,银行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随着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加速、银行监管的强化,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Ⅲ和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出台后国际金融监管的深刻变化,加快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银行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零售银行,特别是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的财富管理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实现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
私人银行“舶来”中国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在欧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向财富金字塔的塔尖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综合性服务,业务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强,一向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在近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曾经只为少数欧洲皇室、贵族、高官及富豪管理财富,有着浓郁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海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和高端客户广泛参与的现代私人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私人银行业务更以其较低的资本消耗和风险暴露、稳定的收入来源受到欧美金融机构、高端财富群体的普遍青睐。
瑞信最新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过去10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大量外资私人银行纷纷涌入,争抢这块巨大的蛋糕。
自2007年始,国内一些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同业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了多种不同的私人银行經营发展模式,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使私人银行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换言之,为了满足高端客户对个性化、综合化、私密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本土应运而生。“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富”到“民富”,决定了金融要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为经济转型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也势必成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发展犹如雨后春笋
2006年以来,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取得重要进展以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对国内市场中高端客户的激烈争夺,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各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私人银行业务。自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开始,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从外资金融机构到国内金融机构,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城市商业银行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市场。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一直是挑剔大于褒奖,且难逃多种制约和限制,更不乏探索者无奈离去的背影。但是,私人银行的发展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为进一步增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私人银行业务交流合作,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协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快的工、农、中、建、交、招和中国民生银行等7家银行共同倡议并发起建立了中国银行业私人银行联席会议,通过成员单位间的有效联动,汇聚各行资源优势,致力创新驱动,规范行业发展,防范行业风险,促进合作共赢。
市场前景广阔
由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出结论: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19%。2010年,中国资产超千万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50万人的规模,比2009年增长22%;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约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6%;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约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
在可供投资收入不断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以及增值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继续注重财富积累和高品质生活之外,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和子女教育等也都成为了高净值人群的主要关注目标。资产配置方面,该人群对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类别投资产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包括私募股权、信托、阳光私募等新兴的投资热点;增值服务方面,高净值人士根据自身事业、家庭和生活品质需求对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社交平台等提出需求。可见,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已然从单纯的“产品推介”转向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打理”。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有16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中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JP摩根、瑞银集团、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法兴银行等。中国银监会统计,目前在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上,有113家本土银行机构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
各家金融机构之所以如此青睐私人银行业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私人银行市场,这一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商机。《欧洲货币》作出的判断是: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利可图的财富管理服务和产品市场之一,中国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将拥有一个非常广阔、富有活力的市场。
因此,随着中国私人银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倾向于选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进行财富管理,且对私人银行尤其是中资私人银行的认知大幅提升。换言之,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由自己操作转为选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理财,从而接触更丰富的产品,享受增值服务。表明中国私人银行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推动商业银行转型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正在步入关键阶段,并且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转型的新方向。
首先,经济转型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富”到“民富”,决定了金融要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应对越来越强的资本约束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更是银行适应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财富管理是未来商业银行顺利实现全面转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也正在努力成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私人银行业务也逐步成为体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顶级业务,其业务创新发展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能力的“风向标”。
其次,从初期“圈地”到“精耕细作”,私人银行发展开始走向深化。应当说,之前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依赖原有的客户基础,圈占高端客户,扩大市场规模,私人银行的主要服务大多还停留在“销售产品+增值服务”的阶段。但从近一年多的发展情况看,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有所改观。在前期客户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无论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都在向多样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特色。
第三,在供需双方的推动下,私人银行行业格局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源起高端理财正成为当仁不让的二次转型的重点之一。然而,全社会流动性的富裕使得除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市场。券商、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亦相继开发出为高端客户理财的专属服务,定位各异。再加上有深厚底蕴和经营经验的外资私人银行的压力,当前整个高端理财市场的竞争已经升级。一方面,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业理解更加深刻,需求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也客观地为中资私人银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私人银行业正在供需双方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行业格局进入全新的阶段。
第四,把握住了机会窗口期。面临新的不断升级的竞争,中资私人银行近年来大力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品牌建设,通过私人银行中心建设、广告投入、组织高端聚会和活动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高净值人士对中资私人银行品牌认知有较大提升。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已经于去年率先实现了盈利,比国外同业普遍认为的需要五年时间盈利的预期早了两年。目前已利用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理财的大多数高净值客户都正在使用中资私人银行,且过半客户将其列为主要使用的财富管理机构。在未来的财富管理机构选择上,中资银行吸引的高净值客户资金占比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短期内,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境内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并稳固市场地位,已经把握住了机会窗口期。
此外,有统计表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银行业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在12%到15%。在国际私人银行领域,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银行业务的10倍左右,资产管理的规模效益不容置疑。
发展亟须质的突破
总体来说,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私人银行业务范围定义尚未明确或统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尚未明晰;私人银行部门的内部组织架构和设置还亟待完善;私人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还需深化;私人银行品牌如何打造还需探索等。简言之,中资私人银行的现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随着中国高净值人士投资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境外资产规模在逐步扩大,高净值客户当前境外资产配置方面仍以外资银行为主。因为外资银行全球网点覆盖和在境外市场的经验、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资产全球配置服务的专业性,是短期内中资财富管理机构难以比拟和超越的。因此,“一家机构为主、保留多家参考”的财富管理模式未来将成为主流。
私人银行业务也远远不仅仅是简单理财中心。作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之一,私人银行业务站在客户个人的立场上为其设计整体的解决方案,其服务理念与其他金融服务截然不同,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却比贵宾理财要丰富得多。中国富豪对财富管理过程有着强烈的自主控制意愿,而且往往期望能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高收益。同时,客户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给私人银行服务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西方国家,私人银行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在中国,由于客户多为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富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的财富增值。所以中国私人银行服务肩负着三重使命:首先是帮助客户财富保值,确保跑赢CPI;其次是帮助客户赚更多的钱,实现财富增值;最后是帮助客户实现高品质生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照搬西方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还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成为摆在国内银行决策者和私人银行经营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这就表明,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相比,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成长之后,如何从长远着手,探索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私人银行管理模式,为私人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既是私人银行目前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私人银行今后要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
现阶段,中国私人银行主要采取两种组织结构。一是有些银行将私人银行划归在零售银行业务之下,把高端零售银行客户的业务交给私人银行做,借助原有资源,稳健发展;二是实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或相对独立的准事业部模式,即私人银行的人、财、物包括业务,相对独立,希望以体系建设去获取客户,最终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利润的贡献。从目前的运转情况看,各有千秋。但从总体看,不论哪种模式,由于私人银行始终仍处于商业银行体系下运作,不仅受到监管政策的很多限制,而且在银行内部也面临着体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多重制约,不乏纷扰和挫折。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表现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不明确,国际成熟市场私人银行业务的事业部机制在国内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怎样解决内部的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以便形成发展合力?怎样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怎样提高私人银行的盈利能力?应当说私人银行发展模式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要实现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譬如对已有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使银行卡具备多种业务功能。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在研究竞争对手以及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有潜力的产品,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其次,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中国的银行来说,當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中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最后,有必要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在混业经营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私人银行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私人银行“舶来”中国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在欧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向财富金字塔的塔尖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综合性服务,业务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强,一向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在近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曾经只为少数欧洲皇室、贵族、高官及富豪管理财富,有着浓郁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海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和高端客户广泛参与的现代私人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私人银行业务更以其较低的资本消耗和风险暴露、稳定的收入来源受到欧美金融机构、高端财富群体的普遍青睐。
瑞信最新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过去10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大量外资私人银行纷纷涌入,争抢这块巨大的蛋糕。
自2007年始,国内一些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同业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了多种不同的私人银行經营发展模式,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使私人银行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换言之,为了满足高端客户对个性化、综合化、私密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本土应运而生。“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富”到“民富”,决定了金融要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为经济转型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也势必成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发展犹如雨后春笋
2006年以来,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取得重要进展以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对国内市场中高端客户的激烈争夺,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各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私人银行业务。自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开始,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从外资金融机构到国内金融机构,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城市商业银行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市场。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一直是挑剔大于褒奖,且难逃多种制约和限制,更不乏探索者无奈离去的背影。但是,私人银行的发展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为进一步增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私人银行业务交流合作,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协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快的工、农、中、建、交、招和中国民生银行等7家银行共同倡议并发起建立了中国银行业私人银行联席会议,通过成员单位间的有效联动,汇聚各行资源优势,致力创新驱动,规范行业发展,防范行业风险,促进合作共赢。
市场前景广阔
由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出结论: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19%。2010年,中国资产超千万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50万人的规模,比2009年增长22%;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约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6%;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约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
在可供投资收入不断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以及增值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继续注重财富积累和高品质生活之外,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和子女教育等也都成为了高净值人群的主要关注目标。资产配置方面,该人群对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类别投资产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包括私募股权、信托、阳光私募等新兴的投资热点;增值服务方面,高净值人士根据自身事业、家庭和生活品质需求对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社交平台等提出需求。可见,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已然从单纯的“产品推介”转向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打理”。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有16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中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JP摩根、瑞银集团、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法兴银行等。中国银监会统计,目前在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上,有113家本土银行机构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
各家金融机构之所以如此青睐私人银行业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私人银行市场,这一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商机。《欧洲货币》作出的判断是: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利可图的财富管理服务和产品市场之一,中国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将拥有一个非常广阔、富有活力的市场。
因此,随着中国私人银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倾向于选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进行财富管理,且对私人银行尤其是中资私人银行的认知大幅提升。换言之,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由自己操作转为选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理财,从而接触更丰富的产品,享受增值服务。表明中国私人银行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推动商业银行转型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正在步入关键阶段,并且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转型的新方向。
首先,经济转型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富”到“民富”,决定了金融要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应对越来越强的资本约束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更是银行适应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财富管理是未来商业银行顺利实现全面转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也正在努力成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私人银行业务也逐步成为体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顶级业务,其业务创新发展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能力的“风向标”。
其次,从初期“圈地”到“精耕细作”,私人银行发展开始走向深化。应当说,之前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依赖原有的客户基础,圈占高端客户,扩大市场规模,私人银行的主要服务大多还停留在“销售产品+增值服务”的阶段。但从近一年多的发展情况看,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有所改观。在前期客户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无论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都在向多样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特色。
第三,在供需双方的推动下,私人银行行业格局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源起高端理财正成为当仁不让的二次转型的重点之一。然而,全社会流动性的富裕使得除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市场。券商、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亦相继开发出为高端客户理财的专属服务,定位各异。再加上有深厚底蕴和经营经验的外资私人银行的压力,当前整个高端理财市场的竞争已经升级。一方面,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业理解更加深刻,需求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也客观地为中资私人银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私人银行业正在供需双方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行业格局进入全新的阶段。
第四,把握住了机会窗口期。面临新的不断升级的竞争,中资私人银行近年来大力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品牌建设,通过私人银行中心建设、广告投入、组织高端聚会和活动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高净值人士对中资私人银行品牌认知有较大提升。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已经于去年率先实现了盈利,比国外同业普遍认为的需要五年时间盈利的预期早了两年。目前已利用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理财的大多数高净值客户都正在使用中资私人银行,且过半客户将其列为主要使用的财富管理机构。在未来的财富管理机构选择上,中资银行吸引的高净值客户资金占比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短期内,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境内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并稳固市场地位,已经把握住了机会窗口期。
此外,有统计表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银行业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在12%到15%。在国际私人银行领域,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银行业务的10倍左右,资产管理的规模效益不容置疑。
发展亟须质的突破
总体来说,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私人银行业务范围定义尚未明确或统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尚未明晰;私人银行部门的内部组织架构和设置还亟待完善;私人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还需深化;私人银行品牌如何打造还需探索等。简言之,中资私人银行的现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随着中国高净值人士投资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境外资产规模在逐步扩大,高净值客户当前境外资产配置方面仍以外资银行为主。因为外资银行全球网点覆盖和在境外市场的经验、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资产全球配置服务的专业性,是短期内中资财富管理机构难以比拟和超越的。因此,“一家机构为主、保留多家参考”的财富管理模式未来将成为主流。
私人银行业务也远远不仅仅是简单理财中心。作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之一,私人银行业务站在客户个人的立场上为其设计整体的解决方案,其服务理念与其他金融服务截然不同,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却比贵宾理财要丰富得多。中国富豪对财富管理过程有着强烈的自主控制意愿,而且往往期望能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高收益。同时,客户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给私人银行服务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西方国家,私人银行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在中国,由于客户多为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富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的财富增值。所以中国私人银行服务肩负着三重使命:首先是帮助客户财富保值,确保跑赢CPI;其次是帮助客户赚更多的钱,实现财富增值;最后是帮助客户实现高品质生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照搬西方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还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成为摆在国内银行决策者和私人银行经营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这就表明,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相比,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成长之后,如何从长远着手,探索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私人银行管理模式,为私人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既是私人银行目前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私人银行今后要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
现阶段,中国私人银行主要采取两种组织结构。一是有些银行将私人银行划归在零售银行业务之下,把高端零售银行客户的业务交给私人银行做,借助原有资源,稳健发展;二是实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或相对独立的准事业部模式,即私人银行的人、财、物包括业务,相对独立,希望以体系建设去获取客户,最终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利润的贡献。从目前的运转情况看,各有千秋。但从总体看,不论哪种模式,由于私人银行始终仍处于商业银行体系下运作,不仅受到监管政策的很多限制,而且在银行内部也面临着体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多重制约,不乏纷扰和挫折。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表现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不明确,国际成熟市场私人银行业务的事业部机制在国内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怎样解决内部的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以便形成发展合力?怎样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怎样提高私人银行的盈利能力?应当说私人银行发展模式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要实现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譬如对已有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使银行卡具备多种业务功能。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在研究竞争对手以及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有潜力的产品,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其次,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中国的银行来说,當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中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最后,有必要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在混业经营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私人银行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