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权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在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景——课堂中,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话语的权利,特别是富有灵性和激情,富有诗性和人情的初中语文教师。可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权利却被轻易地剥夺了,有事实为证:那是一节公开课,上课的老师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带着少数学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任务,这些学生的回答准确到位、异彩纷呈;教师的过渡语、总结语巧妙自然、激情洋溢,课堂在“完美”中结束了。而笔者却陷入了思索:为什么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为什么教师忽略大多数的学生的话语权,为什么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觉得这并不正常?由此,笔者也开始观察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蓦然发现自己也在做着同样的事:在课堂上,我和我的得意门生“自顾自地美丽着”,自顾自地行使自己话语的权利,完全忽略了还有很多同学的话语权被我们轻轻地,然而彻底地剥夺了,我们看不见他们脸上的无奈、渴慕和事不关己的云淡风清。可是课堂是所有学生的,他们应该争取到自己的权利,真真切切地拥有自己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课堂上话语权利的丧失,导致了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缺失,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畏缩、词不达意甚至态度粗暴,大多是丧失课堂中的话语权惹的祸。所以关注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话语权,将为口语交际教学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们也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留下属于自己的自信。
一、承认差异,制定层次目标
事实也是如此,优等生反应快,具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善于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学困生则相反,反应慢,理解接受能力差,思维迟钝,答题错误率高。兴趣爱好上,前者爱好学习,求知欲强,能自觉学习;而后者则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性格上,前者一般学习责任感强,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能克服困难;而后者则上进心差,责任感不强,学习敷衍了事,一遇困难就泄气。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才形成了优等生和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悬殊。而成绩的差异导致了优等生在课堂上牢牢霸住了话语的主动权,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赢得了教师和同学的赞赏,也赢得了更多的自信。而学困生呢,因不善于思考,就不敢发言,因不敢发言就游离了课堂,也就逐渐丧失了话语的权利,甚至于渐渐麻木以致无动于衷。有的还导致在平时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交际障碍,懒得和他人交流,从自卑的心理到自闭的心理,这个距离并不遥远。所以要想给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利,教师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像《学记》里说的那样“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师只有“知其心”,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克服上述“多、寡、易、止”等缺点。所以,教师就要制定出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台阶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语的权利,“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清除障碍,增强学生信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并理解学生课堂上说话的心理障碍。初中生说话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性开始成熟,自我意识增长,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心增强,感情开始内敛,他们不愿轻易发表意见,更不愿在大众面前发言;二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转化,出现内部语言快于外部语言的心理现象,而书面语与口语又有很大差异。这便使学生常常在说话时处于辞不达意、语言滞涩的尴尬状态,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也间接导致了话语权的丧失。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说话的心理障碍,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冲破青春期心理闭锁状态,不断地从与人的交谈中吸收“营养”,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要注意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同步训练,在发言前打打腹稿,理清说话思路;平时随时留心储备口语词汇;对待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不怕嘲笑。
教师只有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才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在课堂上话语丢失的怪现象,才会耐心地等待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上行使自己的权利,才会容忍学困生结结巴巴的语言表述,才会充满激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让学生从“要我说”转变到“我要说”的境界。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也了解并理解这种心理障碍,明白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给自己信心也给别人信心。
三、借助课堂,展现自我风采
如果说前面讲的那些,都是一种意识和理念,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训练的场所,是展现学生青春风采的平台,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好好把握。
1.巧借课前3分钟,搭建展示平台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搭建的平台也应该有灵活性。学生既可以选择朗读自己挑选的一个片段或精美的短文,并简要说说选择此文的原因;也可以选择自己发表演说,演说的基本框架是:身边的事 自己的看法 证据。演说完毕后,请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当场辩论,但限制在2分钟内,也可以课后交流。学生还可以选择宣读自己挑选的一个作文题和例文,讲述选择此文的原因,最后,把话语权交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言语交锋,但要注意态度……课前三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因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权,因此,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致盎然,主讲者认真,听讲者也认真,效果颇佳。
虽然一节课只能让一个人展示,但是长期坚持,至少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庄重地行使自己话语权利的机会,给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2.巧用即时评价,搭建激励平台
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人人参与的活动,而有一些学生往往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时,教师就要拉他参与,并热情地鼓励。如教读《沁园春·雪》一课,已经到了朗读阶段,教师安排了这几个教学步骤:先请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自读整首词一遍;再请学生各自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能说出轻重音、停顿的处理及其原因,之后,请他们范读一遍;最后请自告奋勇者朗诵全词。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教室也很热闹,人声鼎沸的,最后一个环节时,自告奋勇者还是刚才那几位积极者,有些学生似乎又忘记了自己的权利,他们在这节课又放逐了自己。这时该怎么办?笔者想,你不参与,我就拉你参与。于是就指定了一个学生,他的朗诵水平并不差,只是很少举手而已。等这位学生红着脸读完后,笔者看着他的眼睛,既庄重又诚恳地对他说:“你看,你读得多好,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你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是多么到位,多希望以后的你不吝啬你的才能,展示给同学们看,我相信你一定会让同学们惊叹的。”并明确告诉他,之所以让他朗读,是因为他没有行使积极应该行使的权利,希望他以后能自己主动地参与,课堂是大家的,并不在于水平的高低。当这个头一开,笔者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了,特别是平时朗读水平就比较好的人,因为他们看到参与者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美!你看,只要一解开学生的心结,如诗的春潮就会涌现。接下来的学生表现真的让笔者很欣慰,也沉浸在学生们激情的朗诵中了,最精彩的是一位平时从不在大家面前朗诵的同学,他的表现简直让人惊艳,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可见真诚的鼓励在学生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时是多么的重要啊!
3.巧助教师示范,搭建精彩平台
课堂交流时,笔者很注意点拨和鼓励,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是激励者、辅导者、示范者、平等参与者和协助者,我们应置身其中,即应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应当提倡的是在课堂的交际之中教师予以暗示,以便学生感悟、纠正、模仿。笔者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做个善意的点拨:“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有时在学生发表言论卡壳时,及时垫话,来鼓励他们继续下去;更多的时候,常常自己给他们做示范。比如作文交流课上,给予他们适当的示范,牵引学生从这几个方面交流:文章是否紧扣中心,详略安排是否妥当,选材是否新颖,作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等等。经过这样的示范和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也就有了大致的概念,几次下来,学生就能够各抒己见,参与作文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4.巧提发散问题,搭建平等平台
课堂中,我们往往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文本中的句子来谈体会。比如教小说、戏剧时,我们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讨厌)文中哪些人物?为什么?而教散文、诗歌时,我们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讨厌)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为什么?如果你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请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注意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度,还要注意你自己的风度。这样的问题既紧扣教学要点又巧妙融入口语教学,让学生关注该如何准确而有礼貌地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见解甚至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了所有学生平等的空间,让他们愉快地行使自己话语的权利。
5.巧连生活实践,搭建活动平台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活动是话语的展现,把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以八年级一堂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课为例。
课前准备:
学生们自由组合,推选出一名组长,经过共同商议,选择本组的展现方式,再经过协商,各人领取相应的任务。(准备时间一般有一个星期,期间若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及其他人员帮忙,必须自己去解决,你可以口头邀请,也可以用其他方式。)
课中展示:
1.主持人上台,宣讲活动的开始。
2.各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有的组激情朗诵古今中外名人献给母亲的歌;有的组满含深情讲述了自己给母亲做的好事;有的组讲述了自己给母亲带来的负担;有的组描绘了温馨的母女情深;有一个小组成员还别出心裁地用了双休日的时间,装成孕妇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
3.主持人小结,大家在悠扬而深情的《妈妈的吻》的歌声中,完成了本次展示。
4.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茬,带领学生们回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借助其他人员帮忙时,你与他们的交谈情况,总结一下,哪些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可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个步骤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总结交流,完成从课堂到生活的联系和延伸。)
这堂课巧妙地借助综合性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把课堂上的话语权、口语交际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出经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因此,教师和学生若都能在平时课堂中充分关注并行使话语权,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一定会水涨船高的。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们整体的话语权后,学生在意识上有了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有了积极、诚信、平等、合作、奉献、互相尊重的意识;在思维上有了机敏灵活、即时变通、语言表达逻辑严密、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能力,所以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美丽,而不是自顾自地美丽。让我们都记住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的: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请同仁们记住:关注课堂中所有学生的话语权吧!让所有的人都能在青春的季节,留下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责编 李 晔)
一、承认差异,制定层次目标
事实也是如此,优等生反应快,具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善于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学困生则相反,反应慢,理解接受能力差,思维迟钝,答题错误率高。兴趣爱好上,前者爱好学习,求知欲强,能自觉学习;而后者则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性格上,前者一般学习责任感强,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能克服困难;而后者则上进心差,责任感不强,学习敷衍了事,一遇困难就泄气。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才形成了优等生和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悬殊。而成绩的差异导致了优等生在课堂上牢牢霸住了话语的主动权,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赢得了教师和同学的赞赏,也赢得了更多的自信。而学困生呢,因不善于思考,就不敢发言,因不敢发言就游离了课堂,也就逐渐丧失了话语的权利,甚至于渐渐麻木以致无动于衷。有的还导致在平时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交际障碍,懒得和他人交流,从自卑的心理到自闭的心理,这个距离并不遥远。所以要想给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利,教师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像《学记》里说的那样“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师只有“知其心”,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克服上述“多、寡、易、止”等缺点。所以,教师就要制定出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台阶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语的权利,“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清除障碍,增强学生信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并理解学生课堂上说话的心理障碍。初中生说话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性开始成熟,自我意识增长,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心增强,感情开始内敛,他们不愿轻易发表意见,更不愿在大众面前发言;二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转化,出现内部语言快于外部语言的心理现象,而书面语与口语又有很大差异。这便使学生常常在说话时处于辞不达意、语言滞涩的尴尬状态,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也间接导致了话语权的丧失。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说话的心理障碍,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冲破青春期心理闭锁状态,不断地从与人的交谈中吸收“营养”,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要注意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同步训练,在发言前打打腹稿,理清说话思路;平时随时留心储备口语词汇;对待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不怕嘲笑。
教师只有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才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在课堂上话语丢失的怪现象,才会耐心地等待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上行使自己的权利,才会容忍学困生结结巴巴的语言表述,才会充满激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让学生从“要我说”转变到“我要说”的境界。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也了解并理解这种心理障碍,明白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给自己信心也给别人信心。
三、借助课堂,展现自我风采
如果说前面讲的那些,都是一种意识和理念,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训练的场所,是展现学生青春风采的平台,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好好把握。
1.巧借课前3分钟,搭建展示平台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搭建的平台也应该有灵活性。学生既可以选择朗读自己挑选的一个片段或精美的短文,并简要说说选择此文的原因;也可以选择自己发表演说,演说的基本框架是:身边的事 自己的看法 证据。演说完毕后,请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当场辩论,但限制在2分钟内,也可以课后交流。学生还可以选择宣读自己挑选的一个作文题和例文,讲述选择此文的原因,最后,把话语权交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言语交锋,但要注意态度……课前三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因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权,因此,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致盎然,主讲者认真,听讲者也认真,效果颇佳。
虽然一节课只能让一个人展示,但是长期坚持,至少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庄重地行使自己话语权利的机会,给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2.巧用即时评价,搭建激励平台
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人人参与的活动,而有一些学生往往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时,教师就要拉他参与,并热情地鼓励。如教读《沁园春·雪》一课,已经到了朗读阶段,教师安排了这几个教学步骤:先请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自读整首词一遍;再请学生各自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能说出轻重音、停顿的处理及其原因,之后,请他们范读一遍;最后请自告奋勇者朗诵全词。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教室也很热闹,人声鼎沸的,最后一个环节时,自告奋勇者还是刚才那几位积极者,有些学生似乎又忘记了自己的权利,他们在这节课又放逐了自己。这时该怎么办?笔者想,你不参与,我就拉你参与。于是就指定了一个学生,他的朗诵水平并不差,只是很少举手而已。等这位学生红着脸读完后,笔者看着他的眼睛,既庄重又诚恳地对他说:“你看,你读得多好,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你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是多么到位,多希望以后的你不吝啬你的才能,展示给同学们看,我相信你一定会让同学们惊叹的。”并明确告诉他,之所以让他朗读,是因为他没有行使积极应该行使的权利,希望他以后能自己主动地参与,课堂是大家的,并不在于水平的高低。当这个头一开,笔者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了,特别是平时朗读水平就比较好的人,因为他们看到参与者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美!你看,只要一解开学生的心结,如诗的春潮就会涌现。接下来的学生表现真的让笔者很欣慰,也沉浸在学生们激情的朗诵中了,最精彩的是一位平时从不在大家面前朗诵的同学,他的表现简直让人惊艳,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可见真诚的鼓励在学生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时是多么的重要啊!
3.巧助教师示范,搭建精彩平台
课堂交流时,笔者很注意点拨和鼓励,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是激励者、辅导者、示范者、平等参与者和协助者,我们应置身其中,即应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应当提倡的是在课堂的交际之中教师予以暗示,以便学生感悟、纠正、模仿。笔者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做个善意的点拨:“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有时在学生发表言论卡壳时,及时垫话,来鼓励他们继续下去;更多的时候,常常自己给他们做示范。比如作文交流课上,给予他们适当的示范,牵引学生从这几个方面交流:文章是否紧扣中心,详略安排是否妥当,选材是否新颖,作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等等。经过这样的示范和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也就有了大致的概念,几次下来,学生就能够各抒己见,参与作文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4.巧提发散问题,搭建平等平台
课堂中,我们往往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文本中的句子来谈体会。比如教小说、戏剧时,我们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讨厌)文中哪些人物?为什么?而教散文、诗歌时,我们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讨厌)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为什么?如果你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请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注意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度,还要注意你自己的风度。这样的问题既紧扣教学要点又巧妙融入口语教学,让学生关注该如何准确而有礼貌地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见解甚至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了所有学生平等的空间,让他们愉快地行使自己话语的权利。
5.巧连生活实践,搭建活动平台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活动是话语的展现,把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以八年级一堂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课为例。
课前准备:
学生们自由组合,推选出一名组长,经过共同商议,选择本组的展现方式,再经过协商,各人领取相应的任务。(准备时间一般有一个星期,期间若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及其他人员帮忙,必须自己去解决,你可以口头邀请,也可以用其他方式。)
课中展示:
1.主持人上台,宣讲活动的开始。
2.各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有的组激情朗诵古今中外名人献给母亲的歌;有的组满含深情讲述了自己给母亲做的好事;有的组讲述了自己给母亲带来的负担;有的组描绘了温馨的母女情深;有一个小组成员还别出心裁地用了双休日的时间,装成孕妇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
3.主持人小结,大家在悠扬而深情的《妈妈的吻》的歌声中,完成了本次展示。
4.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茬,带领学生们回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借助其他人员帮忙时,你与他们的交谈情况,总结一下,哪些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可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个步骤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总结交流,完成从课堂到生活的联系和延伸。)
这堂课巧妙地借助综合性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把课堂上的话语权、口语交际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出经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因此,教师和学生若都能在平时课堂中充分关注并行使话语权,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一定会水涨船高的。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们整体的话语权后,学生在意识上有了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有了积极、诚信、平等、合作、奉献、互相尊重的意识;在思维上有了机敏灵活、即时变通、语言表达逻辑严密、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能力,所以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美丽,而不是自顾自地美丽。让我们都记住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的: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请同仁们记住:关注课堂中所有学生的话语权吧!让所有的人都能在青春的季节,留下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