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得更快。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而课堂就是45分钟,如何让教师把握好、引领好学生至关重要。我对我20年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总结如下: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
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了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方法是:
1.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
2.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验态度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如酸碱的腐蚀性、点燃氢气及其它气体(不纯)会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宜集中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教学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又要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则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学生操作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验结束时按照一定的要求清理仪器、搞好试验桌面卫生等。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操作中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一条“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然而点点滴滴的能力养成,要靠学生平时扎实的基础、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和学风,学生应该多动手、巧动手,做到对所有知识成竹在胸,才能把握科学,而立于不败之地。希望我们从课堂45分钟做起,从每节课做起,向课堂要效益。把握了课堂就把握了成功!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
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了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方法是:
1.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
2.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验态度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如酸碱的腐蚀性、点燃氢气及其它气体(不纯)会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宜集中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教学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又要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则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学生操作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验结束时按照一定的要求清理仪器、搞好试验桌面卫生等。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操作中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一条“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然而点点滴滴的能力养成,要靠学生平时扎实的基础、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和学风,学生应该多动手、巧动手,做到对所有知识成竹在胸,才能把握科学,而立于不败之地。希望我们从课堂45分钟做起,从每节课做起,向课堂要效益。把握了课堂就把握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