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议题式教学的“议境”设置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议题式教学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丰富多样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议题式教学“议境”设置的前提是“教”须为“学”服务,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盲点、需求点。可以将“议境”设置在“教”和“育”的交汇点上,设置在学生学会生活的难忘点上,设置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需求点上,设置在锻造学生思维品质的关节点上。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议境”;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41-04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建议提出后,对“议题式教学”的研讨方兴未艾。议题式教学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丰富多样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议题式教学离不开“议境”。顾名思义,“议境”是激发师生议论、探究的情境。“议境”设置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好的“议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也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那么道德与法治教学“议境”设置的智慧在哪里呢?
  一、将“议境”设置在“教”和“育”的交汇点上[1]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涵养法治意识,培育奋斗精神。因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更要重视“育”,要进入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八课《探问生命》第1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学生需要感悟、理解“向死而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等哲学命题。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要珍爱生命,还要求学生思考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等问题。对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般不大容易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崇拜的、热爱的英雄人物或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无论是面对叛徒劝降,说出“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牺牲后日军解剖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的杨靖宇;还是1991年出生,在危险来临时“你退后,让我来”,保全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的杜富国……他们的坚定信念、钢铁意志、舍生取义无疑会震撼学生心灵,搜集感人事迹的过程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在教师引领指导下学生自己创设“议境”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师生共议的问题:(1)英雄人物珍爱生命吗?他们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为什么不选择生呢?(2)英雄人物的生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何意义?(3)生命可以永恒吗?最终学生深刻体会到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更加热爱生命;个人身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担当了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使命,我们的生命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在社会关系中、在精神信念中又是永恒的,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好的“议境”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将“议境”设置在学生学会生活的难忘点上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的生活。注重生活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接“地气”,有“底气”。罗素曾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远离生活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远离生活的政治课同样是失败的。如何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关注的主题。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宽容”这一框时,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与别人,特别是与自己身边的人相处中曾出现的矛盾,然后让学生不记名地写下印象较深刻的某次不快,教师随意抽取几个事例作为“议境”。学生在听介绍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矛盾、分歧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说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的是因为对某个事情的看法观点不一致,有的是因为做事的风格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兴趣爱好不同,如在爸爸哼京剧片段时自己就大吵大嚷等。教师紧紧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启发学生:“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和人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强求别人的观点、喜好和自己的一样呢?正是这种不一样,才有了各种个性,才有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在与人相处中要学会欣赏,培养自己“宽容”的品质。“宽容”品质的内涵、意义、如何培养等问题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学生得到的是宽容素养的培养,而不是教材层面的“包容别人的错误”与“接纳别人的观点”两个知识点。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品德,才是核心素养。如何与人相处,特别是如何才能拥有知心朋友,是我们每位青少年学生亟待具备的素養。《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告诉我们:“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这一交友知识如何才能变成交友素养?教师借用某生的交友困惑,作为课堂交流的“议境”。
  “我把小梅当成最知心的朋友,无论遇到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第一时间与她分享、向她倾诉,生活和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向她求助。以前,小梅总是耐心倾听,让我很感动。渐渐地,小梅开始疏远我,回避我,甚至还把我的秘密告诉了别人。明摆着是小梅背叛了我,可其他朋友却说问题主要在我…… 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这样的“议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讨,感悟到“我”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没有真正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没有认识到小梅成了“我”情绪的垃圾桶,承担着为“我”保守秘密所受的压力;感悟到尊重对方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獨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一定的界限和分寸。相信这样的教学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留下痕迹。
  三、将“议境”设置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需求点上
  一个好的教学“议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议境”不是摆设,更不是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议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议境”,设置了“议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拿《道德与法治》八上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尊重他人”的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将换位思考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切实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基于这样的目标,“议境”必须设置到行为层面。如下情境如果能够拍摄成一个小视频,效果会更好。
  下雨天,一个衣着时尚的女子,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倒了…… 这一幕刚好被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议境”刚呈现,大部分学生就脱口而出:“赶紧去扶呀!”这时教师瞄准几个没有开口的学生,请他们发表见解。有学生认为,老人跌倒了我们确实应该赶紧去扶,但衣着时尚的女子基本上是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和尊严的,我们可以退后几步,观察一下她的状况。如果她实在起不来就去帮一把;如果她自己站起来了,就假装没看见。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为这样的智慧点赞。
  同样,在《道德与法治》八上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播放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在无电、无淡水的开山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舍小家为国家戍边28年的事迹,让学生讨论我们要如何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事求是讲,先进人物的事迹很感人也能够打动学生,但是,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情感共鸣是不够的,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要有行动!为此,针对本框题的践行目标,可以设置这样的“议境”:
  我们到小店购买商品,经常会遇到店主给我们出的选择题:要开发票吗?要发票,10元;不要发票,8元。我们是如何选择的呢?
  初二的学生面对这一“议境”时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觉得这种选择有啥难的,需要报销的就开发票,不需要报销的就不要发票呗。他们不知道其中的“2”元差价是偷漏国家税款,是揩国家的油!学生借助这一“议境”的议论,弥补了知识的缺陷,达成的是爱国的素养目标。因此,设置什么样的“议境”由教学目标决定,好的教学“议境”对目标实现可谓是水到渠成。
  “教”须为“学”服务,教师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敏锐的眼光筛选信息,加强研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盲点、需求点,是教学“议境”设置的前提。
  四、将“议境”设置在锻造学生思维品质的关节点上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那些形式上的“有意思”对学生的吸引只能是表面和暂时的;高层次的“有意思”不会只停留在感性的操作层面,而应进入理性的思考层面。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只有那些具有激励性、思辨性、开放性的“议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议境”才会真正“有意思”。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不是哪一点知识的运用,而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八下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真实“议境”。
  2019年5月17日,在英囯举办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女子73公斤级决赛现场,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中囯选手(曾是里约奥运会冠军)在以20 : 10领先的情形下,被摩洛哥籍裁判以犯规扣分次数达到10次为由直接判负。这样,来自英国本土的选手自动夺冠。但其中的多数扣分,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值得注意的是,现场的英国观众并不买账,不断给那位举着英国国旗兴奋地满场转圈的本国选手送去嘘声,颁奖时同样如此;可是,当宣布中国女选手的名字时,全场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要不是国家有规定不能罢赛,我们绝对不会去领奖。”中国跆拳道队一位工作人员对新华社记者说。
  (1)既然罢赛等方法不可取,那此时中国跆拳道队领队应该怎么办?
  (2)针对这位裁判的判定,假如记者现场采访你,你会说什么呢?
  这一“议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这种参与既不是对教师所提问题通过机械记忆来回答,也不是痛苦地为回答而回答;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唯有此,课堂品质方能提升。”[2]
  教学“议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交融的场域,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的生长点,更是教学走向思想升华的载体。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议境”亦应多彩纷呈。我们在设置教学“议境”时不仅要贴近社会、聚焦热点,还要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关注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让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新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此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让教学“议境”点燃课堂,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满腔热情,使教学因智慧而更富有魅力,让“教育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晓凤.巧设情境 “点”出智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26-27.
  [2]崔成林.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N].中国教师报,2015-05-06(6).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20-10-30
  作者简介:崔时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初中部(江苏南京,211102)。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公安机关依法录警中存在的不经济警训行为,削弱了警察录用应有的积级作用.鉴于此,我们提出立体滚动式录用机制的构思,促使录用晋升机制与教育培训机制有机结合,期
从问题设置、命题情境、答题能力、学科素养、评价依据等角度来看,高考政治卷中的议题式试题有其自身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高考引导教学,落实
为了研究地上仓和地下仓储粮期间粮堆温度场和微气流场的变化,基于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COMSOL,通过修改内置材料方程、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控制方程,对非
农业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是目前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此次研究提出建立农业经济和财政支农支出、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三个变量之间的VAR
办公信息系统是不同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一类特殊的信息系统,因而办公系统的建模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基于Petri网理论的办公网收、发文管理系统协作模型,分析得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