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公司,我有一个特别的提醒:未来20至25年内,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能源成本。这段时间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发布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欧洲在这些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不久前我见到了韩国的李明博总统,他正在推行绿色能源计划,非常赞同韩国应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积极准备。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这些情景会在什么时候成为现实? 里夫金:欧盟已经制定了2020年计划和2050年计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占到20%,2050年则要达到85%~90%。
参照这个情况,我觉得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基础设施网,也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2035至2040年之间,基础设施应该可以运行得很好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只有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了,变革才会发生。变革是在你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就在发生了。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就业机会,改变生活方式,所以已经是在变化了。
德国是目前处于最领先地位的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每一户人家都可以成为能源提供商?
里夫金:确实如此。每幢建筑都可以在加装了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后,成为一个微型发电厂。法国已经有一家建筑公司,在巴黎建造出既漂亮、又可以收集太阳能的房子,不但能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还可以把剩余的用不完的电再出售给国家电网。
在欧洲,已经有几百万幢建筑可以自己产生能源,在建筑内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可使用能源的技术也会越来越便宜,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我们的预测是,10年以后,将有数千万幢建筑可以自己产生能源。 25年之内,在欧洲、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这项技术将几乎完全免费。
五大支柱中,如何储存能源是最艰难的一环——有时候晚上才刮风,但你白天就需要能源,怎么办?
现在有电池、蓄电池等各种储存间歇式能源的办法,但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氢存储,因为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能源损失远远小于化石能源转换。欧洲已经投入了80亿欧元促成氢存储的研究和实现。
支柱之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原理与互联网是类似的。当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建筑都在产生自己的能源、又可以用氢储存时,你不需要的能源就可以再出售给能源互联网,提供给其他用户。
支柱之五是能源运输。将来,每一个停车场、车库都将装上插电充电设备,供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充电。你可以充电,也可以把不需要的电通过互联网出售。
德国是目前在这些方面处于最领先地位的国家。他们已经实现了20%的供电来源于绿色能源,正向2020年达到25%的目标努力。在过去五六年间,德国已将100万幢建筑改装成完全或者部分的小型绿色发电厂。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曾经帮助罗马等欧洲城市做过这方面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经验是,五大支柱只有和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产生出的协同效应才会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式。单单发展其中的一个或数个产业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犯和奥巴马一样的错误——奥巴马总统号称要创造一个清洁经济。但他花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巨资在互相没有关联的孤立的项目上,没有意识到只有互相融合和协同才能产生效果。
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将如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
里夫金:未来20至25年内,会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人通过生产能源和连接互联网传播能源,这将改变整个经济图景。
其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3D印刷技术。3D打印机通过一些软件,可以打印出与实物一样的模型甚至是实物本身:可以骑的自行车、可穿的衣服、能飞的飞机,并展现出其每一个部分和层级,非常神奇。
如果你是中国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小型生产公司,只要装备了上述5个支柱的基础设施,再加上3D打印机,就可以以非常之低的成本实现生产和销售——自己生产能源,能源消耗几乎不存在;通过互联网接受订单,销售成本也几乎为零;物流成本也很低,因为运输工具都可以在所在地随时充电。
在美国,一位纽约大学辍学学生创办了一家非常成功的网络家具销售网站Etsy,已经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的买家和卖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模式。他被认为会是新一代的比尔·盖茨。
今后,这样的模式将使全球的年轻人和小生产商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在全球推广他们的产品,而且几乎没有交易费用。这将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对于大公司而言,会是一个坏消息吗?
里夫金:确实,欧洲的很多大型能源公司很不喜欢这个模式,因为他们习惯于控制能源来获得利益。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一些大公司会因此倒闭,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则是从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成功转型为网络整合者的公司。
比如未来能源公司的角色不再是能源提供商,而是能源管理者,与成千上万的大小能源提供商建立伙伴关系,管理能源流动。
这让人想起MBA教学中经典的IBM案例。上世纪90年代,IBM决定出售个人电脑业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反复讨论和思考后决定,未来的定位将不再是个人电脑提供商,而是信息管理者。
我每周都会跟德国的大公司老总们开会,不论在能源、通讯、交通还是其他行业,他们特别关注的,已经转变为自己的公司能否跨区域统领整个行业。
对于中国公司,我有一个特别的提醒:未来20至25年内,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能源成本。这段时间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此外,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有利于以国家为市场范围的公司。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扁平化的,更加有利于以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为市场范围的企业。
未来的关键词是透明、共享
《瞭望东方周刊》:这让我想起你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全球化”到“洲际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更加倾向于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
里夫金:确实。现在非洲、大洋洲等都在建立统一市场。在亚洲,除了东盟以外,还有中、日、韩和印度。中国需要考虑的是,未来自己将融入哪一个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
现在,我们的思维是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地缘条件通过政治安排确保并最大化政治利益。未来,思维方式则应该转向“生物圈政治”,在这个新时代里,合作是主题,每个国家都必须依靠其他国家,来获取能源、进行交通运输。 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需要问自己:如何成为可以管理地区网络、促进地区合作的核心国家?
未来的关键词,是透明、共享,而不是地缘政治平衡,邻居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可能性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第二次发源于美国。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哪里发端?
里夫金:非常正确。英国人的时代有煤和电,美国人的时代有石油和汽车。我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在领先,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突破也许会从欧盟(德国)和亚洲(中国、日本)某种形式的合作开始。
欧洲和亚洲曾属于同一块大陆。亚洲向欧洲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中国等亚洲市场则经济增长强劲,可以建立起非常有趣的合作关系。
我觉得欧洲会是领先者和合作伙伴,但中心会在亚洲,中、日、韩都会包括进来。
对中国来说,因为基础设施是从头新建,所以速度会更快,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可能性很大。非洲和南美洲、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很快跟上。无数的人家会装上太阳能板,成为小型的发电建筑,再连接成小型的电网,最后连成更大的全国性和洲际能源网络,这在未来25~30年间就会发生。
事实上,将于今年9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上,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欧洲与中国如何合作的问题,将成为双方领导人讨论的议题之一。我希望,欧盟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展顺利,这样会给各大国以合作的信心,可以让世界以此为榜样。
第三次工业革命会更早在亚洲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欧美自启蒙时代后就信奉个人主义,深信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而亚洲人则仍然抱持一定的集体主义信念,认为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每个人既是有能力、有企业精神的个体,又可以合作形成合力,并回报给整体。这也是互联网的精神本质,似乎也与亚洲的传统哲学一脉相承。亚洲人可以很快地从欧洲学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念,并将之本土化。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能源方式不会马上崩溃,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新投资应更多投向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两个时代会并存一段时间,但过渡必须是智慧的。这不容易,挑战很大,但我们别无选择。
《瞭望东方周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里夫金:美国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特网革命——的前半段,产生了乔布斯、盖茨等标志性人物。但如果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保持领导地位,美国和加拿大将很可能在2030年前后沦为二流国家。
目前的情况是,欧洲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等国家正在努力跟上,我想未来的风向可能会偏向这里。但遗憾的是,美国和加拿大还停留在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方面。
中国人总是告诉我,他们喜欢长期战略。我发现欧洲人也有同样的心态,但美国政治家则从来不讨论这些。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都认为本轮的经济危机之后,欧洲已渐渐走向衰落,美国则仍然实力强劲。但你似乎认为,欧洲已经为下一轮的变革做好准备,美国才是落后了。
里夫金:欧洲确实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欧洲内部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光节俭度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如何战胜危机并规划未来?
我曾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欧洲梦》。“美国梦”的核心是个人实现,“欧洲梦”的核心则是生活质量。即使现在处于危机,也不能低估“欧洲梦”和社会市场模式,更不能改变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但问题是,如何变革呢?
有过各种各样的建议。而欧洲联盟的想法起源,其实正是能源一体化——当时是为了协调煤的分配,使各国不至于为了能源无序争夺甚至自相残杀。所以今天的欧洲要继续统一下去,就必须再一次确定共同的能源目标。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至于美国,目前还没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而且社会问题很多。除了政府和社会负债过多以外,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
1960年,美国是个中产阶级社会,这也是美国梦的核心。30年后,我们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收入差距最高的之一,仅仅略好于墨西哥和土耳其。各种研究表明,目前美国的社会流动率已经低于欧洲,尽管美国人对此不屑一顾。
社会心理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瞭望东方周刊》:谁又将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
里夫金:有三个层面:洲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有三个主要力量——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
三个主要力量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才能保证变革能够顺利推进,不会倒退。政府手中握有公共资本,企业有私人资本,公民社会则有社会资本。变化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扁平的。
洲际层面,应该负责制定透明的准则的标准,以保证五大支柱可以无缝融合。国家层面,应协调各地区利益,制定长期战略,是一种“指挥家”的角色。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否也会是社会心理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里夫金:人类历史上,当能源和通讯革命同时发生的时候,改变的从来不只是技术和生活,更是人深层次的意识和心态改变。
作为生物,人生而具有竞争性、功利性,但未来,“感同身受性”会更加明显和突出。对于因特网一代来说,推特、skype等应用程序的普及,使人对遥远地方的人和事,更加“感同身受”。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对于其他人类和生物圈中的动物将有更多的同情感和亲近感。
我想,未来10年,更多的小朋友会在饭桌上问父母:我们吃的这些肉,是来自于砍伐树木建起的牧场吗?没有了树,是否就没有了吸收二氧化碳的屏障?
《瞭望东方周刊》:听上去,你对未来还是乐观的?
里夫金:我不用“乐观”这个词,而是说自己“怀有希望”,因为我知道会有多么困难。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发布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欧洲在这些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不久前我见到了韩国的李明博总统,他正在推行绿色能源计划,非常赞同韩国应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积极准备。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这些情景会在什么时候成为现实? 里夫金:欧盟已经制定了2020年计划和2050年计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占到20%,2050年则要达到85%~90%。
参照这个情况,我觉得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基础设施网,也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2035至2040年之间,基础设施应该可以运行得很好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只有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了,变革才会发生。变革是在你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就在发生了。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就业机会,改变生活方式,所以已经是在变化了。
德国是目前处于最领先地位的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每一户人家都可以成为能源提供商?
里夫金:确实如此。每幢建筑都可以在加装了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后,成为一个微型发电厂。法国已经有一家建筑公司,在巴黎建造出既漂亮、又可以收集太阳能的房子,不但能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还可以把剩余的用不完的电再出售给国家电网。
在欧洲,已经有几百万幢建筑可以自己产生能源,在建筑内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可使用能源的技术也会越来越便宜,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我们的预测是,10年以后,将有数千万幢建筑可以自己产生能源。 25年之内,在欧洲、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这项技术将几乎完全免费。
五大支柱中,如何储存能源是最艰难的一环——有时候晚上才刮风,但你白天就需要能源,怎么办?
现在有电池、蓄电池等各种储存间歇式能源的办法,但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氢存储,因为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能源损失远远小于化石能源转换。欧洲已经投入了80亿欧元促成氢存储的研究和实现。
支柱之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原理与互联网是类似的。当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建筑都在产生自己的能源、又可以用氢储存时,你不需要的能源就可以再出售给能源互联网,提供给其他用户。
支柱之五是能源运输。将来,每一个停车场、车库都将装上插电充电设备,供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充电。你可以充电,也可以把不需要的电通过互联网出售。
德国是目前在这些方面处于最领先地位的国家。他们已经实现了20%的供电来源于绿色能源,正向2020年达到25%的目标努力。在过去五六年间,德国已将100万幢建筑改装成完全或者部分的小型绿色发电厂。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曾经帮助罗马等欧洲城市做过这方面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经验是,五大支柱只有和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产生出的协同效应才会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式。单单发展其中的一个或数个产业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犯和奥巴马一样的错误——奥巴马总统号称要创造一个清洁经济。但他花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巨资在互相没有关联的孤立的项目上,没有意识到只有互相融合和协同才能产生效果。
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将如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
里夫金:未来20至25年内,会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人通过生产能源和连接互联网传播能源,这将改变整个经济图景。
其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3D印刷技术。3D打印机通过一些软件,可以打印出与实物一样的模型甚至是实物本身:可以骑的自行车、可穿的衣服、能飞的飞机,并展现出其每一个部分和层级,非常神奇。
如果你是中国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小型生产公司,只要装备了上述5个支柱的基础设施,再加上3D打印机,就可以以非常之低的成本实现生产和销售——自己生产能源,能源消耗几乎不存在;通过互联网接受订单,销售成本也几乎为零;物流成本也很低,因为运输工具都可以在所在地随时充电。
在美国,一位纽约大学辍学学生创办了一家非常成功的网络家具销售网站Etsy,已经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的买家和卖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模式。他被认为会是新一代的比尔·盖茨。
今后,这样的模式将使全球的年轻人和小生产商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在全球推广他们的产品,而且几乎没有交易费用。这将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对于大公司而言,会是一个坏消息吗?
里夫金:确实,欧洲的很多大型能源公司很不喜欢这个模式,因为他们习惯于控制能源来获得利益。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一些大公司会因此倒闭,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则是从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成功转型为网络整合者的公司。
比如未来能源公司的角色不再是能源提供商,而是能源管理者,与成千上万的大小能源提供商建立伙伴关系,管理能源流动。
这让人想起MBA教学中经典的IBM案例。上世纪90年代,IBM决定出售个人电脑业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反复讨论和思考后决定,未来的定位将不再是个人电脑提供商,而是信息管理者。
我每周都会跟德国的大公司老总们开会,不论在能源、通讯、交通还是其他行业,他们特别关注的,已经转变为自己的公司能否跨区域统领整个行业。
对于中国公司,我有一个特别的提醒:未来20至25年内,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能源成本。这段时间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此外,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有利于以国家为市场范围的公司。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扁平化的,更加有利于以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为市场范围的企业。
未来的关键词是透明、共享
《瞭望东方周刊》:这让我想起你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全球化”到“洲际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更加倾向于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
里夫金:确实。现在非洲、大洋洲等都在建立统一市场。在亚洲,除了东盟以外,还有中、日、韩和印度。中国需要考虑的是,未来自己将融入哪一个洲际市场和洲际政治联盟?
现在,我们的思维是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地缘条件通过政治安排确保并最大化政治利益。未来,思维方式则应该转向“生物圈政治”,在这个新时代里,合作是主题,每个国家都必须依靠其他国家,来获取能源、进行交通运输。 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需要问自己:如何成为可以管理地区网络、促进地区合作的核心国家?
未来的关键词,是透明、共享,而不是地缘政治平衡,邻居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可能性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第二次发源于美国。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哪里发端?
里夫金:非常正确。英国人的时代有煤和电,美国人的时代有石油和汽车。我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在领先,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突破也许会从欧盟(德国)和亚洲(中国、日本)某种形式的合作开始。
欧洲和亚洲曾属于同一块大陆。亚洲向欧洲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中国等亚洲市场则经济增长强劲,可以建立起非常有趣的合作关系。
我觉得欧洲会是领先者和合作伙伴,但中心会在亚洲,中、日、韩都会包括进来。
对中国来说,因为基础设施是从头新建,所以速度会更快,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可能性很大。非洲和南美洲、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很快跟上。无数的人家会装上太阳能板,成为小型的发电建筑,再连接成小型的电网,最后连成更大的全国性和洲际能源网络,这在未来25~30年间就会发生。
事实上,将于今年9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上,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欧洲与中国如何合作的问题,将成为双方领导人讨论的议题之一。我希望,欧盟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展顺利,这样会给各大国以合作的信心,可以让世界以此为榜样。
第三次工业革命会更早在亚洲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欧美自启蒙时代后就信奉个人主义,深信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而亚洲人则仍然抱持一定的集体主义信念,认为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每个人既是有能力、有企业精神的个体,又可以合作形成合力,并回报给整体。这也是互联网的精神本质,似乎也与亚洲的传统哲学一脉相承。亚洲人可以很快地从欧洲学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念,并将之本土化。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能源方式不会马上崩溃,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新投资应更多投向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两个时代会并存一段时间,但过渡必须是智慧的。这不容易,挑战很大,但我们别无选择。
《瞭望东方周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里夫金:美国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特网革命——的前半段,产生了乔布斯、盖茨等标志性人物。但如果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保持领导地位,美国和加拿大将很可能在2030年前后沦为二流国家。
目前的情况是,欧洲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等国家正在努力跟上,我想未来的风向可能会偏向这里。但遗憾的是,美国和加拿大还停留在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方面。
中国人总是告诉我,他们喜欢长期战略。我发现欧洲人也有同样的心态,但美国政治家则从来不讨论这些。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都认为本轮的经济危机之后,欧洲已渐渐走向衰落,美国则仍然实力强劲。但你似乎认为,欧洲已经为下一轮的变革做好准备,美国才是落后了。
里夫金:欧洲确实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欧洲内部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光节俭度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如何战胜危机并规划未来?
我曾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欧洲梦》。“美国梦”的核心是个人实现,“欧洲梦”的核心则是生活质量。即使现在处于危机,也不能低估“欧洲梦”和社会市场模式,更不能改变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但问题是,如何变革呢?
有过各种各样的建议。而欧洲联盟的想法起源,其实正是能源一体化——当时是为了协调煤的分配,使各国不至于为了能源无序争夺甚至自相残杀。所以今天的欧洲要继续统一下去,就必须再一次确定共同的能源目标。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至于美国,目前还没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而且社会问题很多。除了政府和社会负债过多以外,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
1960年,美国是个中产阶级社会,这也是美国梦的核心。30年后,我们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收入差距最高的之一,仅仅略好于墨西哥和土耳其。各种研究表明,目前美国的社会流动率已经低于欧洲,尽管美国人对此不屑一顾。
社会心理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瞭望东方周刊》:谁又将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
里夫金:有三个层面:洲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有三个主要力量——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
三个主要力量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才能保证变革能够顺利推进,不会倒退。政府手中握有公共资本,企业有私人资本,公民社会则有社会资本。变化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扁平的。
洲际层面,应该负责制定透明的准则的标准,以保证五大支柱可以无缝融合。国家层面,应协调各地区利益,制定长期战略,是一种“指挥家”的角色。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否也会是社会心理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里夫金:人类历史上,当能源和通讯革命同时发生的时候,改变的从来不只是技术和生活,更是人深层次的意识和心态改变。
作为生物,人生而具有竞争性、功利性,但未来,“感同身受性”会更加明显和突出。对于因特网一代来说,推特、skype等应用程序的普及,使人对遥远地方的人和事,更加“感同身受”。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对于其他人类和生物圈中的动物将有更多的同情感和亲近感。
我想,未来10年,更多的小朋友会在饭桌上问父母:我们吃的这些肉,是来自于砍伐树木建起的牧场吗?没有了树,是否就没有了吸收二氧化碳的屏障?
《瞭望东方周刊》:听上去,你对未来还是乐观的?
里夫金:我不用“乐观”这个词,而是说自己“怀有希望”,因为我知道会有多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