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会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学法得之于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切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阅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读引言和大小标题。阅读时要求学生写上序号,归纳要点,画出关键词,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该课在该章节中的地位。第二,读教材内容。阅读教材内容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刻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是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中的史料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对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史料自然地有机地穿插于授课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向新境界的纵深方向推进。
三、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例如:当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性质、成就、影响三个方面掌握了解,进而使学生明白掌握重大变革性历史事件的意义,要从这三方面去掌握和分析。当能解决一部分具体问题之后,就要逐步突破思维定势,由控制其思维操作过渡到独立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历史,不可能一辈子靠老师来教。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为此各国教育界一致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古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善于自学,并加以实践,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去翻查资料,但更重要的是去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洪流中亲身去感悟,去体验,这样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甚至还有可能修正一些历史观点。
五、开展相互讨论、交流、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教材中有一个问题:有人说唐玄宗假如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六、创新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新鲜血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善于在教与学中创新,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讲到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从现代的看法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这两种观点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切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阅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读引言和大小标题。阅读时要求学生写上序号,归纳要点,画出关键词,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该课在该章节中的地位。第二,读教材内容。阅读教材内容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刻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是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中的史料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对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史料自然地有机地穿插于授课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向新境界的纵深方向推进。
三、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例如:当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性质、成就、影响三个方面掌握了解,进而使学生明白掌握重大变革性历史事件的意义,要从这三方面去掌握和分析。当能解决一部分具体问题之后,就要逐步突破思维定势,由控制其思维操作过渡到独立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历史,不可能一辈子靠老师来教。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为此各国教育界一致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古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善于自学,并加以实践,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去翻查资料,但更重要的是去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洪流中亲身去感悟,去体验,这样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甚至还有可能修正一些历史观点。
五、开展相互讨论、交流、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教材中有一个问题:有人说唐玄宗假如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六、创新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新鲜血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善于在教与学中创新,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讲到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从现代的看法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这两种观点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