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传真
7月7日,由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的歌剧《诗人李白》(“Poet Li Bai.”)在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Central City Opera)成功首演。在7月10日美国《丹佛邮报》上,艺术评论家凯勒·马克米兰(Kyle MacMillan)评价该歌剧“将中国古典音乐创作推进了一大步。该歌剧的成功首演也标志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建院75年来的一个里程碑的创举”。
歌剧《诗人李白》由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于2005年委约郭文景创作。共有五个场景:第一景,李白与酒;第二景,李白与月;第三景,李白于宫殿;第四景,李白于牢中。第五景:李白升天。该歌剧以李白生命的最后片段为主线,以诗人与幻化作“酒”(男高音迟黎明饰)、“月”(女高音黄英饰)和“诗”(京剧小生江其虎饰)之间的灵魂对话,展现出李白“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
该部歌剧拥有一个“全华人”班底:廖端丽、徐瑛编剧,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舞台、服装设计:易立明,旅美歌唱家田浩江主演。
根据作曲家郭文景的要求,歌剧《诗人李白》全部采用中文演唱。郭文景认为,最早由廖端丽(英文版)、徐瑛(中文版)的翻译非常优雅和美丽,但是需要在歌剧中注入更多戏剧的元素。刚开始委约方希望歌剧能采用英文来演出,但是郭文景执意要求用中文。李白诗歌中富有太多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言尽其意的。
此外,作曲家在对于歌剧中李白人物的塑造,也在试图超越李白诗歌本身,而赋予更为人性化的内容。郭文景说:“我希望观众看到的这部歌剧,是一个表现李白个人生活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在创造李白这个音乐人物形象时,并不想去展现一个1000年前的人物或者说那个时候的音乐。美国的观众可以不用太多地了解李白的诗,但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戏剧结构以及音乐等元素,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人的戏剧人生和思想冲突。这一点是超越种族、历史界限和文化差异的普遍原则。”
担任该部歌剧的乐队指挥埃德·斯潘雅德(Ed Spanjaard)从1991年就开始与郭文景合作。他尤其对剧中弥漫出的“急跃的忧郁”情感所打动。“郭文景将这种急跃的忧郁,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配器手法表达了出来。最令人感动的是歌剧的开场部分。木管乐器发出的那种离奇的变化音色,非常有效果。同样,声乐部分旋律也是非常优美的。”
导演林兆华此度已是在歌剧创作上,与作曲家郭文景“第二次握手”。“一切服从音乐”的导演宗旨,简约、朴实、新锐的风格,获得了当地评论界的好评:“90分钟的歌剧可以称其为一部冥想式的歌剧。歌剧风格朴实、简洁,而有象征意义”。
当然,最终让李白这位“诗仙”登上美国舞台的始作俑者、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主席廖英华,对该歌剧的成功首演功不可没。20年来,她有一个心愿,为丈夫田浩江量身订作一出歌剧。而从小就迷恋李白诗作的妹妹、剧作家廖端丽写下《诗人李白》的剧本后,不但成全了廖英华的愿望,也圆了作曲家郭文景将笔触伸向诗仙李白的情结。郭文景在以前的多部作品中,如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和交响乐《蜀道难》中已显示出对李白诗歌艺术和个性的浓厚兴趣。廖端丽是联合国前首席传译员,曾在联合国工作32年。她年少时即对中外文学深感兴趣,熟稔法、俄、意等多国语言。
据悉,歌剧《诗人李白》首演门票在几周前就销售一空,而首轮6场演出票也已售出了85%。担任歌剧合唱部分的是丹佛大学莱蒙特音乐学院合唱团(University of Denver’s Lamont School of Music)。该剧将于10月“回”到北京,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
■本报记者李瑾综合编采
7月7日,由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的歌剧《诗人李白》(“Poet Li Bai.”)在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Central City Opera)成功首演。在7月10日美国《丹佛邮报》上,艺术评论家凯勒·马克米兰(Kyle MacMillan)评价该歌剧“将中国古典音乐创作推进了一大步。该歌剧的成功首演也标志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建院75年来的一个里程碑的创举”。
歌剧《诗人李白》由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于2005年委约郭文景创作。共有五个场景:第一景,李白与酒;第二景,李白与月;第三景,李白于宫殿;第四景,李白于牢中。第五景:李白升天。该歌剧以李白生命的最后片段为主线,以诗人与幻化作“酒”(男高音迟黎明饰)、“月”(女高音黄英饰)和“诗”(京剧小生江其虎饰)之间的灵魂对话,展现出李白“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
该部歌剧拥有一个“全华人”班底:廖端丽、徐瑛编剧,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舞台、服装设计:易立明,旅美歌唱家田浩江主演。
根据作曲家郭文景的要求,歌剧《诗人李白》全部采用中文演唱。郭文景认为,最早由廖端丽(英文版)、徐瑛(中文版)的翻译非常优雅和美丽,但是需要在歌剧中注入更多戏剧的元素。刚开始委约方希望歌剧能采用英文来演出,但是郭文景执意要求用中文。李白诗歌中富有太多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言尽其意的。
此外,作曲家在对于歌剧中李白人物的塑造,也在试图超越李白诗歌本身,而赋予更为人性化的内容。郭文景说:“我希望观众看到的这部歌剧,是一个表现李白个人生活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在创造李白这个音乐人物形象时,并不想去展现一个1000年前的人物或者说那个时候的音乐。美国的观众可以不用太多地了解李白的诗,但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戏剧结构以及音乐等元素,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人的戏剧人生和思想冲突。这一点是超越种族、历史界限和文化差异的普遍原则。”
担任该部歌剧的乐队指挥埃德·斯潘雅德(Ed Spanjaard)从1991年就开始与郭文景合作。他尤其对剧中弥漫出的“急跃的忧郁”情感所打动。“郭文景将这种急跃的忧郁,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配器手法表达了出来。最令人感动的是歌剧的开场部分。木管乐器发出的那种离奇的变化音色,非常有效果。同样,声乐部分旋律也是非常优美的。”
导演林兆华此度已是在歌剧创作上,与作曲家郭文景“第二次握手”。“一切服从音乐”的导演宗旨,简约、朴实、新锐的风格,获得了当地评论界的好评:“90分钟的歌剧可以称其为一部冥想式的歌剧。歌剧风格朴实、简洁,而有象征意义”。
当然,最终让李白这位“诗仙”登上美国舞台的始作俑者、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主席廖英华,对该歌剧的成功首演功不可没。20年来,她有一个心愿,为丈夫田浩江量身订作一出歌剧。而从小就迷恋李白诗作的妹妹、剧作家廖端丽写下《诗人李白》的剧本后,不但成全了廖英华的愿望,也圆了作曲家郭文景将笔触伸向诗仙李白的情结。郭文景在以前的多部作品中,如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和交响乐《蜀道难》中已显示出对李白诗歌艺术和个性的浓厚兴趣。廖端丽是联合国前首席传译员,曾在联合国工作32年。她年少时即对中外文学深感兴趣,熟稔法、俄、意等多国语言。
据悉,歌剧《诗人李白》首演门票在几周前就销售一空,而首轮6场演出票也已售出了85%。担任歌剧合唱部分的是丹佛大学莱蒙特音乐学院合唱团(University of Denver’s Lamont School of Music)。该剧将于10月“回”到北京,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
■本报记者李瑾综合编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