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孟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前行。耳熟能详的“仁义”“性善”“王道”等价值观念,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脱口而出的“贫贱不能移”“与民同乐”“舍我其谁”等成语俗语,也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些价值观念和成语俗语,源于一个伟大的名字—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约公元前372年生,约公元前289年卒),源于一本伟大的经典—《孟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在宽广的东亚世界里,孟子堪称孔子最为直接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儒家文明的早期创新者。
  时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周代文明进入“礼崩乐坏”的乱世阶段。那既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孟子,就出生在邹国(今山东邹城),一个附属于鲁国的小地方。当时到过鲁国的人,常常会慨叹“周礼尽在鲁”,孟子便成长于这个弦歌未绝的邹鲁礼义之邦。小时候,他得益于母亲的悉心教导,“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明证。相传,他长大后跟随子思(即孔伋,孔子孙子)的门人学习,其儒学思想渊源于此。孟子饱读诗书,沉浸礼乐,在邹国、鲁国的名声日益增大。大约从40岁起,他陆续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魏国等国家,劝说齐宣王、梁(魏)惠王等国君施“仁政”、行“王道”,与当时的诸子百家多有对话和交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在功利思想盛行的时代,孟子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晚年,他回到家乡邹国,专心致力于授徒讲学,并和门人共同编撰了《孟子》一书。84岁那年,孟子落寞地离世了。直到汉代,孟子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至宋代,孟子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被推许为儒家道统的主要传人,即所谓“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于是乎,“孔孟之道”一语也成了儒学、儒家的代名词。
  《孟子》这部书,虽是由孟子的门人后学最后写成,但相对完整地反映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倾向。一般认为,《孟子》一书有内书七篇和外书四篇。今传本只有内书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而外书四篇的真伪,历来都有争议。在流传过程中,《孟子》七篇出现了七卷本和十四卷本两种本子。七卷本以每篇为一卷,十四卷本则将七篇的每篇分成上、下两篇(即两卷)。
  《孟子》一书记载的内容,多为孟子劝说时君及对答时人、弟子的说辞。该书行文晓畅,善用比喻和推理,可读性和逻辑性兼具,是非常优秀的思想经典。书中的众多人物、故事、文句和观念,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汉代开始,《孟子》一书就有注本,赵岐的《孟子章句》是其代表作。进入宋代,该书升格为经书,朱熹的《孟子集注》最为通行。此时,《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成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基本经典。
  孟子的人格力量和学说成就,集中体现在他反对功利主义的儒学思想体系上。一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将早期儒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启迪了宋明儒者有关“心性”的思想,对近世以来的儒学有着极深的影响。大体来说,孟子对儒学思想有五大贡献:一是最早将“仁义”观念并举,强调“仁义内在”说,对“仁义”思想做了系统的论述。二是标举“性善”论,将道德的“善”作为人的天性,明确“仁义”思想体系的根基。三是用“人心”来讲自我的主体性和道德性,在“仁义”“性善”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完整的儒家心性论。四是讲求“养浩然之气”,将生理自然之气转换成道德义理之气,成就别出一格的儒家修养论。五是大力倡言“仁政”“王道”,使“仁义”思想体系向内可以推之于“人心”,往外可以推之于“仁政”“王道”,形塑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取向。可以说,孟子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双重特点,在儒家传承和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阅读《孟子》,体味孟子,反思孟子对儒家传统的坚持和创新,我们会发现一种极为可贵的孟子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前行的历史经验是一致的。首先,要有“立本”的精神。孟子凡事讲“先立乎其大”,只有建立了这种“大”原则、“大”格局,才有可能温故知新、返本开新。其次,是“守常”“知变”的精神。孟子凡事在守仁义之常的同时,又能知时代之变,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恰到好处,正是温故知新、返本开新的切实途径。最后,是“义正”“辞严”的精神。孟子凡事有几分英气,这种义理的正气和文辞的谨严,表现出儒家传统的理性精神,于是乎温故知新、返本开新才能成为可预见的现实。
  孟子的事業,既有历史性也有当代性,将会照亮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