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我经常早晨散步经过的地方,也是葡萄的王国,一个绿意盎然的地方。
每次都能见到她们,看到她们一边辛勤地劳动,一边放开嗓门大声地聊天,还不时传来阵阵愉快的笑声,让人忍不住想走上前去。
我在镇政府工作时,养成了沿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长廊散步的习惯,自然而然也会沿着田间小径向酒庄、葡萄园深处走去,不论春夏、不问得失。也就是在那里,常常能遇到了她们忙碌的身影:每年的4月份开始给酿酒葡萄放苗展藤,到后来的施肥、灌溉、锄草、束果……直至采摘、加工、剪枝、埋藤,一干就是整整3个季度。酒庄、葡萄园里的活儿又苦又累,贺兰山下的风又大又强劲,火辣辣的太阳又毒又烈,但她们不以此愁苦、失落、悲叹。
观察时间久了,每次我总被那些爽朗的笑声所感染,被她们愉快的劳动场景所感动。
“这儿的条件比我们老家里好多了,现在不用每天起得早早的排队挑水了,吃水方便,上厕所用水冲,做饭用天然气,不像以前烧柴草烟熏火燎,干净省事。”
“政府把我们从六盘山深处,搬迁到川区的移民新村,就近就地能打上工,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中午、晚上都能给孩子做饭,能照顾上家里。”
“听说,小李子去年在这儿打工1年挣了5万元呢。老板答应我每月给3000元,熟练了还给我加点钱。我要好好干,儿子大学毕业了,要攒钱在城里买楼房。”
“在葡萄园里干活,没有在建筑工地上苦,辛苦能挣到现钱,就是太阳毒、热得难受,你看看我汗流得像洗了澡一样,臭小子上大学的学费有盼头了。”
“每天晚上跟女儿视频通话,说我黑了瘦了,让我注意身体。”
“我家的那死鬼,已经出去大半年了,经常换工地,现在又到内蒙古一家洗煤厂干活,既不寄钱,连个暖人心窝子的话都没有。”
“星期天陪女儿买衣服,女儿也给我选了一件,我一试穿挺合身的,买回家,我家老汉(老公)都夸我配上这衣服,漂亮、年轻了许多。”
……
说着说着大伙儿心里觉得乐,干起活来也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是一群在賀兰山下一个酒庄常年打工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她们居住在酒庄附近的移民新村,诚实肯吃苦,干活认真,酒庄老板喜欢雇佣她们,渐渐地她们十几人或二十多人固定下来,成为酒庄常年的劳动“工人”。
她们居住在同一个移民村,分别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隆德、原州区、海原等不同县区,有着不同的贫困生活经历。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她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贫瘠的土地,随着整个村庄搬迁至此,开始新的生活。葡萄园让她们聚在一起,劳动中互帮互助,相互交流、愉快地谈笑,使本来寂静的葡萄园里欢笑不断,那些流淌在语言里的憧憬,仿佛去赴一场幸福的盛宴。
事实上,像她们一样在附近酒庄、红树莓基地、苹果园、农家乐打工的妇女还有很多。
每次见到她们,尽管没有城市女人的光彩照人,但头戴遮阳帽、朴素发旧的衣衫仍然得体、没有一点邋里邋遢的感觉。她们每天穿梭在葡萄园、忙碌在酒庄,按照要求认认真真地干活,不迟到早退,更不偷懒应付,精心地把葡萄侍弄好,把葡萄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像自家的一样。尽管每天劳动时间长,活儿较苦,家里的日子清贫,但一天的“收获”足以让她们满心欢喜。
葡萄园周边林带鸟儿欢叫,阳光下的葡萄藤叶轻柔舒展,紫色的串串“玛瑙”飘香诱人,行间没有杂草,她们或站或弯腰劳动,阳光晒黑了她们的皮肤,暴晒和辛苦退却不了她们的坚韧,交流不误砍柴工,布满皱纹的脸在这欢笑声中也显得生动起来,这是人间最真实、朴素的微笑,这是无所欲求的坦然,这是生命底色留下的感动。
一位姓赵的60岁农村妇女,每天早晨提着一个小布袋子,里面装着早点和水,坚持来葡萄园干活。背有点驼但似乎不影响她劳动,手脚麻利不减当年,干活与其他妇女不差上下。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她却依然力所能及地干活,边干活边与人谈笑风生,讲述她年轻时在老家村上当妇女主任的事情,怎么带领妇女劳动,男女比赛干活巾帼不让须眉,村里有的妇女遭受家暴时,她挺身而出调解家庭纠纷,维护妇女权利。搬迁第二年,原本即将走上脱贫路,外出打工的儿子却不慎从建筑楼上摔下致残,瘫痪在床,1年后儿媳选择离婚,养活家庭的重任就此落在她的肩上。每天给儿子和上小学的孙女做好早点,收拾好家里,带上饼子,便匆匆赶往葡萄园;下工回家,照顾完大的照顾小的,忙完家务已是夜深人静;还要时常劝导有厌世情绪的儿子不要灰心丧气,好好地活下去。劳作时,生活的苦和累,她鲜有提及,只是与工友一起有说有笑。起初,会被人误认为没心没肺,后来,大家慢慢地知道了她的故事,除了敬佩,也更多了一份关照。
一位姓杨的50多岁妇女,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遇到阴天或刮风下雨,胳膊和腿关节就会疼痛难忍,有时连走路都困难。丈夫和儿子劝她不要再干了,她却放心不下家里的穷日子,也不忍心让孩子受苦受累。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都需要钱,为了让两个儿子安心读书,她心甘情愿常年打工。深秋时节,凉风习习,她的胳膊和腿痛得厉害,却坚持与工友们一起采摘、运输葡萄,精心挑选杂质……
她们从不说老板坏话,也从不抱怨社会,只是感恩酒庄老板对她们的关心、信任和鼓励,感谢他们按时付清工钱,帮助她们度过移民短暂的艰难日子。
她们用爱心、恒心、信心,加上汗水和勤劳,浇灌这片荒漠中的绿色庄园,用笑声催促串串金贵的果实,用心酿造“紫色”的梦想。
这就是普普通通的移民,她们每天辛勤劳动,毫无怨言,用自己的劳动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我不止一次地发问,每天10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每月3000多元的工钱,究竟是什么让她们不辞辛劳却又愉快开心地劳作,是子女、房子、车子……都是,也许都不是,但这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贯穿着、孕育着移民贫困妇女的人生梦想和追求。
在她们心中,命运也许会和她们开玩笑,但是土地不会欺骗她们,辛苦耕耘必有收获,只因为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每日的劳累可以实现自己卑微的愿望,平平淡淡的日子就这样光鲜起来,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当心累了、烦恼了,不妨走入基层、深入生活寻找地气,与普通的劳动者在一起。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眼前的生活呢。其实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不是我们不幸福,而是这个物质的世界蒙蔽了自己仰望幸福的眼睛。
庆幸自己与她们不期而遇,在贺兰山下的酒庄、葡萄园、红树莓基地,那些交谈、那些笑声,让我找回了人生的快乐,更明白了活着的含义。
(部分图片源自宁夏画报影像中心图片库)
每次都能见到她们,看到她们一边辛勤地劳动,一边放开嗓门大声地聊天,还不时传来阵阵愉快的笑声,让人忍不住想走上前去。
我在镇政府工作时,养成了沿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长廊散步的习惯,自然而然也会沿着田间小径向酒庄、葡萄园深处走去,不论春夏、不问得失。也就是在那里,常常能遇到了她们忙碌的身影:每年的4月份开始给酿酒葡萄放苗展藤,到后来的施肥、灌溉、锄草、束果……直至采摘、加工、剪枝、埋藤,一干就是整整3个季度。酒庄、葡萄园里的活儿又苦又累,贺兰山下的风又大又强劲,火辣辣的太阳又毒又烈,但她们不以此愁苦、失落、悲叹。
观察时间久了,每次我总被那些爽朗的笑声所感染,被她们愉快的劳动场景所感动。
“这儿的条件比我们老家里好多了,现在不用每天起得早早的排队挑水了,吃水方便,上厕所用水冲,做饭用天然气,不像以前烧柴草烟熏火燎,干净省事。”
“政府把我们从六盘山深处,搬迁到川区的移民新村,就近就地能打上工,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中午、晚上都能给孩子做饭,能照顾上家里。”
“听说,小李子去年在这儿打工1年挣了5万元呢。老板答应我每月给3000元,熟练了还给我加点钱。我要好好干,儿子大学毕业了,要攒钱在城里买楼房。”
“在葡萄园里干活,没有在建筑工地上苦,辛苦能挣到现钱,就是太阳毒、热得难受,你看看我汗流得像洗了澡一样,臭小子上大学的学费有盼头了。”
“每天晚上跟女儿视频通话,说我黑了瘦了,让我注意身体。”
“我家的那死鬼,已经出去大半年了,经常换工地,现在又到内蒙古一家洗煤厂干活,既不寄钱,连个暖人心窝子的话都没有。”
“星期天陪女儿买衣服,女儿也给我选了一件,我一试穿挺合身的,买回家,我家老汉(老公)都夸我配上这衣服,漂亮、年轻了许多。”
……
说着说着大伙儿心里觉得乐,干起活来也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是一群在賀兰山下一个酒庄常年打工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她们居住在酒庄附近的移民新村,诚实肯吃苦,干活认真,酒庄老板喜欢雇佣她们,渐渐地她们十几人或二十多人固定下来,成为酒庄常年的劳动“工人”。
她们居住在同一个移民村,分别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隆德、原州区、海原等不同县区,有着不同的贫困生活经历。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她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贫瘠的土地,随着整个村庄搬迁至此,开始新的生活。葡萄园让她们聚在一起,劳动中互帮互助,相互交流、愉快地谈笑,使本来寂静的葡萄园里欢笑不断,那些流淌在语言里的憧憬,仿佛去赴一场幸福的盛宴。
事实上,像她们一样在附近酒庄、红树莓基地、苹果园、农家乐打工的妇女还有很多。
每次见到她们,尽管没有城市女人的光彩照人,但头戴遮阳帽、朴素发旧的衣衫仍然得体、没有一点邋里邋遢的感觉。她们每天穿梭在葡萄园、忙碌在酒庄,按照要求认认真真地干活,不迟到早退,更不偷懒应付,精心地把葡萄侍弄好,把葡萄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像自家的一样。尽管每天劳动时间长,活儿较苦,家里的日子清贫,但一天的“收获”足以让她们满心欢喜。
葡萄园周边林带鸟儿欢叫,阳光下的葡萄藤叶轻柔舒展,紫色的串串“玛瑙”飘香诱人,行间没有杂草,她们或站或弯腰劳动,阳光晒黑了她们的皮肤,暴晒和辛苦退却不了她们的坚韧,交流不误砍柴工,布满皱纹的脸在这欢笑声中也显得生动起来,这是人间最真实、朴素的微笑,这是无所欲求的坦然,这是生命底色留下的感动。
一位姓赵的60岁农村妇女,每天早晨提着一个小布袋子,里面装着早点和水,坚持来葡萄园干活。背有点驼但似乎不影响她劳动,手脚麻利不减当年,干活与其他妇女不差上下。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她却依然力所能及地干活,边干活边与人谈笑风生,讲述她年轻时在老家村上当妇女主任的事情,怎么带领妇女劳动,男女比赛干活巾帼不让须眉,村里有的妇女遭受家暴时,她挺身而出调解家庭纠纷,维护妇女权利。搬迁第二年,原本即将走上脱贫路,外出打工的儿子却不慎从建筑楼上摔下致残,瘫痪在床,1年后儿媳选择离婚,养活家庭的重任就此落在她的肩上。每天给儿子和上小学的孙女做好早点,收拾好家里,带上饼子,便匆匆赶往葡萄园;下工回家,照顾完大的照顾小的,忙完家务已是夜深人静;还要时常劝导有厌世情绪的儿子不要灰心丧气,好好地活下去。劳作时,生活的苦和累,她鲜有提及,只是与工友一起有说有笑。起初,会被人误认为没心没肺,后来,大家慢慢地知道了她的故事,除了敬佩,也更多了一份关照。
一位姓杨的50多岁妇女,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遇到阴天或刮风下雨,胳膊和腿关节就会疼痛难忍,有时连走路都困难。丈夫和儿子劝她不要再干了,她却放心不下家里的穷日子,也不忍心让孩子受苦受累。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都需要钱,为了让两个儿子安心读书,她心甘情愿常年打工。深秋时节,凉风习习,她的胳膊和腿痛得厉害,却坚持与工友们一起采摘、运输葡萄,精心挑选杂质……
她们从不说老板坏话,也从不抱怨社会,只是感恩酒庄老板对她们的关心、信任和鼓励,感谢他们按时付清工钱,帮助她们度过移民短暂的艰难日子。
她们用爱心、恒心、信心,加上汗水和勤劳,浇灌这片荒漠中的绿色庄园,用笑声催促串串金贵的果实,用心酿造“紫色”的梦想。
这就是普普通通的移民,她们每天辛勤劳动,毫无怨言,用自己的劳动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我不止一次地发问,每天10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每月3000多元的工钱,究竟是什么让她们不辞辛劳却又愉快开心地劳作,是子女、房子、车子……都是,也许都不是,但这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贯穿着、孕育着移民贫困妇女的人生梦想和追求。
在她们心中,命运也许会和她们开玩笑,但是土地不会欺骗她们,辛苦耕耘必有收获,只因为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每日的劳累可以实现自己卑微的愿望,平平淡淡的日子就这样光鲜起来,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当心累了、烦恼了,不妨走入基层、深入生活寻找地气,与普通的劳动者在一起。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眼前的生活呢。其实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不是我们不幸福,而是这个物质的世界蒙蔽了自己仰望幸福的眼睛。
庆幸自己与她们不期而遇,在贺兰山下的酒庄、葡萄园、红树莓基地,那些交谈、那些笑声,让我找回了人生的快乐,更明白了活着的含义。
(部分图片源自宁夏画报影像中心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