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记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一画不被挑剔。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挑剔的笔画,今天都被画上了赞美的标记。
画还是那样的画,只因画家引导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相差甚远的两种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积存于内心的,也如前一种情况那样,以抓住孩子的“辫子”为乐事。殊不知,我们这一抓,却于无形中让那“不足”在他心中扎了根,使他心里满是阴霾,永远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人无完人。”每个学生人生的那张纸上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几个或十几个“黑点”,而我们,也乐于给自己的心灵戴上有色眼镜。对于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我们看不见那些“黑点”,即使看见了,也总能用其优点掩盖之。而对于我们印象中的“差生”,即使他的优点渐渐地变得多起来,我们却往往会把“黑点”放大来遮住他的优点,自然,看到的依旧是那些“黑点”,并且总是在学生面前无所顾忌地提及,使这类学生永远无法抬起头走路。结果,有的产生敌视他人、敌视这个社会的心理,有的甚至陷入悲观厌世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如何看待学生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将决定着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换一种眼光和思维来看待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所谓不良的言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只有把握住今天,把握教育学生的每一刻,用一双富有爱心的眼睛,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那么,学生便会不断感受到我们传递给他的正面信息,从而使他不断增强“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开足马力向着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身处教育天地,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时时换一种思维,为孩子们开拓出一片充满活力的成长空间。
小军几经转学来到A老师班上。开学第一周,小军与班上同学打架不下10次,作业一次也未交,上课睡大觉,A老师算是真正领教了他这个“转学专业户”的厉害。但A老师没有批评他,她采取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又一周星期五,他让小军带一张便条给家长。便条上写的是“小军的父亲,您好!小军这周上课听讲认真多了。特向你报告这个好消息!”出于好奇,小军偷看了。新的一周,小军上课睡觉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偶尔也做一次作业(虽然字迹潦草,错误极多)。A老师以后隔三差五地让小军带便条回去,便条都是写的小军的进步(有些是被放大了的)和老师的期望。小军也一步一步地在改变,一学期下来,虽然成绩提高不大,但坏习惯却改得差不多了,而且还有了搞好学习的愿望。
如果A老师用老眼光看人,小军会破罐子破摔,会搅得全班不安宁,说不定会再一次转学,那对他的成长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可以说,正是A老师在思维上的一换,才有了富有爱心的教育行为,也才为小军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生命之歌。
有一次,我正带着学生上自习,学校临时有事要开会。可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些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而且还怕学生在教室打闹,出安全事故。情急之下,我说:“老师要去开会,你们在教室里读会儿书。各组的组长要管好本组的纪律,凡是表现得好的,就记下来。下课后把名单交给我。”开完会回来,我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读书,让我惊叹不已。我想,正是思維的一换(过去是记违纪学生的名字)才有如此的效果。
教育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唯有走出陈旧的框框,摘下深度的有色眼镜,让教育换一种思维,才能驱散阴云,让教育的大地阳光普照,让学生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去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画还是那样的画,只因画家引导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相差甚远的两种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积存于内心的,也如前一种情况那样,以抓住孩子的“辫子”为乐事。殊不知,我们这一抓,却于无形中让那“不足”在他心中扎了根,使他心里满是阴霾,永远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人无完人。”每个学生人生的那张纸上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几个或十几个“黑点”,而我们,也乐于给自己的心灵戴上有色眼镜。对于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我们看不见那些“黑点”,即使看见了,也总能用其优点掩盖之。而对于我们印象中的“差生”,即使他的优点渐渐地变得多起来,我们却往往会把“黑点”放大来遮住他的优点,自然,看到的依旧是那些“黑点”,并且总是在学生面前无所顾忌地提及,使这类学生永远无法抬起头走路。结果,有的产生敌视他人、敌视这个社会的心理,有的甚至陷入悲观厌世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如何看待学生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将决定着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换一种眼光和思维来看待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所谓不良的言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只有把握住今天,把握教育学生的每一刻,用一双富有爱心的眼睛,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那么,学生便会不断感受到我们传递给他的正面信息,从而使他不断增强“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开足马力向着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身处教育天地,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时时换一种思维,为孩子们开拓出一片充满活力的成长空间。
小军几经转学来到A老师班上。开学第一周,小军与班上同学打架不下10次,作业一次也未交,上课睡大觉,A老师算是真正领教了他这个“转学专业户”的厉害。但A老师没有批评他,她采取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又一周星期五,他让小军带一张便条给家长。便条上写的是“小军的父亲,您好!小军这周上课听讲认真多了。特向你报告这个好消息!”出于好奇,小军偷看了。新的一周,小军上课睡觉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偶尔也做一次作业(虽然字迹潦草,错误极多)。A老师以后隔三差五地让小军带便条回去,便条都是写的小军的进步(有些是被放大了的)和老师的期望。小军也一步一步地在改变,一学期下来,虽然成绩提高不大,但坏习惯却改得差不多了,而且还有了搞好学习的愿望。
如果A老师用老眼光看人,小军会破罐子破摔,会搅得全班不安宁,说不定会再一次转学,那对他的成长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可以说,正是A老师在思维上的一换,才有了富有爱心的教育行为,也才为小军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生命之歌。
有一次,我正带着学生上自习,学校临时有事要开会。可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些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而且还怕学生在教室打闹,出安全事故。情急之下,我说:“老师要去开会,你们在教室里读会儿书。各组的组长要管好本组的纪律,凡是表现得好的,就记下来。下课后把名单交给我。”开完会回来,我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读书,让我惊叹不已。我想,正是思維的一换(过去是记违纪学生的名字)才有如此的效果。
教育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唯有走出陈旧的框框,摘下深度的有色眼镜,让教育换一种思维,才能驱散阴云,让教育的大地阳光普照,让学生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去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