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淮初涨水如油。钟阜嵯峨倚上游。
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
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
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
——黄仲则《金陵杂感》
黄景仁,字仲则,以字行,乾隆时期诗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天才,只活了35岁,一生郁郁不得志,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靠一首首质量上乘的诗作垂名至今,像“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就出自他的笔下。
此外,黄仲则屹立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他让世人知道了,好诗不仅仅有唐宋诗,同时天才诗人也不仅仅有李白与苏轼。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原因之一是他们往往令后人难以仿效,李白就是显例,唐朝以后的诗人中,学李白而成名成家的极少,黄仲则诗学李白而能有成,可见其天资之高。在他的《两当轩集》里,佳作俯拾皆是,这首《金陵杂感》可说是集中七律压卷之作,也是可以抗手李白的作品。
金陵即南京。首联的平淮即秦淮河,钟阜即钟山,都在南京。第二联“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是全诗最具分量的手笔,上句说美好事物如梦幻般存在,令人把捉不定,下句极写怆怀,诗人只觉所见景象无不深含悲意,故有“江山不宜秋”之慨。
“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内即宫禁。乌鸦是黑色的,头发不可能白,古人常用“乌头白”一语来说那些不可能或非常之事。晋室东渡之后,过江的权贵常常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来到新亭(在南京)这个地方宴饮,大家感时伤世,相对垂泪。后人遂以“新亭泪”来指代感怀故国的悲情。这两句的情感是很重大的,都与兴亡有关。
“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那更,即何况。这两句的典故是这样的:晋代宰相谢安非常喜欢外甥羊昙,谢安病重,乘马车经过西州门(在南京)不久后去世,羊昙伤痛不已,自此不在西州门经过,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不知不觉来到西州门,想起了谢安,悲意难抑,于是吟咏曹植的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然后恸哭而返。后人常以“西州门”“西州路”来表达感旧兴悲之意。
黄仲则此诗使用羊昙哭谢安的典故,或许是悼念他的恩师邵齐焘。不过,我们从诗题的“杂感”二字又可以知道,此诗所包含的事情应该是多方面的,甚至可能这些事情互不关联,只不过都引发了诗人的悲情而已。
这首诗里的悲意,并不是软弱无力的,第二联所蕴涵的感慨极其深沉,非独为一己境遇而发。这种笔力,当然不是常人能有的。大抵伤春悲秋甚至忧生伤逝,都是寻常人之能事,然而能将天地熔铸在这些情感中,化为动人的文字,使得那些本属一己之私的情感,可以作为一种美而存在,则非大才不能办。黄仲则无疑属于此类诗家。
黄仲则生活困顿,但始终不改孤介的性情,与人不合辄离去。毕生精力所萃,唯在于诗。这是一个纯粹为诗而生的人。有人对黄仲则的这种生命选择,颇致微词,其中一些浅薄浮浪之言,固不必论,不过这种评议,已经涉及到了命运的范畴,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以下事情: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不幸遭受了腐刑,班固在《汉书》里不无讽刺地说,司马迁如此博物洽闻,却不能以智慧使自己免于祸灾——后来,班固身死狱中;其后,范晔在《后汉书》里批评说,班固对司马迁的这个议论,是“智及之而不能守之”——诡异的是,范晔的人生结局是下狱后被处死。
可见命运这回事,不可轻议,班固、范晔这等大贤尚且不免自伤,何况常人?再者,黄仲则的优美诗篇润泽后人,令名传至今日,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无疑是大福报。至于那些自以为明智的人,若无功德泽世,其人过得窘迫还是优游,皆为不足道之事。
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
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
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
——黄仲则《金陵杂感》
黄景仁,字仲则,以字行,乾隆时期诗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天才,只活了35岁,一生郁郁不得志,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靠一首首质量上乘的诗作垂名至今,像“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就出自他的笔下。
此外,黄仲则屹立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他让世人知道了,好诗不仅仅有唐宋诗,同时天才诗人也不仅仅有李白与苏轼。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原因之一是他们往往令后人难以仿效,李白就是显例,唐朝以后的诗人中,学李白而成名成家的极少,黄仲则诗学李白而能有成,可见其天资之高。在他的《两当轩集》里,佳作俯拾皆是,这首《金陵杂感》可说是集中七律压卷之作,也是可以抗手李白的作品。
金陵即南京。首联的平淮即秦淮河,钟阜即钟山,都在南京。第二联“花月即今犹似梦,江山从古不宜秋”,是全诗最具分量的手笔,上句说美好事物如梦幻般存在,令人把捉不定,下句极写怆怀,诗人只觉所见景象无不深含悲意,故有“江山不宜秋”之慨。
“乌啼旧内头全白,客到新亭泪已流。”内即宫禁。乌鸦是黑色的,头发不可能白,古人常用“乌头白”一语来说那些不可能或非常之事。晋室东渡之后,过江的权贵常常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来到新亭(在南京)这个地方宴饮,大家感时伤世,相对垂泪。后人遂以“新亭泪”来指代感怀故国的悲情。这两句的情感是很重大的,都与兴亡有关。
“那更平生感华屋,一时长恸过西州。”那更,即何况。这两句的典故是这样的:晋代宰相谢安非常喜欢外甥羊昙,谢安病重,乘马车经过西州门(在南京)不久后去世,羊昙伤痛不已,自此不在西州门经过,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不知不觉来到西州门,想起了谢安,悲意难抑,于是吟咏曹植的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然后恸哭而返。后人常以“西州门”“西州路”来表达感旧兴悲之意。
黄仲则此诗使用羊昙哭谢安的典故,或许是悼念他的恩师邵齐焘。不过,我们从诗题的“杂感”二字又可以知道,此诗所包含的事情应该是多方面的,甚至可能这些事情互不关联,只不过都引发了诗人的悲情而已。
这首诗里的悲意,并不是软弱无力的,第二联所蕴涵的感慨极其深沉,非独为一己境遇而发。这种笔力,当然不是常人能有的。大抵伤春悲秋甚至忧生伤逝,都是寻常人之能事,然而能将天地熔铸在这些情感中,化为动人的文字,使得那些本属一己之私的情感,可以作为一种美而存在,则非大才不能办。黄仲则无疑属于此类诗家。
黄仲则生活困顿,但始终不改孤介的性情,与人不合辄离去。毕生精力所萃,唯在于诗。这是一个纯粹为诗而生的人。有人对黄仲则的这种生命选择,颇致微词,其中一些浅薄浮浪之言,固不必论,不过这种评议,已经涉及到了命运的范畴,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以下事情: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不幸遭受了腐刑,班固在《汉书》里不无讽刺地说,司马迁如此博物洽闻,却不能以智慧使自己免于祸灾——后来,班固身死狱中;其后,范晔在《后汉书》里批评说,班固对司马迁的这个议论,是“智及之而不能守之”——诡异的是,范晔的人生结局是下狱后被处死。
可见命运这回事,不可轻议,班固、范晔这等大贤尚且不免自伤,何况常人?再者,黄仲则的优美诗篇润泽后人,令名传至今日,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无疑是大福报。至于那些自以为明智的人,若无功德泽世,其人过得窘迫还是优游,皆为不足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