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黄褐斑21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地区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笔者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确诊的216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中国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16例黄褐斑患者,男女之比为1:20.6, 30~39岁多见,皮肤类型以混合性皮肤、Ⅳ型皮肤为多,皮损部位以面上部较多见,伴发局部毛细血管扩张(38.9%)、颧部褐青色痣(31.5%)、日光性黑子(30.6%)、脂溢性角化(25.0%)、痤疮(17.1%)及雀斑(13.0%)等皮损,可能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美容不当、遗传因素等。结论:黄褐斑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黄褐斑的某些临床特点可能存在着地域差异。
  [关键词]黄褐斑;临床分析;苏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0-0054-03
  Clinical analysis of 216 patients with melasma in Suzhou
  SHANG Ying-bin,CHEN Fang-yuan,WANG Hong-qin
  (Department of Cosmetic Dermatology,Suzhou Mylike Cosmetic Hospital, Suzhou 215000,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melasma in Suzhou.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6 patients with melasm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seen in other areas in China. Results The male-to-female ratio in the patients was 1:20.6,with the age of most patients was found to be between 30-39 years.It was more common in mixed skin and Fitzpatrick skin types IV,with upper face distribution.Of the patients,38.9% had local telangiectasis,31.5% had n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30.6% had solar lentigo,25.0%had seborrheic keratosis,17.1% had acne and 13.0% had freckles.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Melasma might include ultraviolet irradiation,endocrine factors,neuropsychic factors,improper use of aesthetic methods and genetic factors. Conclusion Various endogenous and exdogenous factors may b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lasma.Some clinical features of melasma might b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Key words:melasma;clinical analysis;suzhou region
  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笔者医院皮肤美容科就诊的苏州地区216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黄褐斑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16例苏州地区黄褐斑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拟定的黄褐斑诊断标准[1]。
  1.2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经知情同意后,由专业医师对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程、可能的诱发或加重因素、皮损表现、伴发皮损、皮肤类型、伴随疾病及家族史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6例黄褐斑患者,其中男10例,女206例,男女之比为1:20.6。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8.2岁,其中20~29岁21例(9.7%),30~39岁112例(51.9%),40~49岁74例(34.3%),50~59岁9例(4.2%),病程2月~18年。皮肤类型:中性皮肤56例(25.9%),干性皮肤33例(15.3%),油性皮肤44例(20.4%),混合性皮肤83例(38.4%),同时呈敏感性皮肤的27例(12.5%)。Fitzpatrick 皮肤分型:Ⅱ型8例(3.7%),Ⅲ型69例(31.9%),Ⅳ型116例(53.7%),Ⅴ型23例(10.6%)。
  2.2临床表现
  2.2.1皮损特点:皮损均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境界明显或模糊不清,无自觉症状。
  2.2.2发病部位:蝶形型81例(37.5%),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颊部,呈蝶形对称分布;面上部型85例(39.4%),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以面上部为主;面下部型17例(7.9%),皮损主要分布在口周、唇部及颊下部,以面下部为主;泛发型33例(15.3%),皮损泛发于面部大部分区域。   2.2.3伴发皮损:日光性黑子66例(30.6%),雀斑28例(13.0%),颧部褐青色痣68例(31.5%),见图1。皮肤黑变病3例(1.4%),局部毛细血管扩张84例(38.9%),痤疮37例(17.1%),酒渣鼻13例(6.0%),脂溢性角化54例(25.0%),汗管瘤17例(7.9%),扁平疣13例(6.0%),单纯性雀斑样痣4例(1.9%),咖啡斑3例(1.4%),太田痣2例(0.9%),鲜红斑痣3例(1.4%),疣状痣1例(0.5%)。
  2.3发病相关因素
  2.3.1紫外线照射:日晒诱发或加重的153例(70.8%),自述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者116例(53.7%),应用光敏性药物及食用光敏性食物后加重者24例(11.1%)。
  2.3.2内分泌因素:除外器质性疾病,内分泌功能紊乱诱发黄褐斑或促其发展的共69例(31.9%),其中与妊娠相关者56例(25.9%),与流产相关者9例(4.2%),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曾服用紧急避孕药者9例(4.2%)。
  2.3.3神经精神因素:情绪抑郁或易激惹、工作压力大者94例(43.5%),睡眠不佳者71例(32.9%)。
  2.3.4美容不当:54例(25.0%)黄褐斑因美容不当诱发或加重。其中经激光或光子治疗者包括强脉冲光、点阵激光、调Q激光等17例(7.9%),曾外用祛斑、美白剥脱产品及行化学换肤术等40例(18.5%)。
  2.3.5伴发疾病:妇科疾病:月经异常142例(65.7%),乳腺增生50例(23.1%),子宫肌瘤21例(9.7%),子宫腺肌症2例(0.9%),卵巢囊肿8例(3.7%),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1.4%)。其他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结节13例(6.0%),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0.5%),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0.5%);垂体泌乳素瘤2例(0.9%);肝脏疾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12例(5.6%),脂肪肝4例(1.9%),肝硬化1例(0.5%),Gilbert综合征1例(0.5%)。
  2.3.6家族史:有家族史者19例(8.8%),其母或姐妹中有黄褐斑皮损2例(0.9%),自述其母年轻时皮损明显,绝经期后自行消退。
  3 讨论
  黄褐斑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紫外线照射、妊娠、药物与化妆品、氧自由基、局部微生态、内脏疾病、血液流变学、遗传、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2],组织学表现为黑素细胞功能亢进,黑素形成增加[3]。本研究中黄褐斑患者男女之比为1:20.6,多见于30~39岁年龄组,皮肤类型以混合性皮肤、Ⅳ型皮肤为多,皮损呈面上部型者较多,易伴发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颧部褐青色痣、日光性黑子、脂溢性角化、痤疮及雀斑等皮损,可能的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为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因素(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或与器质性疾病相关的内分泌异常)、神经精神因素、美容不当及家族遗传倾向等。表1列出了近10年来不同研究中黄褐斑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提示不同地域、不同医疗机构就诊的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上述发病相关因素,黄褐斑患者平时应注意防护紫外线,避免滥用祛斑、美白及换肤产品,正确选择适合的医学美容治疗,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注意生活规律,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和潜在的内分泌紊乱。
  本研究中共10例男性患者,5例长期酗酒,体检3例患脂肪肝,其中1例同时患有甲亢,1例有化工原料接触史者伴发皮肤黑变病;3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1例合并肝硬化;1例为强脉冲光治疗后诱发;1例暴晒后诱发,同时伴发颧部褐青色痣。10例患者均未发现有家族遗传史,考虑男性黄褐斑的发生可能与器质性疾病相关。
  总之,黄褐斑不单纯是发生于皮肤的色素异常性疾病,可能是内因起主要作用,同时在各种外因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发展的复杂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邹宏超,付香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0,32(4):27-29.
  [3]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8-639.
  [4]史先花,张峻岭,康元.黄褐斑3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4):357-360.
  [5]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1):863-864,873.
  [6]周存才,周愔,刘慧丽,等.黄褐斑2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518-1519.
  [7]牟韵竹,李利,张正中,等.女性黄褐斑102例临床分析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3):229-230
  [8]吴瑞勤,孙越,韩菁,等.女性黄褐斑399例临床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7):436.
  [9]杨庆琪,赵广,徐应军.黄褐斑18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6):349-350.
  [10]刘冬梅,高进,朱林学,等.40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03-304.
  [收稿日期]2015-03-24 [修回日期]2015-04-30
  编辑/李阳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职业性牙酸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采用全瓷修复技术治疗。分别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复查。复查内容包括:修复体边缘、解剖外形、表面光滑度、颜色、患者使用满意度。结果:整个随访期间,23例职业性牙酸蚀病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及舒适性均较为满意。结论:用全瓷修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化瘀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女性黄褐斑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波长1 064nm,光斑6mm,能量1.5~2.5J/cm2,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后改为每2周1次再治疗4周,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简易个性化唇舌侧矫治技术Typodont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通过模拟排牙,粘结唇舌侧托槽,制备硅橡胶阴模,灌制Typodont模型等步骤的实验,探索简易且精确的适用于唇舌侧矫治技术矫治力学对比分析研究的Typodont模型的制作方法。结果:获得了适用于唇舌侧矫治技术矫治力学对比分析研究的Typodont模型阴模并多次灌制出其Typodont模型。结论:该方法人工牙在阴模中稳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评估残冠、残根使用玻璃纤维树脂桩核联合钯银烤瓷冠修复与铸造钯银金属桩核联合钯银烤瓷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68例,共112颗患牙为分析目标,在根管治疗后参考牙齿的基本条件,选取玻璃纤维树脂桩核或铸造钯银金属桩核修复后联合用钯银烤瓷冠固定修复,并分为玻璃纤维桩核组(36例,58颗牙)和钯银金属桩核组(32例,54颗牙)等两组后进行统计分析。
期刊
[摘要]医学美容实训规范化内容的构建对学生在专业技术、综合技能、美容知识运用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为提高医学美容整体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也为美容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美容教研室开设的医学美容所有专业课程为例,对其内容进行系统整合。目的是探讨如何规范化医学美容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直接和社会接轨,进而对美容专业教学改革的提出相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光聚合模式对复合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患者,共84颗楔状缺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颗。分别使用软启动 (SOFT-START)光聚合模式和传统高光强光聚合模式进行Z350复合树脂充填。另一名医师分别在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按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直接修复评价标准(USPHS)进行盲法评价。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SOFT-START光聚合模
期刊
[摘要]本期内容为瘢痕疙瘩防治的最新进展,提要:①冷冻剂瘢痕组织内注射与冷冻剂与病损区外接触疗法的比较性临床及组织学研究;②在病损组织内注入冷冻剂治疗瘢痕疙瘩前瞻性研究;③病变组织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有色人种的瘢痕疙瘩;④Nd:YAG 激光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102例分析;⑤用激光辅以局部激素注射治疗瘢痕疙瘩23例;⑥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病损区注射肉毒毒素A有注射皮质激素同样的疗效而且有更好的耐受性
期刊
·论著·  不同角度上颌中切牙桩核冠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齐 景1,王新敏2,郭长军3  (1.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2科 河北 保定 071200;2.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43;3.河北省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17)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角度上颌中切牙桩核冠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薄层CT技术,对符合牙体解剖学数据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唇毛的效果。方法:将笔者中心门诊唇部脱毛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755nm翠绿宝石激光(755nm组),810nm半导体激光(810nm组),755nm与810nm激光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各30例。间隔4~8周激光脱毛1次,共治疗6次,6次后间隔3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755组有效率90.00%、810组为93.3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对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术后的修复作用。方法:24名受试者的面颊两侧分别接受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选择受试者左侧面颊局部外敷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每天外用1次,连用5d;另外一侧不作处理。在激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d检测面颊两侧经皮水分丢失量、皮肤颜色及皮肤弹性。结果:经过外敷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一侧面颊的红斑指数、黑素指数和经皮水分丢失量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