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初探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沙丁鱼就会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就能解决沙丁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概念———“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压力可以带来活力。
  鱼是这样,人亦如此。适度的压力往往可以给人以适度的紧张感、忧患意识,使我们精神高度集中,思想活跃敏捷,行动高效有力。那么,对于即将走入“战场”的高三学生而言,“高考”在他们面前放了几条鲶鱼呢?
  一、心理压力现状调研
  为切实掌握高三学生学习压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离2013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笔者面向116位学生发放了一份“学习压力自我测评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能够积极应对,在饮食方面、学习状态、情绪掌控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调节控制能力,能巧妙化解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有19%的学生学习压力程度明显过高,而且多集中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部分学生身上。他们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下现状:食欲不振,肠胃功能紊乱;睡眠质量差,甚至个别同学出现失眠现象;经常感觉身心疲惫,神经绷得很紧;情绪焦虑,缺乏自信;人际关系敏感紧张,甚至出现矛盾冲突现象等等。看来,在这些学生的周围游的“鲶鱼”已不是一条,而是一群。高考给他们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心理高原期”。
  二、压力失衡根源探究
  1.过高的自我期望
  有些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是很深厚,并且学习方法科学性不足,能力有限,竭尽全力方才取得较好成绩。但由于周围同学的优秀,可攀比的、可竞争的对象太多,同时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认为自己应该比现状更突出、更出色,这样往往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想法与心理暗示,势必会加剧紧张的心态。学习目标太高,就会因为难以达到而增加焦虑感。学习目标不能达成的次数越多,焦虑程度就会越重,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自信心缺失,学习做事都没有底气。长期缺乏成就感,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2.过度的家庭压力
  迫于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有的家长给孩子强行制定过高,甚至遥不可及的高考目标,且经常以言语相逼,抑或苦口相劝;有的家长给孩子以过度的关心,或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或租房陪读,做孩子的专职“保姆”。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清楚,父母会无条件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条件,但倘若自己学习成绩欠佳,反而会产生心理落差,形成隐形的压力源。”家长一味的约束或者过分的担忧,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频繁的考试排名
  现在大部分高中每学期都有名目众多的各类考试,频繁的考试意味着频繁的成绩排名,意味着频繁的实力竞争,也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虽然通过排名,确实可以让学生找准位置,了解彼此间差距,激发学习积极性,找到奋斗目标。但同时,成绩排名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4.紧张的人际关系
  高三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觉性、批判性等品质已比较成熟,他们大多非常在意教师、同学的关注和评价,但同时又有自己主见,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在与同学交流时会坚持己见,甚至有点偏执顽固。而且,由于高三学生所处学习时段的特殊性,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也导致了他们平时沟通的匮乏,所以误解、矛盾、摩擦等问题较以前有所增多。另外,学习成绩差异造成的相互竞争、嫉妒心理,往往也会让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三、压力调控策略举隅
  其实,学习压力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压力程度适度,则能很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压力程度越低或越高,学习效率都会越低。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能尽早、及时找到有效、科学的压力调控策略非常重要,而且必要。方法有很多种,但只有“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针对自我期望过高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要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有适当难度,这样才具备激励价值;学习目标应有梯度,易于实现;学习目标应有弹性,可灵活调整;目标应具体,便于量化。针对家庭压力过大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要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因此还可以建议他们与人交往时就要注意一些细节,不能傲慢、虚伪、轻浮、卑怯、谄媚,要尊重他人,言谈得体。针对成绩偏弱、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教给他们科学、有效地树立强大自信心的方法。如掌握学习技巧,增强竞争实力;不要盲目攀比,关注个人优势;积极自我暗示,学会快乐微笑。
其他文献
历史是指已经发生过的事,教师如果结合现实主题引导学生看待历史,就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现实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有时会存在一种困惑,即他们不知道应当如何看待历史。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待历史事件还局限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上。教师可以用结合现实主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宏观的、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历史。  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时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数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讲,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数学学科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呈递进的,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可
印象中的他,是一个普通的中等生,既不像优等生那样有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自暴自弃。有些木讷,平时不多言语,只会用澄澈的眼神看着我,微红的脸庞,嘴角上扬,露出俏皮而可爱的笑容。接触多了,才发现这孩子有点结巴。上课喊他回答问题时,他总会涨红着脸,费力地挤出一些话。久而久之,他上课就不愿主动回答问题了。可他又是一个想和我亲近的孩子。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了他的一朵鲜花;班上两个孩子闹矛盾,他发短信给我,告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施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班主任则是这支育人队伍的主力军,作为家长的代言人、学校的代理人,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在整个自然界占据十分显要的地位。现实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知识的传播者,在现实的情况下,如何去教书?如何去育人?把我们的培养对象,真正教育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确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一、生物教学与学生理想教育相结合  自然界里那些色彩斑斓的生物现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好教材,使学生从中品味神奇与奥秘,诱使他们探索生
笔者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麦克劳德是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但他在读小学时,却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狗的内脏全部挖出来,一件件地隔离开进行观察。谁知他们宰杀的那条狗是校长家的,校长视那条狗为自己的第二生命,特别宠爱。得知自己宠爱的小狗被人宰杀,十分恼火,决定重罚肇事者。但后来的惩罚决定令人吃惊:罚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