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综合运用和创造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探究式学习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开展“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才能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1关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自主地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研讨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知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自主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十分理想的学习环境(开放化的教学资源、形象化的教学环境、智能化的信息交互、网络化的资源共享、多重化的信息刺激等等),有效地促进并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2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摆脱了传统的教师、课堂、书本这“三个中心”的束缚,逐步将媒体这个概念引入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教师、媒体、教材这四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
第一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学生发现问题、激起动机。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担任了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各种声、色、图、动画等与文字结合,对课程进行形象地导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阶段:教师点拨指导、给定方向;学生自我探究、寻求答案。教师在这阶段是一位指导者,需要给学生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时所需的资料(如:网站地址、文献资料),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去搜索、去探究;学生通过提取自身原有的知识积累、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以及课本内容、搜索网络资源等途径对未知的问题进行粗略的了解,并做出初步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自动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是知识的发现者。
第三阶段:教师组织交流、协调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相互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因为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而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故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在第三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就第一阶段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交流形式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积极思考,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认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推动者、润滑剂,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协调,及时地做出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四阶段:教师穿针引线、监控调节,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在上一阶段的交流中,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片面的、零碎的。所以教师就需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中肯的评价,要指出那些观点的闪光处以及有些观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知识总结起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得出一个全面的、具体的、正确的解释。
第五阶段:教师组织评价、总结知识,学生反思评价、巩固新知。这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分析学习过程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总结知识要点,布置相关练习。学生经过评价更深刻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并且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不仅解决了课堂提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与资源。这些信息和资源远远超过了课本所能涵盖的或教师一节课所能提供的知识,学生不但扩展了新知,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同时,还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到“知识的导航者”。引导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自主的学习者,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陆云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中国电化
教育,2002(10):42~43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探究式学习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开展“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才能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1关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自主地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研讨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知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自主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十分理想的学习环境(开放化的教学资源、形象化的教学环境、智能化的信息交互、网络化的资源共享、多重化的信息刺激等等),有效地促进并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2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摆脱了传统的教师、课堂、书本这“三个中心”的束缚,逐步将媒体这个概念引入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教师、媒体、教材这四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
第一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学生发现问题、激起动机。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担任了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各种声、色、图、动画等与文字结合,对课程进行形象地导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阶段:教师点拨指导、给定方向;学生自我探究、寻求答案。教师在这阶段是一位指导者,需要给学生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时所需的资料(如:网站地址、文献资料),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去搜索、去探究;学生通过提取自身原有的知识积累、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以及课本内容、搜索网络资源等途径对未知的问题进行粗略的了解,并做出初步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自动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是知识的发现者。
第三阶段:教师组织交流、协调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相互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因为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而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故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在第三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就第一阶段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交流形式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积极思考,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认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推动者、润滑剂,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协调,及时地做出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四阶段:教师穿针引线、监控调节,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在上一阶段的交流中,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片面的、零碎的。所以教师就需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中肯的评价,要指出那些观点的闪光处以及有些观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知识总结起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得出一个全面的、具体的、正确的解释。
第五阶段:教师组织评价、总结知识,学生反思评价、巩固新知。这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分析学习过程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总结知识要点,布置相关练习。学生经过评价更深刻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并且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不仅解决了课堂提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与资源。这些信息和资源远远超过了课本所能涵盖的或教师一节课所能提供的知识,学生不但扩展了新知,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同时,还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到“知识的导航者”。引导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自主的学习者,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陆云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中国电化
教育,2002(10):42~43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