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参与意识;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45—01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习惯性地跟随教师运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从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是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能力的需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达到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的要求。相反,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能力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学计划的依赖和对教学过程的完美追求,一味地要求学生围绕教鞭的方向运转,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仅仅停留在对语文知识浅层次的掌握上,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不系统、不全面,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教学艺术,要做到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式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支持,鼓励其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极大的热情去主动学习。在人格方面,师生需要建立平等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行为,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2.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他们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必须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
3.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应做到因材施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同样的练习,给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和知识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也应该考虑到教学的梯度和教学策略,构建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关注优生、中差生,特别是学困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当好“导演”,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45—01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习惯性地跟随教师运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从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是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能力的需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达到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的要求。相反,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能力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学计划的依赖和对教学过程的完美追求,一味地要求学生围绕教鞭的方向运转,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仅仅停留在对语文知识浅层次的掌握上,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不系统、不全面,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教学艺术,要做到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式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支持,鼓励其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极大的热情去主动学习。在人格方面,师生需要建立平等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行为,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2.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他们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必须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
3.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应做到因材施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同样的练习,给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和知识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也应该考虑到教学的梯度和教学策略,构建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关注优生、中差生,特别是学困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当好“导演”,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