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赤胆魂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杨敏学,出生于1919年12月。1937年18歲参加八路军,属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8月和1943年5月,两次参与对日寇反扫荡战斗,曾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1981年从河北省承德军分区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


  作为一名老兵,我期待能把抗日战争的经历讲给年轻人,尤其想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不仅是要让大家知道当时战争的情况,更想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在如今这片和平的天空下,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出发?
  1981年,组织上批准我离休了,但我认为我的“战斗”并没有结束。我热心着小区周边大大小小的事,阻止菜市场乱摆摊点,劝说周边车辆有序停放,调解邻里纠纷;北京奥运会时当志愿者,汶川地震时捐款捐物,先后被28家单位聘请担任义务监督员,我还是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被请去各学校做报告……92岁时,我还开微博,做网上访谈。2011年,我被评为“北京军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火线剧社鼓舞士气
  在当时的八路军战士普遍文盲的情况下,念过几年小学的我还算是“知识分子”呢!1938年5月,第四军分区在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火线剧社”。我又当上了“火线剧社”的演员。那时,“火线剧社”演出的节目都是结合战斗中的一些英雄模范事迹编排出来的文艺节目。然后拿到各基层部队去演出,以此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同时,也根据毛主席、党中央对抗战必胜的教导,编排一些坚持抗战、不当亡国奴的节目,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号召广大老百姓积极支持抗战,实现全民抗战。可别小看这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宣传效果可好着哩!老百姓看了特别受教育,战士们看了也很受鼓舞,每到一处演出,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演出可是“真实”的——服装是真的:演什么人穿什么人的衣服,有的就是现场借来的;道具是真的:枪用战士的真枪,物件是老百姓的家什,带给观众的完全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我们把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去了,让人看了特别受感动。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演员亲身经历过的,演得活灵活现,把观众都带入到剧情里去了。当我们演到日本鬼子奸淫抢掠的情节时,观看的八路军战士甚至有拿出枪来要打演鬼子的演员;当演到号召全民抗日内容的节目,宣传“好儿要当兵,当兵要当八路军”,当场就有群众积极要求当兵的,场面特别感人。
  那个时候环境那么艰苦,生活条件那么差,我们为什么还有那么高的积极性?那时我们都年轻,文化水平不高,认识不那么全面,但有一条是非常可贵和坚定不移的,就是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抗日救国做有益的事情;也是在为穷人打江山做有益的事情。做这样正义的事业,再苦再累也值得!那时演出虽然又苦又累,而且还很危险,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工作很起劲。
  说到危险,那时的演出大多数都是在前线进行战地演出,演出同打仗一样,都是在战场进行的,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我们的演员都是像战士一样,谁也没把危险当回事,只要是为战士们演出,哪里都敢去,再危险的地方也敢上。即使是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战壕里演出,大家也都特别的投入,完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漂亮的伏击战
  那是1943年8月,为了宣传和发动群众,开辟敌占区工作,并在军事上打击、骚扰敌人,瓦解日伪军。我所在的便衣连,将深入到冀西敌占区——太行山麓开展斗争。
  一天,我们得到了一个情报,有40多名日伪军于8月19日9时左右,由荻鹿县城开往平山城,加强那里的防守。当晚,连长便向大家传达了上级要我们连歼灭敌人的命令,并且马上做了周密的部署。
  8月18日晚,我连三个排和一个机枪班的兵力,火速朝敌人必经之路的牛城庄开去。冀西的原野上,不时地吹过一阵阵初秋的夜风。天上的月光和一颗颗的星星,眨着眼睛,郁碧苍苍的青纱帐里,布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弹坑,一条条宽大的封锁沟向无边的黑夜中蜿蜒而去。这时的冀西平原万籁俱寂,山沟里黑沉沉一片,只有那一幢一幢的日伪军炮楼里射出的一束束耀眼的光。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狗叫,偶尔夹杂着几声夜鸟惊飞的凄鸣,战士们迈着轻捷飞快的步子,个个警觉地向前走着。4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牛城庄西口村的公路两侧。这个村子不大,但小小的牛城庄西口村,就有几户人家是我们党的地下活动堡垒户。
  清晨6点多钟,在牛城庄西口公路两旁的庄稼地里,有三个头戴羊肚子毛巾的农民在那儿认真地锄田。他们不时地直起腰来朝远处公路上张望着,一会儿埋头使劲地握着锄头锄地。太阳一竿子高了的时候,靠近公路的那个人,两眼机警地顺公路方向扫视着。猛然,他弯腰从旁边的田埂上抄起一块石头,又随手将手中的石块猛力朝那上边砸去,随即传出“当当”的声响。不一会儿,先是阵马蹄声响,随即从庄稼地垄里一队伪军晃晃荡荡地朝这边走来。这队伪军呈人字形队列向左右两侧张开,中间是一队日本鬼子兵,簇拥着一个鬼子中队长,他骑着高头大马,脚穿马靴,腰配战刀,脖子上是一架黑色望远镜,嘴上留了一撮小胡子。这家伙大概是看见了前方离村不远的那三个农民,他一手勒马缰,一只手抬了起来,举起望远镜,狡诈地向前方望了望,似乎是发现了什么情况,他刷地拔出了战刀,调转了马头,他那握着战刀的手正要向前伸出发出后撤的命令。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当”的一声响,他手中的战刀便“咣啷”一声落在了地上。与此同时一串“哒哒哒”的机枪声猛烈地吼叫了起来。霎时枪声大作,杀声四起,在他们左右两边的庄稼地里,飞出了一颗颗手榴弹,枪声“嗒嗒”地响,手榴弹轰轰地炸。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鬼哭狼嚎,乱作一团。这时,只听得“嘀嘀嗒嗒”的冲锋号吹响了。从路边的庄稼地里,八路军战士们端着雪亮的刺刀,呈C形朝敌人包抄而来。日伪军们见势不妙,有的抱头鼠窜,有的跪地求饶,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三下五除二,37名伪军全部被俘。又经过半小时激烈的肉搏战,13名鬼子全部被我们报销了。
其他文献
记忆中我参军的那年深秋,似乎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那个金色的秋季,简直是山村一幅最美的画:一垛垛的玉米码成了行,行与行的高度都在半人高,一眼望去,金灿灿黄澄澄的,煞是迷人。每个社员的心情都是亢奋的,这是一年中人们生活最充实的时刻了。  八月十五的晚上,社员们正在场院里扒玉米,和玉米一个颜色的月亮就挂在我们的头顶,场院里高悬的灯光并不明亮,可我们感到这个夜晚是那样美好!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一声轻微
期刊
一件沂蒙山妇女特有的土布斜襟上衣、紧紧梳在脑后的发髻、紧抿的双唇、黝黑皮肤里闪现的阳光的味道,质朴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站在伟大母亲王换于半身铜像前,我努力搜寻着记忆的碎片。碎片中,闪现着姥姥的样子、奶奶的样子和那么多朴素而熟悉着的沂蒙大娘大嫂的面孔。在这个周末的清晨,我长久矗立在这座铜像前,面对这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我在心里庄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一  红嫂纪念馆位于沂蒙山的沂南县马牧池
期刊
那是1934年9月中旬的一天,我当时是国民党湘军55旅的一个小兵。说实话,如果不是长官用枪顶着我父亲的脑袋,如果不是去当兵可以给家里省一份口粮,我绝不会来这种地方遭罪。湘军是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但欺负老百姓的能力倒是一绝。我在部队里也沾染了一些坏习气,抽烟、赌钱、喝酒一样都没有落下。  那天,我正蹲在墙脚抽烟,劣质的烟卷在我嘴巴的抽动下冒出一股股难闻的烟雾。突然,远处传来了集合的号声,我一边骂着
期刊
1  连长丁一给刚刚晋升为中士的孙绍洋派了一个引导员的任务。  大门岗卫兵打来电话说,车队已经进门了。锣鼓队立马行动了起来,叽里呱啦像是农家人娶媳妇。孙绍洋赶紧又使劲往下拽了拽了迷彩服,身子似乎一下又向上拔起来一截儿。  喧天的锣鼓声中,篮球场分分钟就被刚来的这帮子人给占领了,满满当当的,其他人都只能靠边站,这让孙绍洋忍不住吞咽了一口口水,心头咯噔了一下。领队开始对着花名册点名,很快,这帮子胸前绑
期刊
我的祖父刘成申(1927年——2002年),籍贯山东省商河县郑路镇兴隆镇村,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时任炮兵班长。  一  自我出生,聽过祖父唱戏,看过祖父下棋,在祖父的呵护下长大,却并没有清晰记住祖父真正的容颜。因着实好奇,我曾搜索家里所有的老照片,都未曾寻到蛛丝马迹。  偶有一日,祖母做针线活,哼唱祖父喜欢的京戏曲调,确定她心情好,我才小心翼翼地悄声问:“奶奶,我爷爷以前长得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翩然而至。是夜,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润如玉,凝如脂,悠悠然地俯视着人间万家灯火,天地一色,婵娟与共。沐浴在玉脂般的月色里,浪漫的心情渐渐地沉醉了,遐想的思绪慢慢地打开了。于是,清樽对月,诗兴大发,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或托月言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的赏月诗篇,为我们今天解读古人中秋赏月情结提供了吉光片羽的参考。  “中秋”亦称“仲秋”,始见于《周礼》:“中春尽,鼓击士
期刊
一  我叫徐满天,是一名抗战老兵。八月的一天上午,我拄着拐棍弯腰走出低矮潮湿的小屋,靠墙坐在门口的草蒲团上,我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眼里就像是一团焦黄的由高粱梃子编的用来摆放饺子的锅拍。我眼前走过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面前蹲了下来说,大爷,我们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来看你。我摆摆手说,听不清楚,我的眼睛和耳朵已经坏掉啦。那个蹲下来的人很有办法,他掏出随身携带的老年盒式助听器,把
期刊
1  李笑与我同是当年新兵一排二班的战友,只不过比我早来三天,比我多吃了部队的九顿饭。后来新兵连的时候混熟了,就因为这三天,他非得缠着我叫他李班长。还美其名曰,在地方上拜师学艺,早拜师一分钟也得叫师兄,部队也一样,早到三天资格就老,就得叫班长。当时我脑袋一转,想了一招。我热情地喊了句李班长。李笑嘴就乐得像个大水瓢一样,还特意到服务社请我吃了一桶泡面。他乐滋滋地说,当班长的感觉就是爽,花点钱都值。当
期刊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从金乡县南端的霄云镇向南,过东鱼河再向西南10华里,有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村庄,村口牌楼上写着“红色村庄鲍楼”几个大字。鲍楼村有1800余口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1938年至1942年间,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肖华、张国华、潘复生等相继在鲍楼进行革命实践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流动并驻留鲍楼的抗大式湖西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骨干。村里有
期刊
一  书法中的草书,从张旭的《古诗四帖》到怀素的《自叙帖》,再到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表现出的气势,透露出的豪气,让人心旷神怡,性情激越,有一种难言的神韵和风度。但是也时常听到抱怨,说草书难懂如同天书。曾有一个笑话说,某大师酒后乘兴狂草一幅。数日之后,一个弟子小心翼翼地询问条幅之中的一个字。大师熟视良久,突然发起了脾气:为什么当时不问?现在我也认不出了!  我的想法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