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没有苟且偷生?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李安的电影,张爱玲的《色·戒》广为人知。当年很多人为了看未经删节的版本,专门从内地跑到香港去看这部电影。张爱玲的小说里,性的描写几乎只是淡淡的暗示。显然,在张爱玲的内心,性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读读张爱玲谈她自己写包括《色·戒》在内的三个短篇的缘由: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期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年已惘然了。
  张爱玲用了一个“情”字。三十多年反复摹写这个故事,内中情由,只有她自己明白。
  《色·戒》先后发表在1977年12月的《皇冠》和1978年4月11日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8年10月作家张系国在《人间副刊》发表《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认为《色·戒》是歌颂汉奸的文学,而“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张爱玲女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尤其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勿引人误会,以免成为盛名之瑕”。
  张爱玲很快作出了回应,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辩白小说并没有歌颂汉奸,相反,对于易先生是有批判的。
  张爱玲一生最风华正茂的几年,恰是在日本人占领上海期间。1945年日本投降,民国政府立即开展“肃奸”行动,逮捕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一批文化人。张爱玲并不在政府的汉奸名单上,但因为她一直是沦陷区当红作家,尤其是和胡兰成的关系,使得她成为攻击的对象。1945年11月,有一本署名司马文侦的书《文化汉奸罪恶史》,将张爱玲、张资平、关露、潘予且、苏青等十六个作家列为文化汉奸。
  在战争年代,当政府不能保护人民的时候,人民有没有苟且偷生的权利?张爱玲很少为自己辩白什么,但是,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说到汉奸,她还是很在意,都要辩说几句。1947年她的《传奇》增订本出版时,她写了《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谨慎地为自己辩护:我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象看我唯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謂“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报上仍然没有把名字去掉。
  张爱玲说自己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倒是实话,她许多作品的背景都是抗日战争,但抗日战争仅仅是一个背景。《色·戒》可能是唯一一篇正面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但里面的“抗日学生”王佳芝,却在关键时候起了一个恍惚的念头: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然后,赔掉了自己的性命。这篇抗战小说确实非常暧昧,焦点好像并非敌我之间的斗争,而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拉力战。
  耐人寻味的是张爱玲对于战争的反应方式。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有激烈的反应。萧红1937年写过这样的文字:“我们就要回家”。
  萧红的反应相比于大多数作家,已经相当具有女性色彩。但不管怎样,在萧红的意识里,关于这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解放与奴役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她仍有着那个时代共通的热情。
  而张爱玲,却好像只有冷漠。她完全以一个生活化的个人身份来看待这场战争。谁发动了战争?为什么发动战争?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战争?诸如此类的问题,张爱玲连一丝一毫的念头好像都没有。
  在香港期间,她亲历了日军占领香港的过程,留下了一篇《烬馀录》,足以显现张爱玲对于战争的反应方式: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愁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
  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
  我记得香港陷落后我们怎样满街的找冰淇淋和嘴唇膏。
  同时期有很多中国作家写香港的沦陷,无一例外着眼点在于日军的暴行,抗日军民的英勇奋斗。只有张爱玲,看到的只是战争硝烟下平凡人的嘴脸。
  她触目惊心地写到自己与别的同学看护伤员时的厌恶之心,甚至欢欣鼓舞地看着伤员终于死去,因为可以减轻负担。她还写了人们如何为了逃避对于死亡的恐怖,而迅速结婚,只是为了攀住一点实在的东西。在这里,张爱玲的文字显得十分残酷,又有一种犀利的拷问。
  在一场民族战争里,普通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作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能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局外人?一个作家在战争年代,是不是一定要写抗战?这也是沈从文当年的疑问和苦恼,不写抗战,写日常生活,写生活的美,是不是就是消极甚至反动?
  一切个人化的生活情趣、生命悲欢,都被斥为消极或反动。张爱玲的一生,困扰于“战争”“革命”的语境,却专注于琐碎的事物、日常的生活场景、物质的迷执。在一切都在动摇、毁坏的时代,任何一点可感的、当下的存在都饱含着生命的充实,显得弥足珍贵。
  今天,大多数中国读者并不关心历史,也不关心政治,他们喜欢张爱玲,只是为她的文字,以及那些平凡而深远的故事。张爱玲的观察也许是深刻的,旗帜、标语、激情都是过眼烟云,时间会使一切变得模糊,积淀下来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是不是就像陈芳明说的:“战争毁掉了一个中国,却诞生了一个张爱玲。”
  (冀雨欣摘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阿福:  她是属于不太专制的那种家长,非暴力的坚决拥护者,大概我童年中最令朋友们羡慕的就是没挨过打,甚至同学考得太差怕回家挨打跟我调换了卷子拿回家签字——反正你妈是不会揍你的。另外,让我一直感觉自己很幸运的是,人生已经过去的这三分之一,我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亲密。这也许源于我们的相似性,互相认可是一件甜蜜的事。一样喜欢烘焙、热爱读书,在家里的时候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偶尔也交流对事物不同的观点,虽然现在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望远镜之一。哈勃望远镜位于大气层之上,不受大气湍流扰动的影响,还可以观测到会被大气吸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拥有地面望远镜无法具备的优势。服役27年来,哈勃望远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所拍摄的大量精美照片也为人熟知。那么NASA,你的望远镜借我用一下可好?  NASA说:当然可以。哈勃望远镜的维护费用是每年1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
“《视野》·阳光行动”系兰州大学《视野》杂志社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之一,旨在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视野》杂志社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牵线搭桥,联结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野》阳光大使”与“《视野》阳光学子”(我们称通过“《视野》·阳光行动”热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朋友为“《视野》阳光大使”,称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为“《视野》阳光学子”),使其形成一对一的资助关系,在与双方达成一致后,我们将善款从“《视野》阳
一、校花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个校花,长得非常漂亮,班上的男生,有80%都喜欢她。  她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并不知道怎么保护她,只会对她说,好好学习啊,好好学习。  有些不良少女嫉妒她的美,很长一段时间在校园里欺负她。她不敢还击,不敢开口,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每天来上学。  有些男生对她毛手毛脚,她也不敢吭声。  她觉得自己是不是因为没有固定的男朋友,所以才会这样。  于是她试着去找一个男朋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手朴树在一档音乐节目录制现场,唱着这首《送别》时,一曲未了,早已泣不成声。  他说:“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歌,死在那里都值了。”  也许李叔同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让一百年后的人潸然泪下。  李叔同有很多个头衔,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佛教大师。他是张爱玲最崇敬的人,张爱玲曾写道:“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切磋琢磨”四字是有来历的。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中解释:“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此處“象”字,多解释为象牙。即王充之释义,亦有象牙
不要走向宽广的事业  不要向恶的势力低头  不要向世界索求赐与  不要給后世带来光明  不要让生命成为欲望的毒品  不要叫得太响  不要在死亡的方向上茁壮成长  不要睡梦直到天亮  要为生存而斗争  让青春战胜肉体,战胜死亡  (刚刚好摘自上海三联书店《戈麦诗全编》)
如今,手机、电脑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那么,假如穿越回古代,在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的古代,我们岂不是会无聊到极点?还真不是,古人的娱乐方式,比你想象中丰富得多。有钱又有闲,才做得了资深玩家  公平而论,古代人的娱乐生活不能说比现代人更丰富,但相比现代都市上班族而言,有一点优势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闲。  但农村里的闲汉,城市街头帮闲的混混,都不算会玩。因为他们还缺乏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有钱。有钱
卢浮宫举办过一个《拉斐尔最后几年》的展览,凡是他能搬得动的作品都送来展览了。以我所见,看这展有两件事令人鼓舞。其一,因为作品齐,易于对比。哪怕拿外行人的眼光看,你也能发现:拉斐尔25岁时的画,就是不如33岁时的圆润活泛——就是说:这么大的人物,也是一点儿一点儿进步,而非娘胎里出来就开始刷拉拉画的。  其二,展览里抖出了他的一些草稿。你会发现:拉斐尔那些被艺术史家齐赞为圆润、完美、轻盈不着力、信手拈
我有一个朋友很成功,他是我的老乡,年长我 20 岁。有一次聚会,我鼓起勇气问他:“如果给我一个建议的话,会是什么?你取得的成功源于什么呢?”  在中央戏剧学院讀本科的四年,他演过一些校园戏剧,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大红大紫。毕业后为了留在北京,全力考研。考上研究生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伴随而来的是长久的迷茫。  28 岁研究生毕业,身边的同学李亚鹏在 20 世纪末就凭借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名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