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化校园在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寻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在农村山区学校进行有效探索,效果也很明显。
【关键词】深化 教育信息改革 提升 办学效率质量
瓜里完小是桂北山区的一所乡中心完小,校园面积4878平方米,校舍面积3046平方米。现有教师25人,学生441人。近年来,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办学品位逐步提升。学校十分重视“数字化”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20余万元,数字化校园的创建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动力,拉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明确创建思想,健全组织管理网络
领导和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的运用,能有力地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要想教育教学的工作达到高效高质,必须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制高点。基于这种共识,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把增加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作为我校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硬件狠抓落实。
为促进信息化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网络中心管理员职责》、《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电脑室管理制度》、《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学生上机操作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好培訓各部门管理员、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能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
2.充实装备设施,加强校园硬件建设
近年来,学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经过尽力争取,2008年,资源县教育局为我校配置和设立了 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室。2009年,香港苗圃行动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助学长征所筹得之捐款10万5千元资助我校配置设置,购置了30台计算机。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为我校捐赠了多功能一体化打印机、佳能数码相机、三台电脑,用以解决制约我校日常办公过程中因“窝工”而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目前,学校常规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场所,有独立的网络中心,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网、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学生电脑室,每层教学楼都能很方便的上到多媒体课,确保了正常教学和日常办公的需要。有专人负责使用和保管,基本满足学校教学教研及管理的需要。
3.强化平台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3.1 建好学校门户网站,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2009年,学校初步建立课题网站,主要用于课题实验等栏目。2011年,网站建设转向力争为教育教学服务,并逐步将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教研组,让众人为网站提供资源。2012年实施了构建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的一期工程。采用了 10M 电信网络带宽,完成了覆盖校园主要办公教育教学主体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了学生一卡通管理系统。使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网站有专人负责,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及时报道学校信息。
3.2 建好个人主页,凸显个人魅力。
鼓励各年级组和教师通过网络来展示和宣传自己,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老师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写进了博客,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进了博客,将自己的收藏也装进了博客……连50多岁的老教师也参与了进来,从一开始强制性逐渐变成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建立班级网页和优秀学生的个人网页,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也建立了个人博客,同时也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写博客,从而突显了班级特色,增强了家校联系沟通,充分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
3.3 提倡电子备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电子备课极大减轻了教师书写的工作量,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的资料的收集整合,学校规定“语、数、英、思品、科学、音、体、美”所有学科均使用电子备课,加快校园网资源建设,使用网络组织教学、测试、拓展,日益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便捷的通道。形象生动的课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活力,丰富有趣的知识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3.4 加强平台建设,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购置了一套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先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操作,然后对全校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大家边学习,边摸索,边使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师管理、教务管理、资料统计、班级管理、资源建设等。
图书管理系统,一开始就面临着工作量巨大的电子登记,学校还是坚持了下来,登记好后的使用将大大减轻了管理的工作量,且方便老师借阅,查看。
3.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研究与探索。
借助课题研究,积极提升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学校积极申报了《新课程下山区小学开放式作文课堂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桂林市《新课程中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建构与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力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评比活动,2008年在全乡举行大龄教师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校选手向全乡小学教师展示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用于教学的魅力,获得了好评。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1 保证观念先行。学校通过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和必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要求外出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必须传达给其他老师,做到上课有笔记、培训有效果,起到以骨干带动的效果。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更新。
4.2 分阶段、分层次对教师进行不同目标的培训。通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校90%的老师顺利通过了考核,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对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网页制作及课件制作的培训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落实培训人员、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并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培训效果的反馈。
4.3 鼓励自学、学用结合。若想熟练操作,就必须经常不断的学习和运用。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条件,使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优越性,从而乐此不疲:提倡教师们自己打印各种文档资料,上交的论文、教案都要求用打印稿、电子稿上传;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写进博客中;举行网页制作竞赛、课件制作评比,共同探讨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目前,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许多教师已习惯于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学习,习惯于用网络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们深深感到学习信息技术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桂林市中小学校长建设年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桂林市中小学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桂林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桂林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桂林市教育系统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桂林市教育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和区级“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光荣称号纷至沓来。
【关键词】深化 教育信息改革 提升 办学效率质量
瓜里完小是桂北山区的一所乡中心完小,校园面积4878平方米,校舍面积3046平方米。现有教师25人,学生441人。近年来,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办学品位逐步提升。学校十分重视“数字化”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20余万元,数字化校园的创建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动力,拉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明确创建思想,健全组织管理网络
领导和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的运用,能有力地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要想教育教学的工作达到高效高质,必须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制高点。基于这种共识,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把增加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作为我校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硬件狠抓落实。
为促进信息化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网络中心管理员职责》、《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电脑室管理制度》、《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学生上机操作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好培訓各部门管理员、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能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
2.充实装备设施,加强校园硬件建设
近年来,学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经过尽力争取,2008年,资源县教育局为我校配置和设立了 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室。2009年,香港苗圃行动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助学长征所筹得之捐款10万5千元资助我校配置设置,购置了30台计算机。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为我校捐赠了多功能一体化打印机、佳能数码相机、三台电脑,用以解决制约我校日常办公过程中因“窝工”而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目前,学校常规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场所,有独立的网络中心,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网、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学生电脑室,每层教学楼都能很方便的上到多媒体课,确保了正常教学和日常办公的需要。有专人负责使用和保管,基本满足学校教学教研及管理的需要。
3.强化平台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3.1 建好学校门户网站,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2009年,学校初步建立课题网站,主要用于课题实验等栏目。2011年,网站建设转向力争为教育教学服务,并逐步将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教研组,让众人为网站提供资源。2012年实施了构建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的一期工程。采用了 10M 电信网络带宽,完成了覆盖校园主要办公教育教学主体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了学生一卡通管理系统。使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网站有专人负责,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及时报道学校信息。
3.2 建好个人主页,凸显个人魅力。
鼓励各年级组和教师通过网络来展示和宣传自己,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老师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写进了博客,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进了博客,将自己的收藏也装进了博客……连50多岁的老教师也参与了进来,从一开始强制性逐渐变成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建立班级网页和优秀学生的个人网页,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也建立了个人博客,同时也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写博客,从而突显了班级特色,增强了家校联系沟通,充分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
3.3 提倡电子备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电子备课极大减轻了教师书写的工作量,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的资料的收集整合,学校规定“语、数、英、思品、科学、音、体、美”所有学科均使用电子备课,加快校园网资源建设,使用网络组织教学、测试、拓展,日益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便捷的通道。形象生动的课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活力,丰富有趣的知识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3.4 加强平台建设,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购置了一套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先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操作,然后对全校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大家边学习,边摸索,边使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师管理、教务管理、资料统计、班级管理、资源建设等。
图书管理系统,一开始就面临着工作量巨大的电子登记,学校还是坚持了下来,登记好后的使用将大大减轻了管理的工作量,且方便老师借阅,查看。
3.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研究与探索。
借助课题研究,积极提升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学校积极申报了《新课程下山区小学开放式作文课堂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桂林市《新课程中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建构与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力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评比活动,2008年在全乡举行大龄教师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校选手向全乡小学教师展示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用于教学的魅力,获得了好评。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1 保证观念先行。学校通过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和必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要求外出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必须传达给其他老师,做到上课有笔记、培训有效果,起到以骨干带动的效果。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更新。
4.2 分阶段、分层次对教师进行不同目标的培训。通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校90%的老师顺利通过了考核,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对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网页制作及课件制作的培训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落实培训人员、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并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培训效果的反馈。
4.3 鼓励自学、学用结合。若想熟练操作,就必须经常不断的学习和运用。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条件,使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优越性,从而乐此不疲:提倡教师们自己打印各种文档资料,上交的论文、教案都要求用打印稿、电子稿上传;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写进博客中;举行网页制作竞赛、课件制作评比,共同探讨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目前,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许多教师已习惯于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学习,习惯于用网络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们深深感到学习信息技术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桂林市中小学校长建设年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桂林市中小学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桂林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桂林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桂林市教育系统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桂林市教育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和区级“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光荣称号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