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菁奏响以美育人的华美乐章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lovey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菁校训和重实、图严、求新的南菁精神熏陶着一代代南菁学子。正如南菁68届校友、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所说:“在南菁中学逗留的短暂时光给我启迪,丰富了我的思想,确定了我的价值取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此后的走向。”从金立群校友的回忆中不难发现,南菁这所学校的魅力在于她的价值引领,在于她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也正是今天南菁教育需秉持的核心价值。
  以南菁传统书院文化的精心提炼打造人文校园
  南菁自书院创建至今已经有135年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新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将书院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中。高雅厚重的学校文化总是体现出和谐、包容的特质,处处给人以愉悦的美感,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孕育出师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无限追求。以书院碑廊、南菁课生名录、箭炬老校门、宗棠古井等历史遗存精华的复制、移植、创制,承载文化的沿承,构成了典雅厚重的校园文化景观,被誉为最有中国文化情怀的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南菁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引领着学生追求价值,走向崇高。
  南菁校园的建筑、园林、景点等的设计和建造中都蕴含着学校的教育追求,充满着文化内涵和美感,校园每时、每处、每物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出学校的办学追求,让人陶醉其中并受其浸润。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正学亭上挂着南菁创始人左宗棠的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为文。意为:人最大的德体现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最大的才华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这幅对联定格南菁教育的价值追求,成为师生的精神指引。现代轴线上的正学亭,亭名源于南菁先贤、江苏学政王先谦联语“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每天从那经过的学生不止一次地感受着学习和做人的根本,即行正求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和艺术性,把教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学校的文化景观回答了一个学生从走进校门到步入社会乃至成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校门口的“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巨石:告诉学生进入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南方菁华);正学亭: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向着怎样的目标努力?(学什么,目标是什么:正学亭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谓文”;怎样学:正学亭另一幅对联:以实心行实事,以正学求正识;书味亭对联“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你离开学校后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做什么,沈鹏个人捐赠的艺术馆告诉学生要回报社会,造福他人)。
  通过文化环境建设,南菁努力建设充满文化品味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价值追求的文化校园里浸润、成长。学校努力将厚重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匠心营造的环境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在无意识的日常浸染中默默的进行着有意识的学校传统教育和價值精神培育。在南菁,以雕塑、雕像、体现学校办学追求的楹联字画、文化景观,甚至学校的铃声、场所的命名、道路指示牌,都是文化的符号,彰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了一种文化的场,让学生一旦“在场”就能受到教育。
  以美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
  南菁教育提出“重构中学生活”的主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教育要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的价值追求。
  进一步讲,南菁重构的中学生活究竟是要实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呢?我们的回答是“审美的生活”——200年前,德国哲学家席勒就提出“只有美的观念才能使人成为整体”;马克思也说,只有人才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活。南菁高中正是以美育为其特色,以充满想象的艺术生活氛围作为落实核心素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和主战场。
  南菁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按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三个原则,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以此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整体关照。南菁认为,一个学校的品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特色中的“真善美”的含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是知识美、智慧美、思想美、行为美等一切美的发祥地。因此,近年来,学校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中的作用。经过方案征集、多次讨论,最终形成了“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三级、五域”的总体结构,课程模型是两轴扇面结构,双轴内扇面纵向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綜合实践课程,横向划分为五个区域,代表学生发展重要的素养或目标。南菁高中的课程体系对核心素养的关照重点体现在五域,即“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审美、公民社会”五大领域,在五大领域下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多元性、独特性和拓展性的要求,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关注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要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而课程育人的关键是在学校课堂教学生活中将核心素养要求加以实践,从而整体提升学校育人品质。南菁高中在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层叩问的基础上提出:课堂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而学生学习的本质是生命个体的丰富和拓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
  创生育人为本的教学文化,引领传统课堂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南菁教育坚持崇高的价值追求,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师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着重培养师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气质。我们将南菁气质的内容概括为:有思想会表达,有爱心能宽容,有责任敢担当。南菁气质的凝练,充分体现了教育培养人高贵的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价值追求,但其落实离不开教学方式的转变,南菁进一步提出审美课堂的教学主张。其基本内涵是:营造充满美学精神的教学文化,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教学导向;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意识和育人意识,从注重知识传承转向全面育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创设促进教与学转化的教学情境,教学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统一、价值与方法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统一。基于课堂教学真实状态提出的这些教学主张,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调整,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追求。南菁把教学深度变革的空间留给老师,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去优化课堂教学。总的原则是让教学充满对美的追求,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有机统一。在这样的理念下,南菁的课堂教学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尽量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事实证明,当学生以积极的情感、进取态度、昂扬自信的生命状态投入到课堂上的时候,课堂就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成就学生个体生命完整的审美空间。
  以美育的学科渗透赋予教学更多的文化承载,以价值追求引领教学方式变革。
  在中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学校课程实施不能再依靠增加内容,占有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实现。因此,南菁高中确定将学科渗透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将美育的要求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赋予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审美价值追求。高中学科所呈现的无非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体现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美蕴含其中,无痕无味。通过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在基础学科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喜欢并享受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教学过程变成了审美过程。如语文组组织的课本剧大赛,将文本研读、学生体验、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教育板块内容有机统整,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历史组开设的文物鉴定课程,无论朝代的辨别、真伪的辨别,都需要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知识才可以进行。当课堂的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枯燥的训练和考试,而是生命的自由成长,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關照。
  以课程整合开发拓展课堂教学视野,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田慧生研究员曾指出,“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南菁高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进行课程整合,这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在课程整合中,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关注现实,走进生活,合作研究成为常态的学习方式。
  课程建设承载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需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努力地完善人格、丰富情感、提升精神的境界。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即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状态,从而为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和充分协调提供基础。围绕南菁美育课程开展的教學,超越了知识本身,充分满足人的生命价值需要,彰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南菁高中课程深度变革的动力正是基于满足人的需要,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注在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最终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南菁高中以传统书院教育文化筑牢学生的精神底色,以书院教育精神涵育师生的道德品格,依托大美育课程重构营造审美的中学生活,较好地实现了南菁文化的百年传承与时代转换。南菁学生在主体参与、情感体验与积极创造中不断成长,南菁教育在逐渐走向美学境界的发展轨迹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拍照、微信、购物、导航、挂号……哪一样都离不开手机。手机,早已超出了人们早先给它界定的通讯工具的概念,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移动的“集合体”。但是,手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无形之中也“绑架”了人们的生活。  走在大街上、商场里,地铁里、公交上、公路上,“低头族”随处可见。人们就餐要看手机、约会要看手机、就连上厕所时也离不开手机,竟有人开车看手机、过斑马线还读手机……“手机瘾”不仅仅是一种“瘾”,准
期刊
磨课就是一个教学集体,为了解决某一教学问题,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集中组员的智慧、课件等,在上公开课前反复推敲试讲。这一过程,是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磨课需要落实“四规”:即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内容、研究规定的问题。如果学校各教研组人员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集中难度大,参加人员没有对规定的内容进行思考,那么进行磨课就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其磨课效果可想而知。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剥离的一部分,人们从网络上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时事新闻,购买各类生活用品……网络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非常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迷恋上网交友,影响身心健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怎样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让它扬长避短,在教育阵地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呢?
期刊
2016年第12期《華人时刊·校长》杂志上刊登了刘岳楠的《漫谈校长该如何做》。他讲了很多实话:“学生成绩上不去是校长的责任,师德不好是校长的责任,同学之间的纠纷乃至引起家长之间的纠纷也怪校长,如果再发生什么安全事故,校长更是罪责难逃……学生要讲公平,人事要阳光,财务要公开,学生、家长、教师不仅维权意识比较强,稍不如意,冷不丁背后放一枚冷箭,造个谣发个帖子,臭臭你,让你灰头土脸还有口难辩。……做校长
期刊
儿时放风筝,手中掌管着风筝线,时松时紧,时拽时放,控制着风筝飞翔的方向与高度。松弛有度,风筝才可以飞的更高更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宛如一个牵风筝的人,而学生则像是风筝,班主任必须把握好手中的风筝线,才可以帮助学生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那么,如何做好一个牵风筝的人?又如何把握风筝线的松紧呢?这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原则问题:从一而终,紧成習惯  初中生,十二三岁的年纪,很多习
期刊
新闻工作是从最初的“新”闻到后来的“辛”闻,从初始接触的新鲜感到职业瓶颈的破茧,到有了一定积累,厚积薄发的“心”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中所说的一样,以突出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当今新闻工作及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贯彻“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期刊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方会成功。否则,一味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企鹅是一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可在水中嬉戏,可在路上行走。然而,在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和尖锐的冰凌,企鹅的身躯笨重,又没有能飞的翅膀,在水中捕食后,是如何从水中上岸的呢?原来是在即将上岸的刹那,企鹅猛地低头
期刊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