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活动为雏形,阐述了对体育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改革意见,并为今后制定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内容提供借鉴。同时还讨论了体育院校学生如何把计算机知识和所学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28—03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沿革
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四次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1989年学校第一次对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将《计算机语言》列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54学时;1993年学校第二次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变更为《计算机I》和《计算机Ⅱ》,各72学时,《计算机I》为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开设,讲授内容同1989年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设有后续课程《计算机Ⅱ》和《数据库》;1995年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计算机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108学时,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学校其它专业。1998年国家再次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学校第三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在此次教学计划中规定所有专业,统一开设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96学时,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讲授上可有所调整。2003年,在99教学计划经过一轮的运行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学校的扩招,部分专业学生来源发生变化等情况,学校第四次调整了教学计划,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数达96学时以上,讲授的内容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制定,时至今日。
2 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校的扩招,这几年,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开设的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全校设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属于文科专业,1个属于理科专业。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学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单独考试提前招生的学生,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需要达到各省市艺术类文化线。
3 以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不同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1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1)对来自各专业代表队、运动队和体校的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教育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初步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3)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专业设定,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开发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3.2各专业需求差异明显。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有所体现
学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大致分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全校任意选修课以及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课程等,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有关计算机课程。按照教育部“基本要求”和本科生4年的总课时所限,各院系根据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北京体育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中右侧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左向右“讲课+上机”的总课时依次是96、64和32课时。
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公共基础课有四种组合方式。北京体育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各学院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四种组合方式。
3.2.1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3所示。
其中: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计算机课时总数为96。两学院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2教育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4所示。
其中:教育学院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96,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3管理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5所示。
其中:管理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网页设计”课24学时。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128。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4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6所示。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课32学时,总学时数为96,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3文化基础的差异需要因势利导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3.3.1 必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异明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的活动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式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和反复上机操作演示,具体采用3步走的策略。即:
先将每一小单元的重点、难点列出,要求学生记笔记。
在授课时,让学生专心观看教师授课内容(操作步骤)。
每讲完一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对照课堂笔记重复教师所进行的操作,即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对讲授内容进行消化。
最后针对此单元内容,让学生做上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经过课堂讲授,课堂重复练习,综合运用3次重复,就可以掌握。
第二种方式:循序渐进式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也较差,但思想比较活跃,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得快、可忘的也快,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讲、反复地上机练习的方式。先讲解一部分内容上机 练习,然后再讲解新的内容再上机的方法,学生必须多次自己动手了解操作方法,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练习作为掌握所学的内容终结。
第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
教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则以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次上课,教师一般用1/3到1/2的时间,讲授本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剩余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若干上机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课堂所讲授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对于必修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学生的学习、上机操作能力测验3~4次,占总成绩的50%
平时的作业检查(每位学生平均检查4~5次)检查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学期末课程的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3.2选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选修课目前开设的主要有“可视化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两门课,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辅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有A、B两种不同的要求和操作形式。
A.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及程序的调试,得出最后结果,教师现场和做题学生面对面地评判出学生完成考核题目的成绩。
B.教师提出参考命题,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须经过教师同意)、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调试出程序,得到最后结果,评判成绩的形式同A.。
对于选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上机操作题及课堂考勤)40%
课程结束(开卷或闭卷)考试60%
3.4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使用
3.4.1主流课程(必修课)的教材,包括习题和上机实习操作等,都是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由教研室自己编写、出版。本科学生先后使用的教材有:
程序设计语言BASIC 1993年出版胶印本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DOS版)1997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版)2000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修订版)2002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二次修订版)2004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2004年出版
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均为校级精品教材。
3.4.2选修课教材一般选国内大文科类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着眼于当前应用软件的流行版本的最新内容,要及时地注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以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不得不做频繁的修订和更新换代式的编写工作。计算机教材基本上是平均两年进行一次大的教材修订工作的。
4 结论与建议
1)2005年3月14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派员调研和检查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情况,对于上述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活动方式,检查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规范、很有特色。
2)分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
3)建议通过有关权威部门就分专业教学活动给出更规范的考试(核)标准,为体育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4)建议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后续课程的研讨力度,进一步探索体育类院校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内容、形式及需求。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28—03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沿革
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四次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1989年学校第一次对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将《计算机语言》列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54学时;1993年学校第二次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变更为《计算机I》和《计算机Ⅱ》,各72学时,《计算机I》为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开设,讲授内容同1989年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设有后续课程《计算机Ⅱ》和《数据库》;1995年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计算机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108学时,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学校其它专业。1998年国家再次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学校第三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在此次教学计划中规定所有专业,统一开设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96学时,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讲授上可有所调整。2003年,在99教学计划经过一轮的运行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学校的扩招,部分专业学生来源发生变化等情况,学校第四次调整了教学计划,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数达96学时以上,讲授的内容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制定,时至今日。
2 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校的扩招,这几年,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开设的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全校设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属于文科专业,1个属于理科专业。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学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单独考试提前招生的学生,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需要达到各省市艺术类文化线。
3 以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不同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1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1)对来自各专业代表队、运动队和体校的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教育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初步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3)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专业设定,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开发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3.2各专业需求差异明显。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有所体现
学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大致分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全校任意选修课以及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课程等,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有关计算机课程。按照教育部“基本要求”和本科生4年的总课时所限,各院系根据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北京体育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中右侧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左向右“讲课+上机”的总课时依次是96、64和32课时。
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公共基础课有四种组合方式。北京体育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各学院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四种组合方式。
3.2.1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3所示。
其中: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计算机课时总数为96。两学院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2教育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4所示。
其中:教育学院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96,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3管理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5所示。
其中:管理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网页设计”课24学时。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128。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4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6所示。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课32学时,总学时数为96,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3文化基础的差异需要因势利导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3.3.1 必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异明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的活动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式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和反复上机操作演示,具体采用3步走的策略。即:
先将每一小单元的重点、难点列出,要求学生记笔记。
在授课时,让学生专心观看教师授课内容(操作步骤)。
每讲完一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对照课堂笔记重复教师所进行的操作,即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对讲授内容进行消化。
最后针对此单元内容,让学生做上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经过课堂讲授,课堂重复练习,综合运用3次重复,就可以掌握。
第二种方式:循序渐进式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也较差,但思想比较活跃,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得快、可忘的也快,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讲、反复地上机练习的方式。先讲解一部分内容上机 练习,然后再讲解新的内容再上机的方法,学生必须多次自己动手了解操作方法,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练习作为掌握所学的内容终结。
第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
教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则以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次上课,教师一般用1/3到1/2的时间,讲授本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剩余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若干上机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课堂所讲授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对于必修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学生的学习、上机操作能力测验3~4次,占总成绩的50%
平时的作业检查(每位学生平均检查4~5次)检查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学期末课程的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3.2选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选修课目前开设的主要有“可视化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两门课,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辅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有A、B两种不同的要求和操作形式。
A.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及程序的调试,得出最后结果,教师现场和做题学生面对面地评判出学生完成考核题目的成绩。
B.教师提出参考命题,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须经过教师同意)、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调试出程序,得到最后结果,评判成绩的形式同A.。
对于选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上机操作题及课堂考勤)40%
课程结束(开卷或闭卷)考试60%
3.4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使用
3.4.1主流课程(必修课)的教材,包括习题和上机实习操作等,都是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由教研室自己编写、出版。本科学生先后使用的教材有:
程序设计语言BASIC 1993年出版胶印本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DOS版)1997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版)2000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修订版)2002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二次修订版)2004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2004年出版
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均为校级精品教材。
3.4.2选修课教材一般选国内大文科类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着眼于当前应用软件的流行版本的最新内容,要及时地注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以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不得不做频繁的修订和更新换代式的编写工作。计算机教材基本上是平均两年进行一次大的教材修订工作的。
4 结论与建议
1)2005年3月14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派员调研和检查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情况,对于上述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活动方式,检查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规范、很有特色。
2)分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
3)建议通过有关权威部门就分专业教学活动给出更规范的考试(核)标准,为体育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4)建议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后续课程的研讨力度,进一步探索体育类院校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内容、形式及需求。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