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突出位置,作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总体成效。然而,不少执教者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加之教学方法操作失当,因而尽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苦心耕耘,多方尝试,但仍感收效甚微。作文教学无形中成了语文教改的一大难点和焦点。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效能的种种心理因素进行一番剖析。
(一)作文训练中负性情绪的出现及成因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由此构成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对其情感表达、思想阐释、语言文字运用、谋篇布局及细节处理技巧作出全面而精细的评估。鉴于作文训练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学生一时往往难以适应,久之容易诱发畏难、惧怕乃至厌倦情绪,此所谓作文教学中的心里抗逆现象。而学生在这种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一般难以实现真正自由的写作。由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受压抑的原因常被掩盖,教师不能及时加以洞悉和了解,势必导致其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和针对性受到影响,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短期内得不到改善,换句话说,倘若这种教者厌教,学着厌写的负性心理一经强化,便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书面作文能力只能是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不难发现,制约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出在教者与学者两个环节,要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也唯有由此入手了。
(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方面基于作文科目应试价值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写作本身的实用性有关。随着语文测试中作文分值的增加和现代社会生活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广大的语文教师日益把教好作文看成是一种实力工程。这无疑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责任感。在这种形势下,作文教改便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怎么教,教什么,这是他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各种教学新法、新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然而,据来自教学同仁的信息,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仍是他们实现学生“妙笔生花”的首选对策。教改的思路仍大多定位在一个“勤”字。有的教师喜欢布置学生长篇累牍地写作,更有甚者,把两日一“大写”,每日一“小写”的作文训练当成驾驭学生写作训练的惯常手段。如此一来,学生的耐受性仍是个严峻的话题。很难想象,学生在这种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训练氛围中能够写出高品味的作文。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仍偏重于在训练的“量”上下工夫,而忽视对学生良性心理的建构和培养。这显然无助于学生克服对于作文训练的消极认识。
(三)完善提升作文教学效能的心理机制。
综上所述,惰于作文、厌于作文业已成为初中生的普遍心态。作为一种习得行为,对于认知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是完成可以纠正过来的。其中做可靠、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消除学生的认知障碍,完善能够提升作文教学效能的心理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在于对学生多激励,少责罚,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逐步克服心理抗逆情绪。这是至为重要的一步。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容易强化其潜在认识。基于这方面的原理,教师应该注重正面启发,引导,也可常用成功的作文个案予以示范和鼓励,消减学生的心理负担,重树其信心。激励机制的要旨在于扬学生思维活力之“长”,而避认识不足之“短”,从而实现领悟作文真谛,自觉克服自身惰力的功效。其次,还应依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作文训练模式。学生在达成转变认识的目标后,教师宜有的放矢,采取写作训练对策。这种对策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形式多样,难度不一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小故事等小型作文。在此基础上,再遵循教科书的相关要求,适当加大难度,布置适量的大型、长篇作文。为了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两种作文方式可以交叉进行,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另外,鉴于命题作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束缚,教师应在一定范围内认可学生的自由命题写作,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有自由驰骋,纵笔抒写的机会。除课堂作文外,教师还可在课余指导学生组建写作或文学兴趣小组、改稿角、笔友会等。这种种举措若能到位,其效果是可以得到明证的。
应该承认,作文教学在操作上的复杂性是其他科目难以相比的。唯其如此,执教者除需要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不凡的教学技能外,更应懂得从诱导学生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一)作文训练中负性情绪的出现及成因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由此构成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对其情感表达、思想阐释、语言文字运用、谋篇布局及细节处理技巧作出全面而精细的评估。鉴于作文训练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学生一时往往难以适应,久之容易诱发畏难、惧怕乃至厌倦情绪,此所谓作文教学中的心里抗逆现象。而学生在这种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一般难以实现真正自由的写作。由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受压抑的原因常被掩盖,教师不能及时加以洞悉和了解,势必导致其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和针对性受到影响,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短期内得不到改善,换句话说,倘若这种教者厌教,学着厌写的负性心理一经强化,便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书面作文能力只能是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不难发现,制约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出在教者与学者两个环节,要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也唯有由此入手了。
(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方面基于作文科目应试价值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写作本身的实用性有关。随着语文测试中作文分值的增加和现代社会生活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广大的语文教师日益把教好作文看成是一种实力工程。这无疑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责任感。在这种形势下,作文教改便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怎么教,教什么,这是他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各种教学新法、新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然而,据来自教学同仁的信息,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仍是他们实现学生“妙笔生花”的首选对策。教改的思路仍大多定位在一个“勤”字。有的教师喜欢布置学生长篇累牍地写作,更有甚者,把两日一“大写”,每日一“小写”的作文训练当成驾驭学生写作训练的惯常手段。如此一来,学生的耐受性仍是个严峻的话题。很难想象,学生在这种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训练氛围中能够写出高品味的作文。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仍偏重于在训练的“量”上下工夫,而忽视对学生良性心理的建构和培养。这显然无助于学生克服对于作文训练的消极认识。
(三)完善提升作文教学效能的心理机制。
综上所述,惰于作文、厌于作文业已成为初中生的普遍心态。作为一种习得行为,对于认知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是完成可以纠正过来的。其中做可靠、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消除学生的认知障碍,完善能够提升作文教学效能的心理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在于对学生多激励,少责罚,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逐步克服心理抗逆情绪。这是至为重要的一步。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容易强化其潜在认识。基于这方面的原理,教师应该注重正面启发,引导,也可常用成功的作文个案予以示范和鼓励,消减学生的心理负担,重树其信心。激励机制的要旨在于扬学生思维活力之“长”,而避认识不足之“短”,从而实现领悟作文真谛,自觉克服自身惰力的功效。其次,还应依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作文训练模式。学生在达成转变认识的目标后,教师宜有的放矢,采取写作训练对策。这种对策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形式多样,难度不一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小故事等小型作文。在此基础上,再遵循教科书的相关要求,适当加大难度,布置适量的大型、长篇作文。为了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两种作文方式可以交叉进行,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另外,鉴于命题作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束缚,教师应在一定范围内认可学生的自由命题写作,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有自由驰骋,纵笔抒写的机会。除课堂作文外,教师还可在课余指导学生组建写作或文学兴趣小组、改稿角、笔友会等。这种种举措若能到位,其效果是可以得到明证的。
应该承认,作文教学在操作上的复杂性是其他科目难以相比的。唯其如此,执教者除需要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不凡的教学技能外,更应懂得从诱导学生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