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犯的注意力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侵犯,是5年前在上海生活的时候。
  有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2号线一如往常人潮拥挤,列车从人民广场行驶至南京东路,
  往常漆黑一片的隧道里突然闪耀起了光影的追逐,朝窗外望去那是投放在墙壁上的一则牙膏广告,
  画面并不是非常清晰但总是一片阖家欢乐的气氛。
  那一刻,除了对富有未来感的高科技感到兴奋以外,我心底同时升起了一阵厌恶与深深的忧虑。
  难道就连这么点时间,我也不配得到留白吗?
  从那以后,我便渐渐开始对一些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吸纳我注意力的信息產生了敏感。
  最糟糕的恐怕是,我们还以为追几集电视剧,刷几分钟短视频娱乐,是给大脑放松一下,结果白白负荷了更多的信息。

那么多年的注意力去了哪里?


  现代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信息焦虑,也叫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指我们害怕别人在自己不在场的时候经历了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在现代生活里的副作用便是不停歇地刷视频、刷朋友圈、刷社交网络,视频要看最短的,八卦要看最细节的,点赞要搜集100个,就连追剧看电影可能也是2倍速……
  我们处于信息革命之中,早就摆脱了信息匮乏的空白,过剩的信息,无处不在弥漫着。这样的环境下不难确定的是,大多数信息都是噪音,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它们不仅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不小心还会中了圈套付费买单。
  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什么都很快,但是这种快速似乎没有为我们省下多少时间用来享受生活。从前用来烧饭、洗衣的时间,现在有机器或是家政代劳,从前写信阅读的时间,现在有表情包与段子手代劳……反正,我们360度全方位多角度都渴望更快的速度。这种社会生态下,精力自然就不够用了,我们的注意力早就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从社交网络诞生的那一刻,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量化的商品。你觉得自己娱乐了,还享受了便捷,而事实上,你早就把自己的时间打包卖给这些App了。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次研究统计发现: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接收高达34GB的信息,约10万个单词。如今大量社交网络滋生,短视频社交等更快、更魔性、更娱乐的APP出现,这个数据会是什么概念?
  每天处理34G的信息对于拥有动辄上千亿甚至是亿亿个神经元的大脑可能未必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最麻烦的是这些信息大多过于零散。朋友圈公众号文章,一不小心读到最后发现前面的鸡汤最后铺了个软广告,还没来得及放下手机新闻即时推送又来了。从社区信息到放眼全球的视野,短视频博你一笑,赶紧转发给好友,微信群里一条接一条的闲聊,这一切都在一次次打断大脑的思考。最要命的是,我们还可能以为自己工作很忙,效率很高,甚至以为碎片化的阅读就学到了不少知识。
  事实证明即使整天泡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或者沉迷于TedTalk的精彩演讲,也没有办法成体系地打造任何领域的知识。

一心多用真的可以吗?


  大脑和电脑还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大脑当电脑用。电脑可以多任务处理,而人脑是真不能“一心多用”的,小时候都试过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吧?美国心理学会APA就表达过:“多任务处理会浪费一个人至少40%的高产时间。”据估计全世界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多任务处理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那是基因优势使然。
  在大脑记忆系统中,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对我们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说获取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特别在日常的碎片信息接触中了解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大脑暂时储存新近信息的系统。科学家已经证实,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的大约只有七个记忆单位,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四个组块(chunk)。组块的意思是将新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它变得有意义了,才能转移至长期记忆,成为真正的学习。
  举个例子,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读到这里就是在运用你的工作记忆,你刚刚了解了产品设计“叫人上瘾”的思维,以及我们每天不知不觉就摄取的信息量,现在刚要了解一心多用是否可行,此时突然想起还没领积分,发某个朋友圈,或者收到新闻咨询提醒、点赞提醒等等,这一刻你的工作记忆就被打断了。
  等你处理完别的项目再回到这里时,你的工作记忆又得重新启动,大脑被强迫着不断切换任务,这般大量的信息,会不断地刺激大脑,抑制多巴胺的生成,造成疲惫感。那种切换的过程本身,也会消耗能量,最终令大脑感到疲惫不堪。

  最糟糕的恐怕是,我们还以为追几集电视剧,刷几分钟短视频娱乐,是给大脑放松一下,结果白白负荷了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专注地刷社交网络,看电影过后会感到更加疲惫。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即使很疲惫人们还是睡不好觉,一是因为电子设备的蓝光刺激打乱生理昼夜节奏,二是刷出来的信息与美图或是一个精密制作的影视片会使人分泌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进入血液,让人在疲惫不堪状态下仍然保持兴奋。
  在《睡眠革命》一书中,英国曼联球队御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就指出,睡前使用高新技术产品会影响我们的压力水平,让头脑过于清醒。他的建议是最好能关闭所有电子设备,或者是做睡前冥想或睡前舒缓运动等等,帮助我们在睡前放松心情。当然,最好能够把电子设备移出卧室。
  责任编辑:朴添勤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诗歌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有待在时间与历史中展开的问题,或者说有待在实践中突显其本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新时代诗歌必定会与此前时代——“新时期”“文革”“十七年”“五四”——的诗歌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的时代氛围、思维方法、情感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将此前的时代“相对化”“历史化”“问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道
马驹  从今以后,我只是定窄盐沟上  一匹撒欢着的马驹 亲爱的  没事吃吃草,偶尔也嗷叫着几声  告诉你,我一直在你身旁  未曾离开过,而且还负责永远爱你  母亲  这是6月?对!毫无疑问  6月6日的凌晨6:08  唉!失眠了,窗外只有几颗星贼亮着  但这会儿那个像牛一样犟的女人肯定又背  个竹筐  出现在定窄盐沟那片山头了  雨季已来临  我答应你,亲爱的  下个雨季一定要和你好好相爱  再也
(一)  登山之前,我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  微信里的山水,永远无法突破  相册的容量。昨夜,拐杖在梦里  点石成金,所以当遇见状如白鳍豚的石头  从砂石里探出头颅和身子时  我的心,颤抖了一下  凭什么,要让一块石头  活在人的假想中?景区指南上  中文和英文的间距适中  还有更多的石头  被命名,被翻译,被蒙尘的眼  带入光线摇晃的午后。倦意袭来  十二潭池的凉意  要远远大于神话的吸引力  
龙崎市的稻田  对岸只有树丛环绕着房舍,  间距的别称,是从精灵到巢穴。  稻田间的行车路,阳光碾过的大地。  那时夕阳昏沉,一只白鹭立在田间,  ——它的家人,是我。  禾苗用来呼吸,水面吹弹可破。  穿制服的学生不慌张,在岁月中  游荡,眼眶压低在云和晚霞之间。  这里有美丽的生命,泥土也在生长。  行步的白头巾。  野鸭栖息的草丛,  以及泄密的花粉,飞舞在晶莹的水汽中。  想到蛙鸣,夏夜的
那些花一直以花的形式理解草  以草的名義标注芬芳  ──我是否混淆了概念  泥土已将一切清晰地标注  谁住在谁的心里?  我一直住在村庄  一直以村庄的名义标注自己  那些异于村庄的城市  因被村庄团团围住而  失去血色  发出机械般的吼声  谁还比村口的那棵树更加  难以企及?  年年自我否定 又自我肯定  年年放弃那些花那些果实与叶片  但它永远不放弃  紧紧握住根的泥土  那些粉红色的花朵 
一场夜雨突如其来  被灯光包装得五颜六色的城市  被夜色包裹着无法逃逸的光  碎了一地  柏油路的街面流淌着各式的光  有的兴奋,有的冷静  有的温馨,有的忧伤  有刺眼的有黯淡的  最卑微的光总是和阴沟里的水  一起熄灭,一起堕入更黑的黑夜  這场雨收割了城市的夜晚  把它藏入更深更黑的夜  雨水汇流成河  带着好多灯光的悲伤汇流成河  这是今夜城市的主题  主人公是黑暗里一片流动的灯光  在夜
平原  郑州黄河迎宾馆的梧桐树林高大如山  我看见的平原沿着公路展开  在泥土和灰中生长的植物有可能是蔬菜  也有可能是苗圃  我的确没有认真看它们一眼  太阳和它的光在浑浊的空气里  像一个很久没有洗澡的人  那些逐鹿中原的英雄呢,金戈铁马呢  仿佛一場厮杀并未结束  它们的声音从我心底升起又落下  它们的魂灵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便跃跃欲试  多么难以平静的平原啊  无法隐藏或埋葬的历史总会盘旋空中
主持人语:  诗人关注哪里,恩想和情绪也就会流向哪里。陈仓  的诗歌带有故乡的根性,他是纯朴的,诗却有着和别人  不一样的独特视角。他不以机巧取胜,有时还表现得有  些笨拙,他知道人生是不圆满的,这不妨碍他追求他的  诗歌理想,他用审视的眼睛观看周围世界,在变幻的风  云中保持他最初的信念。阿华的诗如同她笔下的青江,  注重于勾勒和映射人的真实内心,面对现实的不足和缺  失,她选择用自己的想象予以
两颗水珠  快相遇了  感谢荷叶托着我们,轻轻摇晃  阳光从远处过来  照射在我们的小窗户上  感谢水草簇拥、安静地衰败  我们得以看清自己  在滚动中消失又出现  感谢世界柔软  我是一颗也是两颗  或者无数颗  我们尚未相遇  再小的荷葉也会太大  但快了  我们已经在世界的同一侧面  在倾斜到来之前  我们还有漫长的永恒  失踪者  ——银河边  距离上一次相见已经太久  想不起当时舍不得放
北风将金黄的银杏叶彻底剪落  飞舞是两种外力的唆使  而这一切被站在四楼的我发现  我并不打算把其归至悲壮之列  深秋与初冬无明显之界  这不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浩劫  室内的某个局部  一杆旧式的十六两秤被高高挂起  被称物与秤砣努力达成妥协  我们称之为平衡  在慵懒的阳光下  室内的某个局部变得温和起来  森林深处  正午,我去了一片很久未至的森林  那里人迹罕至。红黄将天空彻底渲染  这里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