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年的一天,我和姐姐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偶然间在柜子的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个方形的塑料盒。我们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有一部“大哥大”手机和使用证。手机和使用证都还很新,又特别光亮。显然,主人很用心地保管着。定睛一看,证书上用钢笔清晰地写着父亲的名字 、电话号码、机身号码,以及核发时间。
看到这部手机,大家不禁一阵喟叹,怀想连连,往事历历在目。出生1953年的大姐首先拉开话匣子,打破了沉默,沉寂的气氛马上浓烈了起来。我们兄弟姐妹不由得你一言我一句地聊起了我家的那些年,那些事儿。
大姐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中国也曾经历自然灾害的困扰和‘文革’时期的动乱年代,人民过着饥荒贫困的穷苦日子。当年,人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苦不堪言。”大姐接着说,“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我和大哥、二妹每天都要上山挖野菜摘野果。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了破,破了补,舍不得扔掉,甚至,像传家宝一样,一个一个往下接着穿。”二姐接过话茬:“家里7个兄弟姐妹当中,唯有两个小尾巴的双胞胎姊妹出生最逢时,命又最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推行土地责任承包制,国家进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父亲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政策允许,市场经济放开,父亲立即成立建筑工程队,承包工程搞基建,率先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道路,成为我们县里首屈一指,无人不晓的富人。”二姐接着说:“小姊妹俩一出生就被父母、大哥大姐们宠爱着,呵护着,从小没受冻挨饿,也没受累受苦,成长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不识吃穿愁的滋味。”二姐的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分,不禁勾起我久远的童年记忆和青春年少时的怀想。
记得农业学大寨时候,父亲就已经当上了县里的工作组的组长。上有老,下有小,儿女又多,怕家人挨饿,父亲不得不辞掉组长职位,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务农。在村里,他当上了队长。父亲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因为村里的农田不多,为增加乡亲们的生活收入,他就想方设法带领村民上山开荒,种植农作物。农闲时,他又领头带着大家到一些工地揽活,当搬运工挣工分。他们都是干些重体力活,但也基本解决一日三餐的粮食,再无挨饿之忧了。
我和双胞胎姐姐还没出生,父母、大哥大姐们都很是辛苦。为养家糊口,吃苦耐劳的父亲什么农活都抢着去做。我们姊妹俩刚出生不久,父亲迫于生计,竟也当起拉板车的送货工人。那时候,拉车送货是一个苦力活。华安县城距离漳平官田乡有二十多里的路程,而且,全程都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的山路。父亲很卖命,为了一天能挣五元钱,他一天来回跑两趟,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丰厚数目呢。
1979年那年,父亲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脱颖而出,发家致富。他赚到的第一笔钱,就为家里购置了一台19寸“索尼”牌黑白电视。这台电视机呆在家里的时间不长,1980年的春天,就被父亲卖掉,以旧换新买了一台25寸进口“索尼”牌彩色电视。每日傍晚,天色还一片明亮,在父母的吩咐下,我们兄妹们便把电视机扛到家门口院落的桌子上轻轻一放,摆好长条椅子,等候着邻里乡亲来家里看电视。那年头,人们思想单纯,心无芥蒂。他们或站或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上的剧片,那神情就像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经典影片一样专注。我家的院落是一个用水泥浇筑的方正的大院子,可容纳几十个人。白天,它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天真无邪的我们就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玩闹戏耍。儿时的游戏项目多样、内容不一,例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踢毽子、跳绳子、跳房子、挑棍和抓石子等。
我的记忆中,在炎炎夏日里,人们酷热难耐,汗流浃背,每天都要摇着蒲扇降温,嘴里不停嘀咕着“不要命的天气,热死了,热死了”。为了凉快,人们的降温形式多样,有的跑到河里戏水游泳;有的站在井水边,直接打起井水“哗啦哗啦”地从头上往身上猛冲,还张开大嘴,喊着“凉爽凉爽”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改善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家用电器普及。如煮饭做菜的电饭煲、电热锅和烫衣服用的熨斗已走进百姓的家庭。而立式、挂式、吊式、座式等五花八门的电风扇争先登场,三伏天里,人们不再受酷暑的煎熬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里也买了“旋风”牌座式电风扇。小时候就是顽皮,往往我和双胞胎姐姐会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对着电风扇张大嘴巴发出“啊啊啊”的声音,静听着风扇发出“滋里滋里”变换的声响,肆无忌惮地释放一切。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心中的惬意阵阵地舒展开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冰箱不仅是紧俏品,也是奢侈品。当时,我家里就已经使用冰箱冷冻一些肉类蔬菜。我分明记得,那台“万宝路”牌的立式冰箱不是很大,但也够用。它的外观绿意清爽,很让人养眼舒心。在三伏天,冰箱里冻的不仅仅是肉和蔬菜,也冻着冰棍、冰淇淋。那时候,一支冰棍,一个冰淇淋才五分钱和一毛钱不等。为了尝鲜,吃个够,我们经常多买一些冻起来。趁着家人没注意,就偷偷的把它们吃掉。嘴里咬着冰棍,身体的热度仿若春天冰雪消融一样,夹杂着丝丝冰凉的冷意倏然心间,令心胸无比舒畅怡然。
那时,收音机已在全国广泛流行使用,而三用机也悄然流通市场。我印象很深,也记得很牢,我家也跟着时代的潮流,买了一台三用机。那台三用机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音响效果很好,清晰度高。每日一大早,父亲就打开三用机,放大音量,播放着芗剧,沉浸其中。每当放学,我做完家务,就赶忙坐在三用机旁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拼命地学唱。为了学好闽南语歌曲,我让磁带反复旋转,重复播放,不厌其烦地模仿曲调。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电话通讯在国内还是较为落后和闭塞,只有国家单位的办公室才有配置座式电话机。那年代,电话通讯还无法在百姓的家庭里安家落户,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只能用书信往来,把一字一词写进信纸里,鸿雁传情的思念滿满流淌在字里行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的改革开放更为深化,民营企业突军异起,国民经济蒸蒸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话通讯在全国普及,甚至,为方便起见,在较为重要的公共地方也安装了公用电话。我父亲因为公司业务的拓展需要,办公室用座机电话,还给自己配置了一台呼机。万一有人呼叫,马上用电话给予回复。然而,呼机的使用期不长,只时兴了几年而已,终因它的不实用被市场淘汰。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通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它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生产力息息相关。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移动电话的市场需求成为人们的热衷话题。大哥大是移动手机的雏形,盛行于九十年代初。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物身份的象征。
1995年1月,父亲也买了一部大哥大手机,当时华安县城寥寥无几。父亲爱不释手地把“枕头”式的大哥大手机别在裤腰带上,与它形影不离。每天晚上,父亲都很细心地擦拭一遍,怕灰尘沾污了它。据父亲说,这把大哥大手机花费了将近两万元,又是限量配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买得到。那年头花这么大笔的钱买手机的人确实微乎其微。
往事如烟,恍如隔世。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父亲手拿着大哥大说电话的一幕 ,“喂,你好”!高大魁梧的父亲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插着腰,礼貌通话,脸上是自信的神情。
几年后,我受父亲的影响,辞去工作,下海做起了生意。经过两年风风雨雨的拼搏,生意终于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为了方便做生意,也为满足好奇心吧,我学着父亲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这把新款的手机跟他原先的大哥大手机截然不同,它的外观更显得新颖轻便,功能更是齐全。
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电话通讯书写了一页页的新篇章,铸就它辉煌的时代!那把粗笨的大哥大手机伴随着父亲几年后,又更新换代了。它洗尽铅华,终被更轻便,更智能化,功能更为齐全的新型手机替代 。
看到这部手机,大家不禁一阵喟叹,怀想连连,往事历历在目。出生1953年的大姐首先拉开话匣子,打破了沉默,沉寂的气氛马上浓烈了起来。我们兄弟姐妹不由得你一言我一句地聊起了我家的那些年,那些事儿。
大姐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中国也曾经历自然灾害的困扰和‘文革’时期的动乱年代,人民过着饥荒贫困的穷苦日子。当年,人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苦不堪言。”大姐接着说,“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我和大哥、二妹每天都要上山挖野菜摘野果。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了破,破了补,舍不得扔掉,甚至,像传家宝一样,一个一个往下接着穿。”二姐接过话茬:“家里7个兄弟姐妹当中,唯有两个小尾巴的双胞胎姊妹出生最逢时,命又最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推行土地责任承包制,国家进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父亲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政策允许,市场经济放开,父亲立即成立建筑工程队,承包工程搞基建,率先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道路,成为我们县里首屈一指,无人不晓的富人。”二姐接着说:“小姊妹俩一出生就被父母、大哥大姐们宠爱着,呵护着,从小没受冻挨饿,也没受累受苦,成长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不识吃穿愁的滋味。”二姐的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分,不禁勾起我久远的童年记忆和青春年少时的怀想。
记得农业学大寨时候,父亲就已经当上了县里的工作组的组长。上有老,下有小,儿女又多,怕家人挨饿,父亲不得不辞掉组长职位,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务农。在村里,他当上了队长。父亲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因为村里的农田不多,为增加乡亲们的生活收入,他就想方设法带领村民上山开荒,种植农作物。农闲时,他又领头带着大家到一些工地揽活,当搬运工挣工分。他们都是干些重体力活,但也基本解决一日三餐的粮食,再无挨饿之忧了。
我和双胞胎姐姐还没出生,父母、大哥大姐们都很是辛苦。为养家糊口,吃苦耐劳的父亲什么农活都抢着去做。我们姊妹俩刚出生不久,父亲迫于生计,竟也当起拉板车的送货工人。那时候,拉车送货是一个苦力活。华安县城距离漳平官田乡有二十多里的路程,而且,全程都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的山路。父亲很卖命,为了一天能挣五元钱,他一天来回跑两趟,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丰厚数目呢。
1979年那年,父亲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脱颖而出,发家致富。他赚到的第一笔钱,就为家里购置了一台19寸“索尼”牌黑白电视。这台电视机呆在家里的时间不长,1980年的春天,就被父亲卖掉,以旧换新买了一台25寸进口“索尼”牌彩色电视。每日傍晚,天色还一片明亮,在父母的吩咐下,我们兄妹们便把电视机扛到家门口院落的桌子上轻轻一放,摆好长条椅子,等候着邻里乡亲来家里看电视。那年头,人们思想单纯,心无芥蒂。他们或站或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上的剧片,那神情就像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经典影片一样专注。我家的院落是一个用水泥浇筑的方正的大院子,可容纳几十个人。白天,它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天真无邪的我们就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玩闹戏耍。儿时的游戏项目多样、内容不一,例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踢毽子、跳绳子、跳房子、挑棍和抓石子等。
我的记忆中,在炎炎夏日里,人们酷热难耐,汗流浃背,每天都要摇着蒲扇降温,嘴里不停嘀咕着“不要命的天气,热死了,热死了”。为了凉快,人们的降温形式多样,有的跑到河里戏水游泳;有的站在井水边,直接打起井水“哗啦哗啦”地从头上往身上猛冲,还张开大嘴,喊着“凉爽凉爽”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改善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家用电器普及。如煮饭做菜的电饭煲、电热锅和烫衣服用的熨斗已走进百姓的家庭。而立式、挂式、吊式、座式等五花八门的电风扇争先登场,三伏天里,人们不再受酷暑的煎熬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里也买了“旋风”牌座式电风扇。小时候就是顽皮,往往我和双胞胎姐姐会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对着电风扇张大嘴巴发出“啊啊啊”的声音,静听着风扇发出“滋里滋里”变换的声响,肆无忌惮地释放一切。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心中的惬意阵阵地舒展开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冰箱不仅是紧俏品,也是奢侈品。当时,我家里就已经使用冰箱冷冻一些肉类蔬菜。我分明记得,那台“万宝路”牌的立式冰箱不是很大,但也够用。它的外观绿意清爽,很让人养眼舒心。在三伏天,冰箱里冻的不仅仅是肉和蔬菜,也冻着冰棍、冰淇淋。那时候,一支冰棍,一个冰淇淋才五分钱和一毛钱不等。为了尝鲜,吃个够,我们经常多买一些冻起来。趁着家人没注意,就偷偷的把它们吃掉。嘴里咬着冰棍,身体的热度仿若春天冰雪消融一样,夹杂着丝丝冰凉的冷意倏然心间,令心胸无比舒畅怡然。
那时,收音机已在全国广泛流行使用,而三用机也悄然流通市场。我印象很深,也记得很牢,我家也跟着时代的潮流,买了一台三用机。那台三用机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音响效果很好,清晰度高。每日一大早,父亲就打开三用机,放大音量,播放着芗剧,沉浸其中。每当放学,我做完家务,就赶忙坐在三用机旁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拼命地学唱。为了学好闽南语歌曲,我让磁带反复旋转,重复播放,不厌其烦地模仿曲调。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电话通讯在国内还是较为落后和闭塞,只有国家单位的办公室才有配置座式电话机。那年代,电话通讯还无法在百姓的家庭里安家落户,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只能用书信往来,把一字一词写进信纸里,鸿雁传情的思念滿满流淌在字里行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的改革开放更为深化,民营企业突军异起,国民经济蒸蒸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话通讯在全国普及,甚至,为方便起见,在较为重要的公共地方也安装了公用电话。我父亲因为公司业务的拓展需要,办公室用座机电话,还给自己配置了一台呼机。万一有人呼叫,马上用电话给予回复。然而,呼机的使用期不长,只时兴了几年而已,终因它的不实用被市场淘汰。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通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它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生产力息息相关。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移动电话的市场需求成为人们的热衷话题。大哥大是移动手机的雏形,盛行于九十年代初。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物身份的象征。
1995年1月,父亲也买了一部大哥大手机,当时华安县城寥寥无几。父亲爱不释手地把“枕头”式的大哥大手机别在裤腰带上,与它形影不离。每天晚上,父亲都很细心地擦拭一遍,怕灰尘沾污了它。据父亲说,这把大哥大手机花费了将近两万元,又是限量配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买得到。那年头花这么大笔的钱买手机的人确实微乎其微。
往事如烟,恍如隔世。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父亲手拿着大哥大说电话的一幕 ,“喂,你好”!高大魁梧的父亲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插着腰,礼貌通话,脸上是自信的神情。
几年后,我受父亲的影响,辞去工作,下海做起了生意。经过两年风风雨雨的拼搏,生意终于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为了方便做生意,也为满足好奇心吧,我学着父亲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这把新款的手机跟他原先的大哥大手机截然不同,它的外观更显得新颖轻便,功能更是齐全。
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电话通讯书写了一页页的新篇章,铸就它辉煌的时代!那把粗笨的大哥大手机伴随着父亲几年后,又更新换代了。它洗尽铅华,终被更轻便,更智能化,功能更为齐全的新型手机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