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病毒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日本的Nishizawa等发现一种主要通过输血传播的DNA病毒,暂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两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该病毒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该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来源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经不同培养体系诱导后,能得到具有一定数量的功能性DC,表现为典型的形态、表型和功能特征,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细胞因子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在移植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h1/Th2细胞分泌的几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一综述。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以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皮肤浸润、HbF增高和Ph染色体阴性为特征;约10%~25%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有关,多见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为单体7,细胞培养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CFU-GM)自发性生长,此乃重要的诊断条件,特别要除外病毒感染性疾病;JMML的
自身输血指采集或回收病人自己的血液供手术或大失血后回输。传统上按血液来源分为预贮式、稀释式和回收式3种。本文就这3种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即往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HSC)存在于CD34+的细胞组群中,但最近研究发现在鼠和人体内存在有CD34-的HSC。本文对CD34-HSC的认识现况作了一简要的概述。
P73基因是于1997年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被发现的。由于P73蛋白在结构上与P53具有显著的同源性,故被认为是P53的同族基因,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P73基因的特征及其在白血病和其它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期刊
造血干细胞悬浮培养已经在转瓶和搅拌式反应器中得到实现,能促进干细胞扩增的flt-3受体(FL)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反向作用的细胞因子巨嗜细胞炎性因子(MIP-α)和基质层条件培养基的应用优化了其培养效果。悬浮培养中,反应器结构参数、接种密度、补料策略、溶氧浓度、pH值等参数都对培养的成功有重要影响,而培养材料的相容性则是培养成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围术期输血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可能机制有:克隆无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改变;细胞因子的作用及血浆产物致免疫功能的抑制。本文对上述问题和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及围手术期输血与恶性肿瘤复发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自体血输血应用进展情况。
铁调节蛋白(IRP)是一类调节细胞铁代谢的RNA结合蛋白。最近发现的IRP2在分子结构、细胞表达上与IRP1相似,但仍有其独特的功能,其结合活性及表达受细胞铁变化、一氧化氮和低氧等因素的不同调节。深入研究IRPs在调节细胞铁代谢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人体病理条件下(如炎症、肿瘤)铁利用障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