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发现作文教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教学实践看,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八股式教学。为单纯应付考试, 教师规定许多条条框框, 只准这样写, 不准那样写, 理由是按照固定格式写, 不会丢分, 最少可以及格。学生作文一般都是三段式, 记叙文开篇点题, 叙述经过, 结尾扣题;议论文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归纳点题。究其原因,一是放羊式教学。 老师将题目往黑板上一写, 学生就根据题目自由写作。而作文题多是节日见闻、难忘的人和事, 一篇“六一见闻”从小学抄到中学, 竟然可以得到七八十分。二是教师只求数量, 一学期完成六七篇, 应付学校检查, 放任白流, 不管质量是否提高。
我觉得, 以上现象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是认为写文章必须按照严格的固定模式进行, 起承转合, 非常讲究;一是认为写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言, 随心所欲, 自成体统。古人说,“文章有法, 文无定法”。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写文章是有规律可循, 有法则可依的, 完全“无法”之说, 有害无利。写文章要符合文章的规律, 作文教学要有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但是, 又“无定法”, 意思是必须摒除“固定套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文章内容的实际出发, 拓宽思路, 激活想象力, 提倡个性, 鼓励创新, 真情实感, 写出新意。作文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作文的方法, 一是教师指导的方法。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学生作文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把作文写出来, 而且尽可能地写好。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好学生写出和写好的问题。我认为, 让作文教学生动起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写作情趣。大多数中学教师在为学生们命作文题的时候,很少考虑过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与感情世界,以公式化的教程,课本上的死知识,为学生们出些根本就没兴趣以及根本就不想理解的作文题。这样一来,便让学生们无从下笔,更加丧失信心。由于作文题目大多数都是统一化的老套, 外加不够新颖, 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我认为,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为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很大的帮助,并增加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从中来慢慢喜欢作文、爱上作文课。这与老师正确的教学方式完全分不开的, 如若老师们还沉淀在以前的旧方案上, 不去利用良好的环境与情境烘托, 为学生们创建真实的气氛,来鼓动与激发学生们作文的兴趣, 是难以唤醒学生们写作上的激情,是难以展开学生们智慧的翅膀,从而也将埋没了更多的人才。
引领观察现实,交给观察方法。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参观市民广场》等有关的作文, 都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就像画家画画,要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象摄影师拍照, 选好取景的方位;就像缝纫师做衣服, 遵循一定的顺序, 使文章有内容, 而且有条理。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注意养成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 体验生活的良好 习惯。文学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光有生活, 而没有体验, 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 有目的有意思地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遵路”行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思路, 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文首先要理顺思路, 思路顺了, 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是, 思路不是死板的, 而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 比如, 学生文章开头都直扣题目, 味如嚼蜡。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议论文开头还有直入法、反入法、设疑法、引入法等等, 并教会学生使用, 这样学生的作文也就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了。
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或想象内容,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联想, 指点迷津, 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 拓展思维空间。可出示一些有想象性质的习作题目, 如 《我在2030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等, 让学生展开想象。这种题型, 题材宽, 思路广, 只要是学生所熟悉的人、事、物、景等, 都可以选作题材, 既让学生异想天开, 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想象力。
巧用修辞手法,语言情感生辉。注意写作手法以及修饰手法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的灵活运用, 可以增加文章的色彩。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的灵活运用, 可以增强语句的色彩。比如, 鲁迅先生的小说好多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 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故乡》中少年润土和中年润士的对比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运用这些手法和不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前者生动形象, 感染力强, 后者平淡抽象, 没有吸引力,特别是要善于描写和联想, 极力刻画人物形象, 突出人物个性。比如,写《真爱》的句子: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这个句子连用比喻、排比等多用修辞,表达三种不同的爱的意义,在语势上造成一种一贯而下的气势,富于形象感和美感。
丰富作文评改方式,注重激励性评价。对作文评改,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可采取自评、互评、总评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作文评改,懂得哪样的作文是优秀的,哪样的是差的,调动学生写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其努力提高作文水平。学生每学期改几次作文,从哪些方面着力,采取何种形式(如同桌交换,或循环式,或同伴互助式等),如何分等分级,使用些什么符号评改等,都要周密安排,全面考虑,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们作文的好与坏? 进步与退后? 与老师的评价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们的评价对学生们的心灵成长非常之重要。评价得恰当得体, 不但可以激励学生们乐于作文, 爱上作文,还能发挥学生们潜意识的创作才华。如果评价不当,将会让学生们失去写作的激情, 还会让学生们的内心得到难以言说的自卑。所以我认为, 老师们不能对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地老套点评,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恰到好处的语言的评价, 对于本身作文基础好的优秀学生,可以适当对他们的要求加大力度;对于较差的学生,鼓励应该大过批评, 只有鼓励得越多,表扬得越多, 方可让一些作文比较差的学生增加自信心, 从而会更加努力与上进。这也需要我们以学生的心 理为出发点,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 用看不同教学的方法辅导了。
我觉得, 以上现象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是认为写文章必须按照严格的固定模式进行, 起承转合, 非常讲究;一是认为写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言, 随心所欲, 自成体统。古人说,“文章有法, 文无定法”。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写文章是有规律可循, 有法则可依的, 完全“无法”之说, 有害无利。写文章要符合文章的规律, 作文教学要有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但是, 又“无定法”, 意思是必须摒除“固定套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文章内容的实际出发, 拓宽思路, 激活想象力, 提倡个性, 鼓励创新, 真情实感, 写出新意。作文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作文的方法, 一是教师指导的方法。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学生作文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把作文写出来, 而且尽可能地写好。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好学生写出和写好的问题。我认为, 让作文教学生动起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写作情趣。大多数中学教师在为学生们命作文题的时候,很少考虑过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与感情世界,以公式化的教程,课本上的死知识,为学生们出些根本就没兴趣以及根本就不想理解的作文题。这样一来,便让学生们无从下笔,更加丧失信心。由于作文题目大多数都是统一化的老套, 外加不够新颖, 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我认为,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为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很大的帮助,并增加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从中来慢慢喜欢作文、爱上作文课。这与老师正确的教学方式完全分不开的, 如若老师们还沉淀在以前的旧方案上, 不去利用良好的环境与情境烘托, 为学生们创建真实的气氛,来鼓动与激发学生们作文的兴趣, 是难以唤醒学生们写作上的激情,是难以展开学生们智慧的翅膀,从而也将埋没了更多的人才。
引领观察现实,交给观察方法。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参观市民广场》等有关的作文, 都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就像画家画画,要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象摄影师拍照, 选好取景的方位;就像缝纫师做衣服, 遵循一定的顺序, 使文章有内容, 而且有条理。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注意养成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 体验生活的良好 习惯。文学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光有生活, 而没有体验, 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 有目的有意思地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遵路”行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思路, 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文首先要理顺思路, 思路顺了, 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是, 思路不是死板的, 而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 比如, 学生文章开头都直扣题目, 味如嚼蜡。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议论文开头还有直入法、反入法、设疑法、引入法等等, 并教会学生使用, 这样学生的作文也就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了。
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或想象内容,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联想, 指点迷津, 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 拓展思维空间。可出示一些有想象性质的习作题目, 如 《我在2030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等, 让学生展开想象。这种题型, 题材宽, 思路广, 只要是学生所熟悉的人、事、物、景等, 都可以选作题材, 既让学生异想天开, 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想象力。
巧用修辞手法,语言情感生辉。注意写作手法以及修饰手法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的灵活运用, 可以增加文章的色彩。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的灵活运用, 可以增强语句的色彩。比如, 鲁迅先生的小说好多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 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故乡》中少年润土和中年润士的对比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运用这些手法和不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前者生动形象, 感染力强, 后者平淡抽象, 没有吸引力,特别是要善于描写和联想, 极力刻画人物形象, 突出人物个性。比如,写《真爱》的句子: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这个句子连用比喻、排比等多用修辞,表达三种不同的爱的意义,在语势上造成一种一贯而下的气势,富于形象感和美感。
丰富作文评改方式,注重激励性评价。对作文评改,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可采取自评、互评、总评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作文评改,懂得哪样的作文是优秀的,哪样的是差的,调动学生写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其努力提高作文水平。学生每学期改几次作文,从哪些方面着力,采取何种形式(如同桌交换,或循环式,或同伴互助式等),如何分等分级,使用些什么符号评改等,都要周密安排,全面考虑,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们作文的好与坏? 进步与退后? 与老师的评价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们的评价对学生们的心灵成长非常之重要。评价得恰当得体, 不但可以激励学生们乐于作文, 爱上作文,还能发挥学生们潜意识的创作才华。如果评价不当,将会让学生们失去写作的激情, 还会让学生们的内心得到难以言说的自卑。所以我认为, 老师们不能对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地老套点评,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恰到好处的语言的评价, 对于本身作文基础好的优秀学生,可以适当对他们的要求加大力度;对于较差的学生,鼓励应该大过批评, 只有鼓励得越多,表扬得越多, 方可让一些作文比较差的学生增加自信心, 从而会更加努力与上进。这也需要我们以学生的心 理为出发点,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 用看不同教学的方法辅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