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儿庄大战中,陆诒和当时的著名记者范长江一起到战事最激烈的战场采访,及时准确地报道了这次战役的经过,宣传了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事迹,深刻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鼓舞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士气。今天,这场史诗般壮烈英勇的鏖战已经过去了整整75年,为此特披露战地记者陆诒当年在台儿庄战地采访的鲜为人知的一些史实。
陆诒1911年出生于上海闵行,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委,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抗日战争中,陆诒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被称作抗战时期三大名记者。他曾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左权、贺龙等中共高层人物;也曾访问过蔡廷锴、张治中、傅作义、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卫立煌、张自忠、汤恩伯、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各界知名人士。更值得一提的是皖南事变后,他曾受周恩来指派,设法秘密探望过被羁押于湖北恩施的叶挺将军。
陆诒从“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炮声响起,到八年抗战结束,无论是在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还是在汉口、重庆《新华日报》做外勤记者,他都奔波于抗日前线,足迹遍及中国各主要战场,包括八路军开辟的晋察冀敌后战场。皖南事变后,根据党的指示,他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在海外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从新加坡撤到印度,又从印度经过艰苦的行军,跨越了阿拉干山脉到达缅甸北部,在那里又遇到了中国远征军。从缅甸通过滇缅公路回到了祖国。此间他报道了有关太平洋战争的新闻。作为战地记者,他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最长的。他的经历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他九死一生,采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新闻专电,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决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州谒见李宗仁将军
陆诒于1938年1月15日到中共主办的汉口《新华日报》工作,2月初就开始追踪报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其同僚,在苏鲁豫皖一带备战采访。1938年初,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强渡淮河,沿津浦路北进;侵略华北的日军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沿津浦路南进,意欲在徐州汇合后沿陇海铁路西进占领郑州并进攻武汉。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由该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他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安全。这就是 “徐州会战”。2月底,李宗仁曾在一次个别谈话时颇为自豪地对陆诒讲:“五路军(指他亲自统率的广西部队)和八路军都是抗战最坚决的部队,只要这两支部队还在,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在团结抗战的前提下,只要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用公平的态度待人,即使是历来受到歧视的杂牌部队也能够在抗日战场上奋勇作战,建树战功。”
3月中旬,日军的坂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在鲁南从临沂、滕县两路夹击,企图攻占徐州。为了阻断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抗日军队在鲁南重镇台儿庄筑起了“血肉长城”。3月底,陆诒回汉口出席“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立大会,会后,陆诒和范长江(时任《大公报》记者)等一批记者相继经郑州、开封,奔赴徐州。4月4日,陆诒等人到达徐州入住万里饭店,当晚就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谒见李宗仁。
当他们到达官邸时,李宗仁正与白崇禧下象棋,白崇禧当时担任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受蒋介石委派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他们两人见记者来访,即中止下棋,邀他们坐下来谈话。白崇禧个子高大,光头,戴无边近视眼镜,穿黄呢军装,衣领敞开,手里还拿着一支红铅笔。他们问陆诒和范长江汉口的情况。陆诒说:“我们在武汉看到青年踊跃从军,各省军队纷纷通过武汉开赴前线,救亡工作也正在开展,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确有一番团结战斗的新气象。后方各界人士密切关心津浦路战局,希望你们就目前战局趋势谈点看法。”李宗仁推白崇禧先发言,而白则一再谦让。这时前方紧急电话接连不断,白崇禧一面接电话一面用红铅笔在纸上做记录,分不开身。当陆诒问到当前战局发展趋势时,李宗仁和白崇禧都不愿多谈,只是诚恳地忠告他们俩,战局发展瞬息万变,并建议他们俩赶快到台儿庄第一线作现场采访,不要像那些贪生怕死的记者专向高级司令部伸手要现成战报。李宗仁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当时确有部分记者常驻徐州专发官方战报,不愿去前线实地采访。
台儿庄前线采访指挥官
从徐州到台儿庄前线约五六十里路程,每天两地之间都有军车来往,陆诒和范长江当时都有国民革命军军委会颁发的战地记者证明文件,搭乘军车极为方便。4月5日上午,他们搭乘军车首先去汤恩伯的司令部。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辖两个军,分别是第五十二军关麟征部和第八十一军王仲廉部。汤恩伯在一间农舍中接见了他们俩。汤恩伯说:“打运动战,就是要天天行军,专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打。过去我们死守阵地挨打,吃了很大的亏。现在我集中全力进攻日军的侧翼,以支援扼守台儿庄正面战场的友军。”随后,二人又访问了关麟征指挥下的第二十五师参谋长覃异之。
下午,陆诒和范长江从第二十五师师部骑马到指挥台儿庄正面战场的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的司令部。这位身材高大的西北军名将正在忙于接待刚从徐州来访的20多位中外记者和外宾,其中有国民党中央社战地记者曹聚仁及夫人香港《立报》记者邓珂云、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杰出的荷兰纪录影片导演尤利斯·伊文思和曾经到八路军五台山根据地参观过的美国军官伊万斯·卡尔逊上校等。孙连仲和参谋长向他们谈了台儿庄作战的详细经过,使他们对台儿庄的整体战局有所了解。当时,孙连仲早已接到长官部的命令,正在积极部署反攻,但他对反攻计划讳莫如深,缄口不谈。一位记者问什么时候开始反攻,他笑着回答:“我们守在台儿庄能顶住一天是一天,至于什么时候反攻,那只有司令长官部才知道。” 从4月6日起,敌我双方的炮战甚烈,敌机白天轮番出动轰炸、扫射,极力阻止我军向前增援。20多位记者在位于台儿庄南部杨楼村的孙连仲司令部里虽不明言,但心里都明白,今晚必有一场恶战。下午,陆诒和范长江送走曹聚仁夫妇后,便请孙连仲派人连夜将他们送到距台儿庄仅有三里地的一个小村庄——即三十军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的指挥所驻地。池峰城虽然几昼夜没睡,但见到他们俩来采访特别兴奋,嗓音嘶哑地说:“这里有几捆稻草,欢迎你们在此过夜。”范长江笑着说:“前线上打得这样热闹,即使你准备了舒服的床铺也是睡不着的。”池峰城突然跳起来拍拍陆诒的肩膀说:“对啊,胜败存亡就看今晚了。”晚上9点半,全军下达反攻命令。我军重炮向敌军阵地连续轰击,日军弹药库中弹爆炸。此后,敌我双方展开白刃战,困守在台儿庄一角的残敌800多人被冲进寨子的我先头部队歼灭,少数敌军仓皇向台儿庄北郊退却……这一夜,陆诒和范长江两人在池峰城的指挥所里彻夜未眠,他们不时走出指挥所瞭望台儿庄战场的局势。
4月7日清晨,我军克复台儿庄并向前追击,肃清三里庄以北的残敌,缴获诸多战利品。从前线传来这一重大胜利消息,池峰城与他们握手告别,上前线了。他们随后即披衣出发,到台儿庄前沿阵地现场采访。
深入战场触目惊心
陆诒和范长江从韩佛寺乘坐铁路手摇车沿临台支线铁路向台儿庄战场急驶,前线尚有稀落的炮声,这是日军掩护退却的炮声;附近还有机关枪的密集扫射声,这是我军正在几个村庄里搜索残敌。铁路两边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炮弹坑。当手摇车到达台儿庄南站附近时,记者看到地上的炮弹坑不计其数,火车站的三层洋楼已经被敌人击毁两层。下车后,日军的一架侦察机、三架轰炸机出现在南站上空,在乜子彬旅长的引领下,三人在车站北段的地下室洞口躲避,随后又沿着交通壕向运河边前进。下午1时半,他们通过运河上的军用浮桥,踏进台儿庄西门。
“凯旋门系白骨筑成,自由花是热血灌溉”。战后的台儿庄内一副残垣断壁的景象,有几处房屋余烬未熄。脚下都是尸体、瓦砾、弹片和炮弹壳,地上血流成河、触目惊心,半烧焦的木片和散乱电线挡住去路。从西门举目四望,可以看到每个城门的郊外,到处尸横遍野,多处日军的焚尸堆余烟未尽,所有房屋,无不壁穿顶破,箱柜残败,阒无一人,历经400年繁荣的运河小镇台儿庄彻底被毁。
随后,三十一师的王冠五旅长陪同陆诒和范长江参观战迹。他说:当台儿庄巷战最激烈时,墙上每一个枪眼,敌我双方都奋力争夺。一次,日军的枪刺已插进我军守卫的墙里,我们一个士兵毫不迟疑地把它抓住,刺刀划破手掌,流血不止,他仍然紧握不放,另一个士兵冲进邻室,用手榴弹把那个日军炸得粉碎。他们走到王旅长的旅部,看到成捆的日军三八式步枪、手提机关枪和500顶日军的钢盔,还有好几箱弹药,堆满了一屋。这些战利品是日军仓皇撤退的见证,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圆桶窒息毒瓦斯,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冠五说,从4月1日起,日军作战中曾多次使用过催泪毒瓦斯和窒息毒瓦斯。
走出北门,田野里横着四辆被我军击毁的日军轻型坦克,老百姓和战士们在旁边指手画脚地议论。距坦克不远的地方躺着几具日军尸体,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遥望东门外4辆坦克也被击毁,瘫在那里。
战地座谈会受益匪浅
参观完战迹后的黄昏时刻,陆诒和范长江回到台儿庄寨内,在王冠五旅部召开台儿庄血战座谈会,参加人员都是亲历这次血战的官兵,听他们讲述官方战报之外的情况。陆诒在1938年4月7日寄自台儿庄、于14日刊发在《新华日报》第2版的《台儿庄血战座谈会》中写到:
我们在(1938年4月)7日午刻,赶到了克服不到10小时的台儿庄,邀了几位参加台儿庄血战的将士,也开了一次空前的座谈会。想把实战中的经验与感想,忠实地报道给全国军民做参考。
座谈会的开幕,是在(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旅旅部。屋上的瓦已经没有了,我们坐在柴草堆中,展开了直率的严肃的谈话。首先,是全体肃立,向台儿庄阵亡将士默哀3分钟,继着由主席、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致词。他说,为了确保台儿庄这个战略据点,保障徐州之不受威胁,我军在正面展开了决死的战斗,始终扼守台儿庄及北站两个据点。本师官兵英勇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赞誉的。如营长12名,伤亡了10名;4个团长,伤了3个;下级军官的牺牲尤其大。
王冠五说:(3月)24日奉命,到台儿庄来,死守这个有关徐州安危的据点。师长临别时,问我这次到台儿庄去,是为了什么而打仗?我说:“为正义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上面有长官的指导,使我有所凭藉;下面有肯共生死的士兵,使我胆壮。在最危迫时,对长官电话报告中,最后一句总是说“不要紧!”对下面总是说“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大家能互信,遂产生了力量,都具有必胜的信心。要是有人问我拿什么来守台儿庄?只有一句话答复:“是官兵一致的信心而已!”
台儿庄,当时外国记者在报道战讯时曾把它称为“中国的坦登堡”,论地形条件对拥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有利。我军为什么能在此坚守半月之久且最后能反攻取胜?王冠五在座谈会上朴素而答:“就靠官兵一致的抗战决心。”他又说:“台儿庄如今成为一片焦土,这是因为在作战中敌我双方都用重炮轰击,而进行巷战时双方又都用火攻。我们放火烧日军占领的房子,是为了摧毁他们的据点;而日军每晚也烧房子,以提防我军夜袭。往往屋子里余烬未熄,我英勇战士已纵身跳进屋中,挺身与日军作肉搏战了。”
通过座谈会的深入采访,陆诒和范长江才深知从3月28日到31日这几天是台儿庄战役决定性的关键时刻。危急关头,敌人占据了台儿庄的五分之四,西北角的交通线也被攻占了,战势危急。4月1日晚上,池峰城当机立断,电告王冠五组织敢死队。王冠五命令七连连长王范堂将仅存的57名战士集中起来,组成敢死队。敢死队员们头围白毛巾,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腰里挂满手榴弹,连夜突袭敌人阵地,对日军展开最后搏杀。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扼守在台儿庄西北角的敌人击溃,44名敢死队员为国捐躯。这次敢死队的夜袭成功,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这些战斗中的细节和战场景象只有战地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才能取得。
4月7日晚间,陆诒和范长江乘着夜色离开台儿庄,赶往徐州向汉口发新闻电。从电报局发新闻电要比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记者从专用无线电台上发得慢。但陆诒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回到徐州当晚将台儿庄战场的所见所闻奋笔疾书到次日早晨。他对台儿庄大战的通讯报道能抓住事件本质,人物特征,注意细节描写,绘声绘色,现在读来仍能体味到当年这场战争的惨烈。4月12日,陆诒再次回到台儿庄战场,看到外出避难的居民已陆续返回城内开始收拾破碎的家园;百余名士兵正在清扫街道,好言慰问那些无家可归的同胞。随后,他又到台儿庄的外围战场兰陵、苍山、向城、峄城、邳县、铜山等地跟踪采访台儿庄大战之后的战事新闻,直到5月徐州突围回到武汉。期间,他采写了10多篇战地通讯,其中正面写台儿庄大战的有《台儿庄胜利的前夜》《满怀奋兴上前线》《踏进台儿庄》《台儿庄血战座谈会》《鲁南会战》以及随后的《峄县东北的前线》《邳峄间的血战》等战地通讯。
以上战地通讯及从徐州发出的电讯稿,连续登载在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上,及时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台儿庄大战的惨烈情景和我军指战员的英勇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意志。通过陆诒的采访活动,也宣传了中共的抗战态度和实际行动。
斯人已去,其事可追,台儿庄大战虽然过去75年,但当时出生入死、深入战斗第一线的中外战地记者以及他们的新闻作品,也与这场伟大的战役一起被后人怀念和铭记,因为他们是这场战斗中的一批“特殊战士”,是大战的见证者、经历者、记录者。他们的新闻作品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印证了这场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我们应该铭记这些战地记者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撰写的战地凯歌。
(责编 任志)
陆诒1911年出生于上海闵行,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委,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抗日战争中,陆诒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被称作抗战时期三大名记者。他曾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左权、贺龙等中共高层人物;也曾访问过蔡廷锴、张治中、傅作义、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卫立煌、张自忠、汤恩伯、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各界知名人士。更值得一提的是皖南事变后,他曾受周恩来指派,设法秘密探望过被羁押于湖北恩施的叶挺将军。
陆诒从“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炮声响起,到八年抗战结束,无论是在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还是在汉口、重庆《新华日报》做外勤记者,他都奔波于抗日前线,足迹遍及中国各主要战场,包括八路军开辟的晋察冀敌后战场。皖南事变后,根据党的指示,他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在海外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从新加坡撤到印度,又从印度经过艰苦的行军,跨越了阿拉干山脉到达缅甸北部,在那里又遇到了中国远征军。从缅甸通过滇缅公路回到了祖国。此间他报道了有关太平洋战争的新闻。作为战地记者,他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最长的。他的经历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他九死一生,采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新闻专电,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决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州谒见李宗仁将军
陆诒于1938年1月15日到中共主办的汉口《新华日报》工作,2月初就开始追踪报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其同僚,在苏鲁豫皖一带备战采访。1938年初,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强渡淮河,沿津浦路北进;侵略华北的日军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沿津浦路南进,意欲在徐州汇合后沿陇海铁路西进占领郑州并进攻武汉。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由该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他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安全。这就是 “徐州会战”。2月底,李宗仁曾在一次个别谈话时颇为自豪地对陆诒讲:“五路军(指他亲自统率的广西部队)和八路军都是抗战最坚决的部队,只要这两支部队还在,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在团结抗战的前提下,只要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用公平的态度待人,即使是历来受到歧视的杂牌部队也能够在抗日战场上奋勇作战,建树战功。”
3月中旬,日军的坂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在鲁南从临沂、滕县两路夹击,企图攻占徐州。为了阻断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抗日军队在鲁南重镇台儿庄筑起了“血肉长城”。3月底,陆诒回汉口出席“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立大会,会后,陆诒和范长江(时任《大公报》记者)等一批记者相继经郑州、开封,奔赴徐州。4月4日,陆诒等人到达徐州入住万里饭店,当晚就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谒见李宗仁。
当他们到达官邸时,李宗仁正与白崇禧下象棋,白崇禧当时担任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受蒋介石委派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他们两人见记者来访,即中止下棋,邀他们坐下来谈话。白崇禧个子高大,光头,戴无边近视眼镜,穿黄呢军装,衣领敞开,手里还拿着一支红铅笔。他们问陆诒和范长江汉口的情况。陆诒说:“我们在武汉看到青年踊跃从军,各省军队纷纷通过武汉开赴前线,救亡工作也正在开展,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确有一番团结战斗的新气象。后方各界人士密切关心津浦路战局,希望你们就目前战局趋势谈点看法。”李宗仁推白崇禧先发言,而白则一再谦让。这时前方紧急电话接连不断,白崇禧一面接电话一面用红铅笔在纸上做记录,分不开身。当陆诒问到当前战局发展趋势时,李宗仁和白崇禧都不愿多谈,只是诚恳地忠告他们俩,战局发展瞬息万变,并建议他们俩赶快到台儿庄第一线作现场采访,不要像那些贪生怕死的记者专向高级司令部伸手要现成战报。李宗仁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当时确有部分记者常驻徐州专发官方战报,不愿去前线实地采访。
台儿庄前线采访指挥官
从徐州到台儿庄前线约五六十里路程,每天两地之间都有军车来往,陆诒和范长江当时都有国民革命军军委会颁发的战地记者证明文件,搭乘军车极为方便。4月5日上午,他们搭乘军车首先去汤恩伯的司令部。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辖两个军,分别是第五十二军关麟征部和第八十一军王仲廉部。汤恩伯在一间农舍中接见了他们俩。汤恩伯说:“打运动战,就是要天天行军,专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打。过去我们死守阵地挨打,吃了很大的亏。现在我集中全力进攻日军的侧翼,以支援扼守台儿庄正面战场的友军。”随后,二人又访问了关麟征指挥下的第二十五师参谋长覃异之。
下午,陆诒和范长江从第二十五师师部骑马到指挥台儿庄正面战场的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的司令部。这位身材高大的西北军名将正在忙于接待刚从徐州来访的20多位中外记者和外宾,其中有国民党中央社战地记者曹聚仁及夫人香港《立报》记者邓珂云、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杰出的荷兰纪录影片导演尤利斯·伊文思和曾经到八路军五台山根据地参观过的美国军官伊万斯·卡尔逊上校等。孙连仲和参谋长向他们谈了台儿庄作战的详细经过,使他们对台儿庄的整体战局有所了解。当时,孙连仲早已接到长官部的命令,正在积极部署反攻,但他对反攻计划讳莫如深,缄口不谈。一位记者问什么时候开始反攻,他笑着回答:“我们守在台儿庄能顶住一天是一天,至于什么时候反攻,那只有司令长官部才知道。” 从4月6日起,敌我双方的炮战甚烈,敌机白天轮番出动轰炸、扫射,极力阻止我军向前增援。20多位记者在位于台儿庄南部杨楼村的孙连仲司令部里虽不明言,但心里都明白,今晚必有一场恶战。下午,陆诒和范长江送走曹聚仁夫妇后,便请孙连仲派人连夜将他们送到距台儿庄仅有三里地的一个小村庄——即三十军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的指挥所驻地。池峰城虽然几昼夜没睡,但见到他们俩来采访特别兴奋,嗓音嘶哑地说:“这里有几捆稻草,欢迎你们在此过夜。”范长江笑着说:“前线上打得这样热闹,即使你准备了舒服的床铺也是睡不着的。”池峰城突然跳起来拍拍陆诒的肩膀说:“对啊,胜败存亡就看今晚了。”晚上9点半,全军下达反攻命令。我军重炮向敌军阵地连续轰击,日军弹药库中弹爆炸。此后,敌我双方展开白刃战,困守在台儿庄一角的残敌800多人被冲进寨子的我先头部队歼灭,少数敌军仓皇向台儿庄北郊退却……这一夜,陆诒和范长江两人在池峰城的指挥所里彻夜未眠,他们不时走出指挥所瞭望台儿庄战场的局势。
4月7日清晨,我军克复台儿庄并向前追击,肃清三里庄以北的残敌,缴获诸多战利品。从前线传来这一重大胜利消息,池峰城与他们握手告别,上前线了。他们随后即披衣出发,到台儿庄前沿阵地现场采访。
深入战场触目惊心
陆诒和范长江从韩佛寺乘坐铁路手摇车沿临台支线铁路向台儿庄战场急驶,前线尚有稀落的炮声,这是日军掩护退却的炮声;附近还有机关枪的密集扫射声,这是我军正在几个村庄里搜索残敌。铁路两边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炮弹坑。当手摇车到达台儿庄南站附近时,记者看到地上的炮弹坑不计其数,火车站的三层洋楼已经被敌人击毁两层。下车后,日军的一架侦察机、三架轰炸机出现在南站上空,在乜子彬旅长的引领下,三人在车站北段的地下室洞口躲避,随后又沿着交通壕向运河边前进。下午1时半,他们通过运河上的军用浮桥,踏进台儿庄西门。
“凯旋门系白骨筑成,自由花是热血灌溉”。战后的台儿庄内一副残垣断壁的景象,有几处房屋余烬未熄。脚下都是尸体、瓦砾、弹片和炮弹壳,地上血流成河、触目惊心,半烧焦的木片和散乱电线挡住去路。从西门举目四望,可以看到每个城门的郊外,到处尸横遍野,多处日军的焚尸堆余烟未尽,所有房屋,无不壁穿顶破,箱柜残败,阒无一人,历经400年繁荣的运河小镇台儿庄彻底被毁。
随后,三十一师的王冠五旅长陪同陆诒和范长江参观战迹。他说:当台儿庄巷战最激烈时,墙上每一个枪眼,敌我双方都奋力争夺。一次,日军的枪刺已插进我军守卫的墙里,我们一个士兵毫不迟疑地把它抓住,刺刀划破手掌,流血不止,他仍然紧握不放,另一个士兵冲进邻室,用手榴弹把那个日军炸得粉碎。他们走到王旅长的旅部,看到成捆的日军三八式步枪、手提机关枪和500顶日军的钢盔,还有好几箱弹药,堆满了一屋。这些战利品是日军仓皇撤退的见证,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圆桶窒息毒瓦斯,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冠五说,从4月1日起,日军作战中曾多次使用过催泪毒瓦斯和窒息毒瓦斯。
走出北门,田野里横着四辆被我军击毁的日军轻型坦克,老百姓和战士们在旁边指手画脚地议论。距坦克不远的地方躺着几具日军尸体,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遥望东门外4辆坦克也被击毁,瘫在那里。
战地座谈会受益匪浅
参观完战迹后的黄昏时刻,陆诒和范长江回到台儿庄寨内,在王冠五旅部召开台儿庄血战座谈会,参加人员都是亲历这次血战的官兵,听他们讲述官方战报之外的情况。陆诒在1938年4月7日寄自台儿庄、于14日刊发在《新华日报》第2版的《台儿庄血战座谈会》中写到:
我们在(1938年4月)7日午刻,赶到了克服不到10小时的台儿庄,邀了几位参加台儿庄血战的将士,也开了一次空前的座谈会。想把实战中的经验与感想,忠实地报道给全国军民做参考。
座谈会的开幕,是在(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旅旅部。屋上的瓦已经没有了,我们坐在柴草堆中,展开了直率的严肃的谈话。首先,是全体肃立,向台儿庄阵亡将士默哀3分钟,继着由主席、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致词。他说,为了确保台儿庄这个战略据点,保障徐州之不受威胁,我军在正面展开了决死的战斗,始终扼守台儿庄及北站两个据点。本师官兵英勇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赞誉的。如营长12名,伤亡了10名;4个团长,伤了3个;下级军官的牺牲尤其大。
王冠五说:(3月)24日奉命,到台儿庄来,死守这个有关徐州安危的据点。师长临别时,问我这次到台儿庄去,是为了什么而打仗?我说:“为正义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上面有长官的指导,使我有所凭藉;下面有肯共生死的士兵,使我胆壮。在最危迫时,对长官电话报告中,最后一句总是说“不要紧!”对下面总是说“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大家能互信,遂产生了力量,都具有必胜的信心。要是有人问我拿什么来守台儿庄?只有一句话答复:“是官兵一致的信心而已!”
台儿庄,当时外国记者在报道战讯时曾把它称为“中国的坦登堡”,论地形条件对拥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有利。我军为什么能在此坚守半月之久且最后能反攻取胜?王冠五在座谈会上朴素而答:“就靠官兵一致的抗战决心。”他又说:“台儿庄如今成为一片焦土,这是因为在作战中敌我双方都用重炮轰击,而进行巷战时双方又都用火攻。我们放火烧日军占领的房子,是为了摧毁他们的据点;而日军每晚也烧房子,以提防我军夜袭。往往屋子里余烬未熄,我英勇战士已纵身跳进屋中,挺身与日军作肉搏战了。”
通过座谈会的深入采访,陆诒和范长江才深知从3月28日到31日这几天是台儿庄战役决定性的关键时刻。危急关头,敌人占据了台儿庄的五分之四,西北角的交通线也被攻占了,战势危急。4月1日晚上,池峰城当机立断,电告王冠五组织敢死队。王冠五命令七连连长王范堂将仅存的57名战士集中起来,组成敢死队。敢死队员们头围白毛巾,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腰里挂满手榴弹,连夜突袭敌人阵地,对日军展开最后搏杀。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扼守在台儿庄西北角的敌人击溃,44名敢死队员为国捐躯。这次敢死队的夜袭成功,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这些战斗中的细节和战场景象只有战地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才能取得。
4月7日晚间,陆诒和范长江乘着夜色离开台儿庄,赶往徐州向汉口发新闻电。从电报局发新闻电要比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记者从专用无线电台上发得慢。但陆诒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回到徐州当晚将台儿庄战场的所见所闻奋笔疾书到次日早晨。他对台儿庄大战的通讯报道能抓住事件本质,人物特征,注意细节描写,绘声绘色,现在读来仍能体味到当年这场战争的惨烈。4月12日,陆诒再次回到台儿庄战场,看到外出避难的居民已陆续返回城内开始收拾破碎的家园;百余名士兵正在清扫街道,好言慰问那些无家可归的同胞。随后,他又到台儿庄的外围战场兰陵、苍山、向城、峄城、邳县、铜山等地跟踪采访台儿庄大战之后的战事新闻,直到5月徐州突围回到武汉。期间,他采写了10多篇战地通讯,其中正面写台儿庄大战的有《台儿庄胜利的前夜》《满怀奋兴上前线》《踏进台儿庄》《台儿庄血战座谈会》《鲁南会战》以及随后的《峄县东北的前线》《邳峄间的血战》等战地通讯。
以上战地通讯及从徐州发出的电讯稿,连续登载在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上,及时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台儿庄大战的惨烈情景和我军指战员的英勇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意志。通过陆诒的采访活动,也宣传了中共的抗战态度和实际行动。
斯人已去,其事可追,台儿庄大战虽然过去75年,但当时出生入死、深入战斗第一线的中外战地记者以及他们的新闻作品,也与这场伟大的战役一起被后人怀念和铭记,因为他们是这场战斗中的一批“特殊战士”,是大战的见证者、经历者、记录者。他们的新闻作品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印证了这场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我们应该铭记这些战地记者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撰写的战地凯歌。
(责编 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