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消费力度不断加大,各类投资额度逐步提高,国外出口量越来越多,使得整体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作为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不断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的必经之路。目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案例较少、教学方式仍以课堂为主,课堂支持力度不足、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低下这些问题,为了提升宏观经济教学效果以及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契合,本文就宏观经济学概述、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远离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思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教学现状;教学效果
一、引言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再次明确,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宏观经济学偏向于整体化研究,而微观经济学注重个例研究,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学有着较大的联系,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效果,本文着重分析宏观经济教学偏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提升宏观经济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二、宏观经济学
现如今,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是各类高校的热门专业,由此针对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更加严谨,并且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其中还包括微观经济学。通常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其大多以个例研究为主,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价格是如何影响国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个体经济表现和其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这两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全局意识较强,通过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供需平衡问题、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国民总产出是具体的研究数据指标。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目标,本课程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定位是:为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产生发展脉络,培养理论素养,提高使用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2]。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了解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体制,掌握国家具体的经济政策,将理论能够全面用于 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也为后期的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基础。
三、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一)教学理论落后于现有经济发展状况
在高校宏观经济学实际教育中,教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如今,我国的教学理论部分大多有三类,第一类是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主要用于研究生考试的参考用书,另一类是黄亚钧编写的《宏观经济学》,属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教材,这两个版本都是较为落后的,在教材的编写中没有明确表明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极大不相符的缺点,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主要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尤其通货膨胀部分的理论是从美国出发,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与中国经济政策截然不同,这些理论更是不符合当前21世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三类是曼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这是各个高校的首选教材,但是在图表分析、理论模型上对于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也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教学案例较少,过于理想化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大致来自于三方面,第一,大多数案例属于国外案例,数据充足,论证清晰,第二,案例来自于国内教材,但是大多是国内教材编写者的引用,第三,案例来自于国内教师大量的搜集,这一部分案例占比较小,前两者的案例条理清晰,但是不符合我国的基本经济状况,而国内教师案例数据较为贫乏,总体上,案例是极度缺乏的。
(三)教学仍以课堂为主
在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聆听为主,总体学生处在被动一方,高校教学仍是以几个班为整体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效率较低。另外,为了紧跟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但是也仅限于此,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四)课程支持力度不足
宏观经济学学习中涉及较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等都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本科教育阶段,各类高校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来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提供可靠地数学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删减了部分课程,学分占比不断缩小,学时一般为64课时,部分高校在一直缩减,使得教师不得只讲重点部分,本身宏观经济学内容繁多,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深度掌握理论知识,只涉及皮毛而已。
四、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改革教材,紧跟时代步伐
宏观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而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教材不断进行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就成为了必然選择。例如,发生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美国股票大幅度下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利用宏观经济学去解决,而且这种新问题必须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解决问题,推进经济发展。
(二)提高案例使用数量
在教学案例使用中,国外的案例数量多,质量高,国内在案例教育中,不能因为这些案例大多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就完全弃用,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仔细筛选,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经典案例,同时,积极鼓励学者、教师等人员积极搜集信息,高效整合利用,用于目前的经济类课程。
(三)针对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要教学地位,一切从学生出发,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减少其依赖教师的意识。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如可以将经济模型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课程支持体系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尤其在数学方面,一些文科生数学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包括经济数学、微积分等,学校可以选择开设一些选修课,提高学生数学基础。另外,经济学课程不能缩减学分,保证完整学时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简化,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完整的相关支撑课程体系。
(五)总结: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质量普遍提高,可以利用改革教材,提高案例使用数量,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支持体系来提高教学效果,紧追经济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紧密跟踪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J]. 牟进洲. 劳动保障研究. 2019(01)
[2]对宏观经济学的思考[J]. 初丽霞.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0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选择》(HB16LJ010)
作者简介:于飞(1981.02-),女,汉族,籍贯河北肃宁,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数量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教学现状;教学效果
一、引言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再次明确,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宏观经济学偏向于整体化研究,而微观经济学注重个例研究,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学有着较大的联系,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效果,本文着重分析宏观经济教学偏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提升宏观经济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二、宏观经济学
现如今,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是各类高校的热门专业,由此针对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更加严谨,并且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其中还包括微观经济学。通常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其大多以个例研究为主,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价格是如何影响国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个体经济表现和其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这两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全局意识较强,通过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供需平衡问题、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国民总产出是具体的研究数据指标。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目标,本课程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定位是:为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产生发展脉络,培养理论素养,提高使用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2]。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了解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体制,掌握国家具体的经济政策,将理论能够全面用于 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也为后期的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基础。
三、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一)教学理论落后于现有经济发展状况
在高校宏观经济学实际教育中,教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如今,我国的教学理论部分大多有三类,第一类是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主要用于研究生考试的参考用书,另一类是黄亚钧编写的《宏观经济学》,属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教材,这两个版本都是较为落后的,在教材的编写中没有明确表明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极大不相符的缺点,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主要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尤其通货膨胀部分的理论是从美国出发,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与中国经济政策截然不同,这些理论更是不符合当前21世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三类是曼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这是各个高校的首选教材,但是在图表分析、理论模型上对于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也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教学案例较少,过于理想化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大致来自于三方面,第一,大多数案例属于国外案例,数据充足,论证清晰,第二,案例来自于国内教材,但是大多是国内教材编写者的引用,第三,案例来自于国内教师大量的搜集,这一部分案例占比较小,前两者的案例条理清晰,但是不符合我国的基本经济状况,而国内教师案例数据较为贫乏,总体上,案例是极度缺乏的。
(三)教学仍以课堂为主
在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聆听为主,总体学生处在被动一方,高校教学仍是以几个班为整体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效率较低。另外,为了紧跟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但是也仅限于此,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四)课程支持力度不足
宏观经济学学习中涉及较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等都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本科教育阶段,各类高校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来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提供可靠地数学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删减了部分课程,学分占比不断缩小,学时一般为64课时,部分高校在一直缩减,使得教师不得只讲重点部分,本身宏观经济学内容繁多,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深度掌握理论知识,只涉及皮毛而已。
四、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改革教材,紧跟时代步伐
宏观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而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教材不断进行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就成为了必然選择。例如,发生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美国股票大幅度下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利用宏观经济学去解决,而且这种新问题必须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解决问题,推进经济发展。
(二)提高案例使用数量
在教学案例使用中,国外的案例数量多,质量高,国内在案例教育中,不能因为这些案例大多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就完全弃用,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仔细筛选,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经典案例,同时,积极鼓励学者、教师等人员积极搜集信息,高效整合利用,用于目前的经济类课程。
(三)针对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要教学地位,一切从学生出发,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减少其依赖教师的意识。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如可以将经济模型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课程支持体系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尤其在数学方面,一些文科生数学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包括经济数学、微积分等,学校可以选择开设一些选修课,提高学生数学基础。另外,经济学课程不能缩减学分,保证完整学时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简化,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完整的相关支撑课程体系。
(五)总结: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质量普遍提高,可以利用改革教材,提高案例使用数量,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支持体系来提高教学效果,紧追经济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紧密跟踪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J]. 牟进洲. 劳动保障研究. 2019(01)
[2]对宏观经济学的思考[J]. 初丽霞.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0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选择》(HB16LJ010)
作者简介:于飞(1981.02-),女,汉族,籍贯河北肃宁,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数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