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画坛,画者无数,大师难觅,巨匠更是寥若晨星,更多的只是过眼云烟。艺术巨匠之巨,在于其思想之伟大,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理论体系;在于其视野之宽阔,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创作思维;在于其作品之精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元素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可染就是这样的一代巨匠,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成为20世纪的艺术里程碑。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宏大的艺术风格为特色,以传统艺术精神的升华为创造,以独具一格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成为一代大师。
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厨师家庭,童年时酷爱戏曲绘画。他的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为他取学名可染。13岁,他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学画山水。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李可染以满腔爱国热忱投入抗日运动,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
在重庆期间,李可染担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开始了自己新的艺术探索,他恢复了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重庆,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创作牛图,并参加当地画家联展。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
李可染擅长画山水、人物,还擅长画牛,他的书法也颇具功力,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大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1942年-1953年,约10年为传统古典期;1954年-1965年,约10年为写生转型期;1966年-1989年,约23年为创作丰碑期。传统古典期,李可染的山水创作充满古意,他的山水作品采用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他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在中西艺术融合思潮的推动下,李可染接受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洗礼,确立了面向现实、面向人生、面向自然的艺术观,逐步树立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崇高理想,从1954年开始了漫长的写生创作,探索表现富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独特个性的山水画风格。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为了写生,李可染付出了坚苦的代价。他先后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等省,经常一次就达半年以上,最久的一次八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得画两百余幅。为了一个好的景色,他经常徒步走数十里;每画一幅写生都要坐几小时甚至一天。在荒山野地之中,渴了喝几口凉水,饿了吃两口硬烧饼的境况也是常事,有时还会遇到狂风大雨,急流险滩。
李可染的中晚期山水画是全新的宏伟风格,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还创造性地将光引入画面,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云水徘徊的特色。“李家山水”风格体现在画幅的扩大,还体现在其开阔的视角和纵逸的笔触带给观者心灵的舒放。例如1964年的《万山红遍》,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山林层层递进的空间感,使人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1977年创作的《漓江胜境图》,则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辽阔的景象,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浑。
李可染还擅长画人物,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极具诙谐的生活情趣。李可染在40年代主要画意笔人物,以笔简意足取胜。画意笔人物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情。李可染熟悉民间艺术,又爱京剧,京剧中的丑、末角色都与幽默有缘,为他的人物创作奠定了基础。李可染是有灵性有幽默感的画家,他笔下的渔夫、儿童、书生、仕女、钟馗、隐士等等,都质朴、稚拙、诙谐、亲切,好像都活得有滋有味,洋溢着生活的乐趣。
李可染还擅长画牛,尤其喜欢画牧牛图。他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牧童与牛这一题材,是人到中年后李可染很重要的感情寄托,同时他还利用它不断试验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笔墨。他在牧牛图中的笔墨是最大胆、最豪放、最无所顾忌的,章法结构也最新奇。因为画牧牛图的时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无负担,所以他往往能画得随心所欲。
李可染曾经用过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等多个斋号,以“有君堂”斋号起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1943年,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陈之佛邀请李可染担任中国画讲师,他搬进了重庆东郊嘉陵江南磐溪的房舍,可巧的是,屋里地上竟然冒出了竹笋,于是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逸事,遂起斋名“有君堂”。“有君堂”表明了李可染对传统的态度,他是把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当做君子来相交。他仰慕古代文人画的清气、逸气、骨气、灵气和率真之气,以疏简淡雅为尚,以放逸恣肆为真。因此,凡署款“有君堂”或钤印“有君堂”的作品,山水画一般都有隐逸情调,人物画一般都是高人逸士或古装仕女。
李可染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曾经拜师齐白石,相随老人整整十年,成为白石老人晚年最得意的学生。齐白石对李可染的艺术十分推重,曾在画上题道:“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横行矣。”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李可染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写生主张。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强调形式要和现实结合,从对象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李可染还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指出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李可染还强调创新,他认为自然真实的东西变化无穷,前人不可能穷尽它,“要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李可染还主张“酝酿意境和意匠经营”,强调要精心设计表现手段,精心处理构图、形象、层次、气氛、笔墨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李可染实现了自然美和笔墨的统一,他在回归自然真实性,独得新感觉的同时,保留并丰富了水墨画的笔墨特色。正如吴作人在《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序言中所写:“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
1984年,李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升华了对山水画与自然天籁以及现代人生活互相关系的美学思考。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这正是李可染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作为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代表作品《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等。新时期以来,李可染的作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连年翻番。2010年李可染的《长征》拍出1.0752亿元人民币,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在2012春拍上,李可染的《韶山》拍出1.24亿元,创下新纪录之后不到一个月,他的《万山红遍》即以加上佣金2.9325亿元的天价将这一纪录刷新。
李可染的中国画,是他的苦学精神、执着追求与祖国山河融会贯通的结晶,凝聚了他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他的艺术思想和创造成果,在中国艺术史上定将拥有永久的位置。
责任编辑 李娜
李可染就是这样的一代巨匠,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成为20世纪的艺术里程碑。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宏大的艺术风格为特色,以传统艺术精神的升华为创造,以独具一格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成为一代大师。
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厨师家庭,童年时酷爱戏曲绘画。他的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为他取学名可染。13岁,他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学画山水。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李可染以满腔爱国热忱投入抗日运动,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
在重庆期间,李可染担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开始了自己新的艺术探索,他恢复了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重庆,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创作牛图,并参加当地画家联展。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
李可染擅长画山水、人物,还擅长画牛,他的书法也颇具功力,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大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1942年-1953年,约10年为传统古典期;1954年-1965年,约10年为写生转型期;1966年-1989年,约23年为创作丰碑期。传统古典期,李可染的山水创作充满古意,他的山水作品采用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他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在中西艺术融合思潮的推动下,李可染接受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洗礼,确立了面向现实、面向人生、面向自然的艺术观,逐步树立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崇高理想,从1954年开始了漫长的写生创作,探索表现富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独特个性的山水画风格。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为了写生,李可染付出了坚苦的代价。他先后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等省,经常一次就达半年以上,最久的一次八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得画两百余幅。为了一个好的景色,他经常徒步走数十里;每画一幅写生都要坐几小时甚至一天。在荒山野地之中,渴了喝几口凉水,饿了吃两口硬烧饼的境况也是常事,有时还会遇到狂风大雨,急流险滩。
李可染的中晚期山水画是全新的宏伟风格,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还创造性地将光引入画面,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云水徘徊的特色。“李家山水”风格体现在画幅的扩大,还体现在其开阔的视角和纵逸的笔触带给观者心灵的舒放。例如1964年的《万山红遍》,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山林层层递进的空间感,使人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1977年创作的《漓江胜境图》,则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辽阔的景象,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浑。
李可染还擅长画人物,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极具诙谐的生活情趣。李可染在40年代主要画意笔人物,以笔简意足取胜。画意笔人物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情。李可染熟悉民间艺术,又爱京剧,京剧中的丑、末角色都与幽默有缘,为他的人物创作奠定了基础。李可染是有灵性有幽默感的画家,他笔下的渔夫、儿童、书生、仕女、钟馗、隐士等等,都质朴、稚拙、诙谐、亲切,好像都活得有滋有味,洋溢着生活的乐趣。
李可染还擅长画牛,尤其喜欢画牧牛图。他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牧童与牛这一题材,是人到中年后李可染很重要的感情寄托,同时他还利用它不断试验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笔墨。他在牧牛图中的笔墨是最大胆、最豪放、最无所顾忌的,章法结构也最新奇。因为画牧牛图的时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无负担,所以他往往能画得随心所欲。
李可染曾经用过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等多个斋号,以“有君堂”斋号起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1943年,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陈之佛邀请李可染担任中国画讲师,他搬进了重庆东郊嘉陵江南磐溪的房舍,可巧的是,屋里地上竟然冒出了竹笋,于是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逸事,遂起斋名“有君堂”。“有君堂”表明了李可染对传统的态度,他是把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当做君子来相交。他仰慕古代文人画的清气、逸气、骨气、灵气和率真之气,以疏简淡雅为尚,以放逸恣肆为真。因此,凡署款“有君堂”或钤印“有君堂”的作品,山水画一般都有隐逸情调,人物画一般都是高人逸士或古装仕女。
李可染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曾经拜师齐白石,相随老人整整十年,成为白石老人晚年最得意的学生。齐白石对李可染的艺术十分推重,曾在画上题道:“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横行矣。”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李可染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写生主张。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强调形式要和现实结合,从对象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李可染还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指出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李可染还强调创新,他认为自然真实的东西变化无穷,前人不可能穷尽它,“要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李可染还主张“酝酿意境和意匠经营”,强调要精心设计表现手段,精心处理构图、形象、层次、气氛、笔墨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李可染实现了自然美和笔墨的统一,他在回归自然真实性,独得新感觉的同时,保留并丰富了水墨画的笔墨特色。正如吴作人在《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序言中所写:“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
1984年,李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升华了对山水画与自然天籁以及现代人生活互相关系的美学思考。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这正是李可染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作为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代表作品《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等。新时期以来,李可染的作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连年翻番。2010年李可染的《长征》拍出1.0752亿元人民币,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在2012春拍上,李可染的《韶山》拍出1.24亿元,创下新纪录之后不到一个月,他的《万山红遍》即以加上佣金2.9325亿元的天价将这一纪录刷新。
李可染的中国画,是他的苦学精神、执着追求与祖国山河融会贯通的结晶,凝聚了他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他的艺术思想和创造成果,在中国艺术史上定将拥有永久的位置。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