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 岚影树光,笔底烟霞对青天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画坛,画者无数,大师难觅,巨匠更是寥若晨星,更多的只是过眼云烟。艺术巨匠之巨,在于其思想之伟大,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理论体系;在于其视野之宽阔,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创作思维;在于其作品之精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元素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可染就是这样的一代巨匠,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成为20世纪的艺术里程碑。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宏大的艺术风格为特色,以传统艺术精神的升华为创造,以独具一格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成为一代大师。
  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厨师家庭,童年时酷爱戏曲绘画。他的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为他取学名可染。13岁,他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学画山水。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李可染以满腔爱国热忱投入抗日运动,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
  在重庆期间,李可染担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开始了自己新的艺术探索,他恢复了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重庆,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创作牛图,并参加当地画家联展。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
  李可染擅长画山水、人物,还擅长画牛,他的书法也颇具功力,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大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1942年-1953年,约10年为传统古典期;1954年-1965年,约10年为写生转型期;1966年-1989年,约23年为创作丰碑期。传统古典期,李可染的山水创作充满古意,他的山水作品采用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他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在中西艺术融合思潮的推动下,李可染接受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洗礼,确立了面向现实、面向人生、面向自然的艺术观,逐步树立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崇高理想,从1954年开始了漫长的写生创作,探索表现富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独特个性的山水画风格。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为了写生,李可染付出了坚苦的代价。他先后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等省,经常一次就达半年以上,最久的一次八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得画两百余幅。为了一个好的景色,他经常徒步走数十里;每画一幅写生都要坐几小时甚至一天。在荒山野地之中,渴了喝几口凉水,饿了吃两口硬烧饼的境况也是常事,有时还会遇到狂风大雨,急流险滩。
  李可染的中晚期山水画是全新的宏伟风格,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还创造性地将光引入画面,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云水徘徊的特色。“李家山水”风格体现在画幅的扩大,还体现在其开阔的视角和纵逸的笔触带给观者心灵的舒放。例如1964年的《万山红遍》,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山林层层递进的空间感,使人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1977年创作的《漓江胜境图》,则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辽阔的景象,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浑。
  李可染还擅长画人物,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极具诙谐的生活情趣。李可染在40年代主要画意笔人物,以笔简意足取胜。画意笔人物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情。李可染熟悉民间艺术,又爱京剧,京剧中的丑、末角色都与幽默有缘,为他的人物创作奠定了基础。李可染是有灵性有幽默感的画家,他笔下的渔夫、儿童、书生、仕女、钟馗、隐士等等,都质朴、稚拙、诙谐、亲切,好像都活得有滋有味,洋溢着生活的乐趣。
  李可染还擅长画牛,尤其喜欢画牧牛图。他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牧童与牛这一题材,是人到中年后李可染很重要的感情寄托,同时他还利用它不断试验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笔墨。他在牧牛图中的笔墨是最大胆、最豪放、最无所顾忌的,章法结构也最新奇。因为画牧牛图的时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无负担,所以他往往能画得随心所欲。
  李可染曾经用过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等多个斋号,以“有君堂”斋号起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1943年,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陈之佛邀请李可染担任中国画讲师,他搬进了重庆东郊嘉陵江南磐溪的房舍,可巧的是,屋里地上竟然冒出了竹笋,于是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逸事,遂起斋名“有君堂”。“有君堂”表明了李可染对传统的态度,他是把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当做君子来相交。他仰慕古代文人画的清气、逸气、骨气、灵气和率真之气,以疏简淡雅为尚,以放逸恣肆为真。因此,凡署款“有君堂”或钤印“有君堂”的作品,山水画一般都有隐逸情调,人物画一般都是高人逸士或古装仕女。
  李可染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曾经拜师齐白石,相随老人整整十年,成为白石老人晚年最得意的学生。齐白石对李可染的艺术十分推重,曾在画上题道:“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横行矣。”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李可染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写生主张。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强调形式要和现实结合,从对象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李可染还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指出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李可染还强调创新,他认为自然真实的东西变化无穷,前人不可能穷尽它,“要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李可染还主张“酝酿意境和意匠经营”,强调要精心设计表现手段,精心处理构图、形象、层次、气氛、笔墨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李可染实现了自然美和笔墨的统一,他在回归自然真实性,独得新感觉的同时,保留并丰富了水墨画的笔墨特色。正如吴作人在《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序言中所写:“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
  1984年,李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升华了对山水画与自然天籁以及现代人生活互相关系的美学思考。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这正是李可染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作为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代表作品《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等。新时期以来,李可染的作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连年翻番。2010年李可染的《长征》拍出1.0752亿元人民币,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在2012春拍上,李可染的《韶山》拍出1.24亿元,创下新纪录之后不到一个月,他的《万山红遍》即以加上佣金2.9325亿元的天价将这一纪录刷新。
  李可染的中国画,是他的苦学精神、执着追求与祖国山河融会贯通的结晶,凝聚了他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他的艺术思想和创造成果,在中国艺术史上定将拥有永久的位置。
  责任编辑 李娜
其他文献
中国,古朴的村庄可还是当年的模样?近日,广东民间一支13人的队伍,历时7个月,终于完成了对我国91个村庄的考察。他们的考察显示,在如今的城镇化浪潮中,不少村庄或主动或被动地消失了。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家——福州市仓门区胪雷村,因为福州火车站的建设,全村几乎被拆完,陈景润的故居也就消失了。(12月25日《广州日报》)  扩张城市是社会的需要,建设道路是民生的需要;保护古迹是文化的需要,留下文化
期刊
魏瀚,这个典型的“85后”大男孩,若从外表联想职业,或许谁也不会把他和厨师联系到一起,但事实确实如此,他毕业于全球最老牌的厨艺学校之一——法国蓝带厨艺学院。  在魏瀚看来厨艺是一门艺术,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2015年,这个拥有18万微博粉丝的“大厨”,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餐厅,给喜欢的朋友做一份特别的菜肴,就像他2014年出的一本书的名字一样——把爱做到菜里面。  他
期刊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中,砚固然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居领衔地位。  如今,砚虽然从案头挪移到博古架上,但收藏者依旧不改对它的一片痴情。对面的长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在永安宾馆的咖啡厅里,记者与这位著名文博专家、杂项鉴定专家边品茶边赏砚。美砚与佳茗的相融,是一种美丽的邂逅。张淑芬娓娓而谈自己独特的文博经历与鉴赏的不解之缘……  自大宅门
期刊
《中华儿女》:采访之前,我看了几集《河西走廊》,以前从那些干枯的历史名词中获取的认知,仿佛一下子成为鲜活的现实,感觉非常震撼,从视觉到心灵。您作为纪录片的总策划、总出品人,如何看待这部片子的创作?  连辑:《河西走廊》是高度可行的一部片子。因为甘肃省是一个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省份,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需要有许多内容性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将来可能是以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
期刊
函谷关上,不知名的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寂寞而执着地等待东方圣者的到来。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一个要塞雄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名。这里群山蜿蜒,树木青葱,云蒸霞蔚,鸟语花香。  公元前5l6年,即周敬王四年,函谷关迎来了一位重要过客:老子。那年,积弱已久的周王室又一次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无奈,与大臣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被迫辞职。
期刊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配乐总时长达1小时30分钟,这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纪录片不超过40分钟的配乐时长。据《河西走廊》音乐总监徐鲤的不完全统计,为本片创作的配乐不低于40首。  《河西走廊》配乐的一大亮点是“中国纪录片牵手国际知名作曲家”。2013年9月23日,在全世界书写了无数音乐奇迹的殿堂级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宣布,与中国再续前缘,为中国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主题音乐。这是雅尼的纪录片配乐处女作。  
期刊
初冬的北京,尽管“APEC蓝”只是昙花一现,可足以让人们对战胜雾霾燃起无限的希望,对“充满阳光的日子”徒增了坚定的信心。  正是在这样的向往与憧憬中,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500多位青一代的老板们汇聚北京,畅谈创业的艰辛,吐露接班的宏愿,抒发未来的豪情。  新一代青年企业家,与以前的国企少帅、民企枭雄、乡镇企业家相比,无论是“创一代”、还是“富二代”乃至“富三代”,在学历、经历、
期刊
近日,网络作家花千芳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继十月份获邀参加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而暴得大名后,花日前又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消息传出,网络上一时间议论纷纷。在一些人看来,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曾以养鸡、种地为生的农民作家,受邀参加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已经超乎想象,此番再度“加官进爵”,当选为作协的领导,简直是有点不可思议了。  平心而论,在当下这个习惯于以出身、背景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声音
期刊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举行。会场上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记者。他就是周浩,他的经历足以让人们惊讶。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说:“我所学的技术在生活中起着很大作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这孩子确实是有勇气的:放弃名
期刊
在社会各界持续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际,全国青联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三个界别11月16日在京举行跨界别活动,就总书记讲话进行进一步学习交流和研讨。这也是在党的四中全会之后,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首次跨界别专题学习交流研讨会。  曾亲自参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全国青联老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昆首先向委员们介绍了总书记座谈会上许多现场鲜活的场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