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的识字教学实践证明:若能巧借字理進行识字教学,这样的教学会是合理的、科学的。
关键词:字理;识字心理;识字教学
一、 前言
识字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一直都是老师们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先后出现了多种识字教学法。它们各有优点,互为补充,常有交叉,并不互相对立。其中,“字理识字”的本质过程是分析、理解、记忆汉字的形义音联系。巧借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将是科学的、有效的。如何巧借?
二、 追根溯源,准确解析独体字
独体表义字是由一个意符构成,它的两个来源是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它们具有较高的构字率,掌握这两种字的理据,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例如,部编教材中的《日月水火》,文中出现了象形字。教材中配有简笔画,右下角出现甲骨文汉字,最右边是楷书。编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溯源、对照。在“溯源”中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在“对照”中形象地感知图和小篆、楷书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简笔画,再让学生通过图画与甲骨文对照,建立简笔画与甲骨文之间的联系再来识字。这时,孩子所认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事物了。由于追根溯源、图文对照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能轻松地掌握独体字的形义音。
在独体字的溯源对照教学过程中,常需要老师提供原始的实物图。为了让孩子便于找到汉字形成的根源,要求老师所找的实物图或抽象图,必须具有典型意义,不可随便找。
三、 加强偏旁的字理教学,实现一举多得
从现代汉字着眼,在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占到56.7%。因此,学习并掌握那些具有表意功能的构字字符,就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从而学习会意字和大量的形声字。
例如,学生学习了“月”字,便知道“月”是象形字。当出现带有“月”字的生字时,老师应加强“月”偏旁的字理分析。教学中,老师可以出示“月”的小篆“”和“肉”的小篆“”后指出:它们形近易混,在它们独立成字时分别写作“月”和“肉”,当偏旁时,都写成“月”。一般当“月”字旁出现在汉字的右边时,所从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义有关。如“明、朝、朗”等;一般当“月”旁出现在汉字的左和上下部时,则与肉体有关,如“肌、肾、背”等。这样,学生学到带有“月”的生字时,就能根据“月”字的位置去解析它们的形义了。还比如,我们告诉学生“页”与人的头部有关,“疒”与疾病、痛苦有关,等等,学生就能快速学会带有这些表意字符的生字。
值得强调的是,老师要加强汉字学的学习,正确解析二百零一个部首的形义,才能让识字教学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 分组对比形近部首,正确识记合体字
在201个部首中,有一些部首字形很相近,如:“辶”和“廴”,“攵”和“夊”“礻”和“衤”等。老师若能将字形相近的部首加以归类辨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识记合体字。
例如,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把“脚”字的“卩”写成“阝”。老师便相机出示形近部首“阝”和“卩”,并问:你们看,“阝”“卩”这两个部首像什么?人们习惯称它们为“左耳旁”或“右耳旁”和“单耳刀”。你们觉得它们和耳朵有关系吗?(有!)真有关系吗?我们一起看看这三个部首的演变过程。师板演讲解:阝(左阜):→→阜;阝(右邑):→→→邑;卩(单耳刀):→→卩。写在左边的“阝”是“阜”的简写,称作“左阜”,习惯上称“左耳旁”。“阜”是象形字,本义是土山,在合体字中多作形旁,所从字与山、阶梯等有关。写在右边的“阝”是楷书“邑”的简写。“邑”是会意字,原本的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带“右邑”的字一般与地名、地域等有关。“卩”是象形字,原义是屈膝跪坐的人,作为形旁时,所从字与人或人的腿部动作等义有关。所以“脚”字右边是“卩”。
当学生写错字又不知为什么错时,老师可巧借字理,进行分组对比教学,启发他们辨析,能有效降低错字率。形近部首的字理教学,应根据需要,灵活地穿插在语文课中,做到“不愤不启”,不可进行集中教学或“硬塞”。
五、 分解组合,灵活解析合体字
合体字是由基本字,运用会意法和形声法造出来的。因此,教学合体字时,应先引导学生分解它的构字部件,知晓它们的基本含义,再学习它们组合后的整体含义。这样不仅能知其字义,还能记其字形。
例如,教学“从”时,教师可采用演示法,让一个同学走在前头,另一同学紧跟其后,学生自然明白“从”字的形义了。教学“尖”字时,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图形“∧”,学生也自然知晓,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下第10课《惊弓之鸟》中出现了生字“雁”。学生书写时常常漏掉一个“亻”,或把“隹”字写成“住”。所以教学时,我先把“雁”字分解成“厂”“亻”“隹”并出示对应的实物图和小篆。并告诉学生,“厂”古时读“hǎn”,象形字,本义指山崖伸出的部分,这里作声旁;里面的第一个单立人表示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隹”字在这里作形旁,指鸟。所以“雁”字是指一种喜欢栖息在山崖底下,飞行时常排成“人”字形的鸟。
再如,教学“红旗”的“旗”时,老师应按汉字的内部结构拆分,把“旗”字拆分为左上的“”(yǎn)和右下的“其”,并告诉孩子:“旗”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其”,“”本义是旗帜。这样的内部结构拆分和解析,才能让孩子正确掌握它的形音义,书写时自然不会丢掉“其”上面的撇横。
需注意的是,对合体字的溯源分解,要符合事实,不能随意编造。老师要明确认识:并不是每个汉字都能讲出构字的道理来,特别是半意符半记号字不宜用溯源分析,不能为了追求字字讲理,牵强附会。老师要努力做到,只要是讲字理就要讲对,不懂就不要乱讲。
六、 结语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的汉字也一直在演化和简化。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现代汉字新六书,做到对汉字能进行正确、生动地解析。总之,巧借汉字的字理开展识字教学,才是科学的、有效的识字教学,才能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习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并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
林美勤,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
关键词:字理;识字心理;识字教学
一、 前言
识字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一直都是老师们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先后出现了多种识字教学法。它们各有优点,互为补充,常有交叉,并不互相对立。其中,“字理识字”的本质过程是分析、理解、记忆汉字的形义音联系。巧借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将是科学的、有效的。如何巧借?
二、 追根溯源,准确解析独体字
独体表义字是由一个意符构成,它的两个来源是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它们具有较高的构字率,掌握这两种字的理据,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例如,部编教材中的《日月水火》,文中出现了象形字。教材中配有简笔画,右下角出现甲骨文汉字,最右边是楷书。编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溯源、对照。在“溯源”中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在“对照”中形象地感知图和小篆、楷书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简笔画,再让学生通过图画与甲骨文对照,建立简笔画与甲骨文之间的联系再来识字。这时,孩子所认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事物了。由于追根溯源、图文对照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能轻松地掌握独体字的形义音。
在独体字的溯源对照教学过程中,常需要老师提供原始的实物图。为了让孩子便于找到汉字形成的根源,要求老师所找的实物图或抽象图,必须具有典型意义,不可随便找。
三、 加强偏旁的字理教学,实现一举多得
从现代汉字着眼,在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占到56.7%。因此,学习并掌握那些具有表意功能的构字字符,就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从而学习会意字和大量的形声字。
例如,学生学习了“月”字,便知道“月”是象形字。当出现带有“月”字的生字时,老师应加强“月”偏旁的字理分析。教学中,老师可以出示“月”的小篆“”和“肉”的小篆“”后指出:它们形近易混,在它们独立成字时分别写作“月”和“肉”,当偏旁时,都写成“月”。一般当“月”字旁出现在汉字的右边时,所从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义有关。如“明、朝、朗”等;一般当“月”旁出现在汉字的左和上下部时,则与肉体有关,如“肌、肾、背”等。这样,学生学到带有“月”的生字时,就能根据“月”字的位置去解析它们的形义了。还比如,我们告诉学生“页”与人的头部有关,“疒”与疾病、痛苦有关,等等,学生就能快速学会带有这些表意字符的生字。
值得强调的是,老师要加强汉字学的学习,正确解析二百零一个部首的形义,才能让识字教学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 分组对比形近部首,正确识记合体字
在201个部首中,有一些部首字形很相近,如:“辶”和“廴”,“攵”和“夊”“礻”和“衤”等。老师若能将字形相近的部首加以归类辨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识记合体字。
例如,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把“脚”字的“卩”写成“阝”。老师便相机出示形近部首“阝”和“卩”,并问:你们看,“阝”“卩”这两个部首像什么?人们习惯称它们为“左耳旁”或“右耳旁”和“单耳刀”。你们觉得它们和耳朵有关系吗?(有!)真有关系吗?我们一起看看这三个部首的演变过程。师板演讲解:阝(左阜):→→阜;阝(右邑):→→→邑;卩(单耳刀):→→卩。写在左边的“阝”是“阜”的简写,称作“左阜”,习惯上称“左耳旁”。“阜”是象形字,本义是土山,在合体字中多作形旁,所从字与山、阶梯等有关。写在右边的“阝”是楷书“邑”的简写。“邑”是会意字,原本的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带“右邑”的字一般与地名、地域等有关。“卩”是象形字,原义是屈膝跪坐的人,作为形旁时,所从字与人或人的腿部动作等义有关。所以“脚”字右边是“卩”。
当学生写错字又不知为什么错时,老师可巧借字理,进行分组对比教学,启发他们辨析,能有效降低错字率。形近部首的字理教学,应根据需要,灵活地穿插在语文课中,做到“不愤不启”,不可进行集中教学或“硬塞”。
五、 分解组合,灵活解析合体字
合体字是由基本字,运用会意法和形声法造出来的。因此,教学合体字时,应先引导学生分解它的构字部件,知晓它们的基本含义,再学习它们组合后的整体含义。这样不仅能知其字义,还能记其字形。
例如,教学“从”时,教师可采用演示法,让一个同学走在前头,另一同学紧跟其后,学生自然明白“从”字的形义了。教学“尖”字时,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图形“∧”,学生也自然知晓,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下第10课《惊弓之鸟》中出现了生字“雁”。学生书写时常常漏掉一个“亻”,或把“隹”字写成“住”。所以教学时,我先把“雁”字分解成“厂”“亻”“隹”并出示对应的实物图和小篆。并告诉学生,“厂”古时读“hǎn”,象形字,本义指山崖伸出的部分,这里作声旁;里面的第一个单立人表示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隹”字在这里作形旁,指鸟。所以“雁”字是指一种喜欢栖息在山崖底下,飞行时常排成“人”字形的鸟。
再如,教学“红旗”的“旗”时,老师应按汉字的内部结构拆分,把“旗”字拆分为左上的“”(yǎn)和右下的“其”,并告诉孩子:“旗”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其”,“”本义是旗帜。这样的内部结构拆分和解析,才能让孩子正确掌握它的形音义,书写时自然不会丢掉“其”上面的撇横。
需注意的是,对合体字的溯源分解,要符合事实,不能随意编造。老师要明确认识:并不是每个汉字都能讲出构字的道理来,特别是半意符半记号字不宜用溯源分析,不能为了追求字字讲理,牵强附会。老师要努力做到,只要是讲字理就要讲对,不懂就不要乱讲。
六、 结语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的汉字也一直在演化和简化。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现代汉字新六书,做到对汉字能进行正确、生动地解析。总之,巧借汉字的字理开展识字教学,才是科学的、有效的识字教学,才能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习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并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
林美勤,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