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全国各地骨干班主任或德育干部交流班级建设心得的时候,我常常扪心自问: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在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我在建设一个怎样的班级?我在打造怎样的班级生态?我想,这也是所有班主任关心并时刻思考的问题。良好的班级生态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价值认同方面,都有着或显或隐的积极影响。
何谓班级生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谓生态。生态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那么,班级生态就是指与班级相关的人(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班级环境里的生活和发展状态,以及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班级环境状态。不同的班级呈现出的班级生态千差万别。那么,什么样的班级生态能促进全体学生成长?这是班级建设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我们承认班级建设具有教育性,则意味着工作中我们应聚焦的就不仅仅是各类工作任务,还有活生生的人的潜能激发;班级建设目标就不应止于打造出秩序感强的规范班级,而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共同体。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精神共同体。通过班级文化活动、班级组织建设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平等交往、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成就,组成一个心意相通的精神共同体:围绕共同的班级建设目标,结伴而行,共同感受成长的滋味。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的首要职责是学习。在“互联网 ”时代,每個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经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融通性学习、班本课程开发、班级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打开班级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还是一个生活共同体。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应学会自处、交往、适应社会生活。我们通过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打通课内外活动,延伸班级生活时空,让每个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习得种种生活技能,提升生活素养。
鉴于此,我所倡导的班级生态,是以促进班级内部每个人的发展为宗旨,建构一种指向师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性班级建设体系;同时,班级里的每个人在班级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班级生态环境。这一价值定位渗透在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立场,需要向着建设一个成长共同体的目标去回望我们的班级常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家校合作等工作,我们可以寻找到有助于班级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变革点、生长点和融合点,脚踏实地朝向美好不懈努力,成就班级、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
何谓班级生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谓生态。生态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那么,班级生态就是指与班级相关的人(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班级环境里的生活和发展状态,以及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班级环境状态。不同的班级呈现出的班级生态千差万别。那么,什么样的班级生态能促进全体学生成长?这是班级建设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我们承认班级建设具有教育性,则意味着工作中我们应聚焦的就不仅仅是各类工作任务,还有活生生的人的潜能激发;班级建设目标就不应止于打造出秩序感强的规范班级,而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共同体。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精神共同体。通过班级文化活动、班级组织建设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平等交往、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成就,组成一个心意相通的精神共同体:围绕共同的班级建设目标,结伴而行,共同感受成长的滋味。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的首要职责是学习。在“互联网 ”时代,每個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经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融通性学习、班本课程开发、班级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打开班级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我所定位的班级共同体,还是一个生活共同体。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应学会自处、交往、适应社会生活。我们通过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打通课内外活动,延伸班级生活时空,让每个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习得种种生活技能,提升生活素养。
鉴于此,我所倡导的班级生态,是以促进班级内部每个人的发展为宗旨,建构一种指向师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性班级建设体系;同时,班级里的每个人在班级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班级生态环境。这一价值定位渗透在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立场,需要向着建设一个成长共同体的目标去回望我们的班级常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家校合作等工作,我们可以寻找到有助于班级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变革点、生长点和融合点,脚踏实地朝向美好不懈努力,成就班级、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