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理教师,今年一个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考题让笔者深深震撼:中国目前“失独”家庭将达1000万,其中非正常死亡的孩子占53.3%,“失独”给家庭带来的痛是无法磨灭的。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数字也越来越令人惊心。是什么原因要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呢?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来,笔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思考一个问题——关于生命的教育。之前,笔者一直在注重升学,关注学生的成绩的进步,而并不是真正在“育人”,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静心思考,笔者认为高中生的生命焦虑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业压力产生生命焦虑
当前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处在生命焦虑的状态。很多学生因为从小缺乏生命教育,所以他们的学习就变成与生命无关的东西。学生也就有了“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该坚持什么,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觉得什么都可以,什么又都不可以”,缺乏正确引导自己的价值观,既很想追求个性,又缺乏强大的内心支撑力。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怕吃苦,在乎自己的个性以及所谓的自尊,而不在乎死亡,这可能就是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困惑吧!
面对现状,由于这种群体效应,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最大指标,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过大也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学生不自觉地将获取高等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往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不理想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积累,很容易产生生命焦虑,没有成就感,没有希望……
交往困惑产生生命焦虑
同父母沟通不畅 一项调查显示:当学生有烦恼和忧愁时,希望向知心朋友诉说的占24.6%,而愿意找父母谈心的仅占3.21%;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同学,而认为父母是最亲近的只占18%。有一天晚上,和某学生家长约谈。笔者与该学生及其父母在一起交谈时,发现这个男生双手紧握,大拇指紧紧地握在拳头中,于是推知,他平时在家中受得管教很严格,父母训话时一定很压抑。但当他的父亲说“以后不要再玩手机了”,他一下子激动起来,双手摊开说:“我现在不玩了,行了吧!”那种抵触不自觉地爆发出来,他的父亲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他的母亲则在一边赶紧和他说安慰的话。很多家长说,孩子很容易逆反;想教育孩子,又害怕逆反;不教育,又害怕学坏。这种状态下,孩子怎么会很愉快地和家长交流呢?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当孩子对家都不眷恋了,还会珍惜生命吗?
师生对话缺失亲情,让学生感觉到生命的孤独 一项调查显示: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认为不大开心或很不开心,非常信任自己老师的只占4.8%。学生在校时间很长,受各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危机,使教育有时变得苍白无力。
同学交往畸变下生命的裂变 研究表明:高中生半数以上的人在与他人和平共处时,怀有防备之心。高中生有时会感觉到周围的冷漠,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会存在自私、虚伪、利用等阴暗面。这几年,网络上报道的结伙欺负他人、欺负幼弱生命的现象司空见惯。
青春萌动产生生命焦虑
用爱来唤醒 整合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和班级的资源,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爱,从而充满感恩之心。生活充满爱和幸福,就会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用行动来唤醒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出现生命危机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如心理辅导、治疗等。
用体验式教育来唤醒 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生命的可贵、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生命的负责。一次自杀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几人、十几人的焦虑和痛苦,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感。比如胶州市教体局就不定时地给学生下发防煤烟中毒、防溺水等材料,还结合青岛市网上平安教育平台,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力度,引起重视,加强防范意识。笔者也不定时地利用班会给学生播放一些网络视频:溺水视频中,两个充满活力的女生,在水塘戏水打闹时,不慎滑入深水,几分钟后画面静止了,生命也结束了;车祸视频中,在学生看来一次不起眼的违反交通规定的事故导致死亡,血腥的画面对学生的刺激很大,生命如此脆弱;对“失独”家庭的调查视频中,某家庭因为孩子的逝去,父母的生活不再有活力,伴随着是对孩子的思念,自身的痛苦,未来的无助;甚至有的父母为此出现抑郁等精神疾病。每当震撼来临时,很多学生都会流泪:原来生命不仅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的;对自己的生命的负责,就是对爱自己的人的负责。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注重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等各种互助;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
生命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从而珍视生命,敬畏生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学业压力产生生命焦虑
当前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处在生命焦虑的状态。很多学生因为从小缺乏生命教育,所以他们的学习就变成与生命无关的东西。学生也就有了“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该坚持什么,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觉得什么都可以,什么又都不可以”,缺乏正确引导自己的价值观,既很想追求个性,又缺乏强大的内心支撑力。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怕吃苦,在乎自己的个性以及所谓的自尊,而不在乎死亡,这可能就是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困惑吧!
面对现状,由于这种群体效应,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最大指标,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过大也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学生不自觉地将获取高等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往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不理想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积累,很容易产生生命焦虑,没有成就感,没有希望……
交往困惑产生生命焦虑
同父母沟通不畅 一项调查显示:当学生有烦恼和忧愁时,希望向知心朋友诉说的占24.6%,而愿意找父母谈心的仅占3.21%;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同学,而认为父母是最亲近的只占18%。有一天晚上,和某学生家长约谈。笔者与该学生及其父母在一起交谈时,发现这个男生双手紧握,大拇指紧紧地握在拳头中,于是推知,他平时在家中受得管教很严格,父母训话时一定很压抑。但当他的父亲说“以后不要再玩手机了”,他一下子激动起来,双手摊开说:“我现在不玩了,行了吧!”那种抵触不自觉地爆发出来,他的父亲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他的母亲则在一边赶紧和他说安慰的话。很多家长说,孩子很容易逆反;想教育孩子,又害怕逆反;不教育,又害怕学坏。这种状态下,孩子怎么会很愉快地和家长交流呢?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当孩子对家都不眷恋了,还会珍惜生命吗?
师生对话缺失亲情,让学生感觉到生命的孤独 一项调查显示: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认为不大开心或很不开心,非常信任自己老师的只占4.8%。学生在校时间很长,受各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危机,使教育有时变得苍白无力。
同学交往畸变下生命的裂变 研究表明:高中生半数以上的人在与他人和平共处时,怀有防备之心。高中生有时会感觉到周围的冷漠,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会存在自私、虚伪、利用等阴暗面。这几年,网络上报道的结伙欺负他人、欺负幼弱生命的现象司空见惯。
青春萌动产生生命焦虑
用爱来唤醒 整合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和班级的资源,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爱,从而充满感恩之心。生活充满爱和幸福,就会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用行动来唤醒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出现生命危机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如心理辅导、治疗等。
用体验式教育来唤醒 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生命的可贵、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生命的负责。一次自杀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几人、十几人的焦虑和痛苦,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感。比如胶州市教体局就不定时地给学生下发防煤烟中毒、防溺水等材料,还结合青岛市网上平安教育平台,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力度,引起重视,加强防范意识。笔者也不定时地利用班会给学生播放一些网络视频:溺水视频中,两个充满活力的女生,在水塘戏水打闹时,不慎滑入深水,几分钟后画面静止了,生命也结束了;车祸视频中,在学生看来一次不起眼的违反交通规定的事故导致死亡,血腥的画面对学生的刺激很大,生命如此脆弱;对“失独”家庭的调查视频中,某家庭因为孩子的逝去,父母的生活不再有活力,伴随着是对孩子的思念,自身的痛苦,未来的无助;甚至有的父母为此出现抑郁等精神疾病。每当震撼来临时,很多学生都会流泪:原来生命不仅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的;对自己的生命的负责,就是对爱自己的人的负责。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注重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等各种互助;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
生命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从而珍视生命,敬畏生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