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中国的城市、景观、建筑充斥着大量的复制的文化景观遗产。华夏名亭园复制中国历代亭建筑,是文化自身发展中惰性的表现,复制行为是文化交流、传承的助动力,通过复制物态文化以获得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再现。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复制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生产方式,通过文化生产以满足大众的體验性消费,使文化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了展示价值,同时也遮蔽了对遗产本身的的理解与诠释。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cities,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are filled with replicated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The replication of Chinese pavilions is one of the reflections of inertia during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replication behavior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replicating physical cul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is gain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e repl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 production mode. Through the way of satisfying the mass need of experienced consumption by art production, the culture value is transmitted from emphasizing aesthetic value and cult value to exhibition value, meanwhil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itage itself is concealed.
中图分类号: TU986.3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复制;亭文化;陶然亭公园
中图分类号:
华夏名亭园以一种近乎收藏的形式成为中国亭建筑的博物馆,以彰显亭文化特色,然而这种亭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在于其形成过程是复制、拼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现代中国的城市、景观、建筑充斥着大量的复制的文化景观遗产。因此透过这种特殊的亭文化现象,本文拟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复制作一些分析。
1.华夏名亭园发展概况
陶然亭公园是北京市十大公园之一,建于1955年,位于北京市宣武区东南隅,因园内有陶然亭而得名。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题的市级综合性公园。1985年5月开始了陶然亭公园的改建规划工作。按市领导提出的陶然亭公园建设要“以亭取胜”的精神,建设华夏名亭园并作为园中八个景区之一。1986年2月以华夏名亭园为实现公园改建规划的起步区进行建设。到1995年止,公园基本建成了华夏名亭园,走历史文化名园之路。
陶然亭公园主打中华民族“亭文化”的主题,但是究竟何为亭文化其阐释并不清楚。同时牛蓿在调查中指出,游览陶然亭公园的游客中,28.33%的游客出游动机是受历史文化的吸引,41.67%的游客关注对文化景观解说,58.33%的游客在游览公园后根本都不知道亭文化是公园的主题。[1]而且亭文化的研究也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华夏名亭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按1:1的比例仿建而成。园中建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一览可得天下名亭风貌,领略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景观遗产。
2.亭文化的阐释
2.1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可以包括山水文化、植物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等。亭文化是园林建筑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景观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含义,景观本身即是能指,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即是所指,文化景观就是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即符号。[3]亭自古就是精神的寄托场所和行为符号,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某种形式上的东西,当它被作为文化的载体的时候,则形式还常常成为某种符号化的表达,而与建筑本身的要素无关。
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古老的形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亭的性质发生了演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秦汉以前实用价值高于观赏价值,隋唐以后观赏价值超过了实用价值。[3]同时,感性的视觉欣赏升华为理性的审美态度,进而产生富于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积累,构成了亭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到了明清时期,亭的文化内涵方面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寓景于情、寓情于物、移情入境等方式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筑亭造景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自然内心的恬适两种理想境界。
2.2亭文化的形态
梁思成、林徽音两位先生将存在于建筑中的精神因素称为建筑意,其建筑意可以从建筑的形式意、象征意和哲学意三个方面加以概括。邵汉明的文化多义兼容说认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本身,产生了精神文化。[4]本文结合建筑意和人类文化的三个层面认为,亭文化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活动形态和意识形态这三大形态:(1)如同亭建筑形式意的物态层文化;(2)以人群活动为标志的制度层文化,如社交活动、离别活动、隐逸活动等;(3)以建筑象征意和哲学意为代表的意识层文化,此外还表现在宗教、美学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中。
亭文化是以亭这种建筑为载体和表现对象的一个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不断创新又不断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三大形态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亭文化源于亭,又美化着亭,产生于人与亭的关系,又服务于人与亭的关系。
3.文化景观遗产复制的反思
3.1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中的复制
文化自身的规律是惰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人类文化复制行为的历史一贯性和现实普遍性。[5]亭这种中国古代的建筑范式跨越时空以同一形态,在绵延不绝地复制回放着,反复再现着它的原初模式,正是文化惰性发展的突出表现。超越时空的文化复制通过具体文化景观遗产的仿造,得到了特定文化空间的整体挪移,实现了特定文化氛围的再现。因此,在横向跨地域的文化影响和交流、纵向跨时空的文化传承中,文化复制行为都是发展的助动力。
庞朴的“文化层次论”认为,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启示人们,物质文化因为处在文化系统的表层,因而最为活跃最易交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系统中层,是最权威的因素,因而稳定性大,不易交流;精神文化因为深藏于文化系统核心,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而最为保守,较难交流和改变。[6]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复制文化系统表层最活跃最易交流的物态层文化以获得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再现,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体验最为快捷的途径。
道金斯首先提出“meme”一词并认为,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格伦•格兰特将道金斯的定义进一步理论化:“‘meme’是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信息模式,这种信息模式可寄生性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和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行复制,从而来繁殖和传播这种模式。”[7]
可以从三方面理解“meme”的涵义:“meme”是一种文化元素,“meme”是一种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meme”作为复制因子具有三种特性:(1)遗传性,“meme”传播的过程就是“meme”遗传的过程;(2)变异性,“meme”的传递过程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3)选择性,“meme”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7]“meme”的特性决定了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遗传性决定了文化景观中存在的共性,变异性决定了共性中的差异性,选择性决定了只有那些强势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影响景观。亭文化的“meme” 使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长时间受其感染并被广为传播,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符号,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华夏名亭园精选国内名亭完全仿建是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亭文化“meme”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对于亭文化进化过程的作用是微小的。
格伦•格兰特认为,一种理念或者信息模式不是“meme”,直到它影响到其他人来重复和复制它,进而再重复给更多其他的人才被称为“meme”。所有可传输的知识都是“meme”化的。可见,文化元素只有复制传播给他人时才能称之为“meme”,但是不能是简单的遗传并复制出来,要在文化的进化中结合其他方面(如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人们观念等)经过变异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3.2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复制
目前社会主流话语广泛使用的是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精神文化。故所谓文化生产,就其本质核心来说是精神生产。同时在产业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由物质性消费逐渐过渡到服务性消费与体验性消费相结合。尤其是体验性消费,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以追求精神满足、审美快感和人生完善为消费宗旨。现代旅游、休闲与公众关系的介入与导入,使得遗产经常变成被各种力量追逐的符号化品牌效应。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遗产的制造、认定和解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再生产的特点。
除了当代社会发展和变迁所形成的特定气氛和价值取向的文化需求使人们选择了遗产这一形式和形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产工业的出现。从理性和理论上看,我们认识遗产,应该是认识遗产本身而非其他。但是遗产工业本质上是商业,而文化遗产却不是。遗产工业正是利用了遗产本身的巨大号召力和吸引力,现代技术超越了技术的藩篱,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而且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当技术与社会再生产结合变成遗产工业的时候,遗产便不可避免的出现异化。
在产业时代的环境中,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商品生产在相互渗透、相互消融中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动态特征:(1)精神文化生产从根本上来说,是观念性的意识形态生产,但又必须以一定的物化商品形态作为载体,才能被消费主体接受和体验;(2)精神文化生产是以符号作为意识的表达手段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但又必须借助传播媒体才能在文化市场上流通;(3)精神文化生产是最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但当它被“产业化”时,则表现为个性化与标准化、原创性与复制性的综合;(4)精神文化产品由于其体验性消费特点能令不同消费主体或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多次不同的心灵体验,从而发生“价值增值”。[8]
通过复制文化景观遗产的能指载体,其所指同时被人们体验,这种二元关系便在另一空间中得到体现。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是旅游产业的核心部分,遗产成为旅游中的一个品种、品牌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文化复制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生产方式,复制和传播人造景观等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文化生产以满足大众的体验性消费,使文化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了展示价值,同时也遮蔽了对遗产本身的理解与诠释。
参考文献:
[1]牛蓿.北京城市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陶然亭公园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6):78-79.
[2]刘涛.文化特征探源——关于概念的一点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2):39.
[3]季文媚.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架构[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4]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陆环.论文化复制——关于文化产业的美学思考[J].电影评价,2006,12:100.
[6]庞朴.稂莠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郭菁.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2(5):8-9.
[8]陆环.论产业化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36-37.
作者簡介:
车迪/1986年生/男/辽宁西丰人/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cities,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are filled with replicated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The replication of Chinese pavilions is one of the reflections of inertia during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replication behavior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replicating physical cul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is gain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e repl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 production mode. Through the way of satisfying the mass need of experienced consumption by art production, the culture value is transmitted from emphasizing aesthetic value and cult value to exhibition value, meanwhil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itage itself is concealed.
中图分类号: TU986.3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复制;亭文化;陶然亭公园
中图分类号:
华夏名亭园以一种近乎收藏的形式成为中国亭建筑的博物馆,以彰显亭文化特色,然而这种亭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在于其形成过程是复制、拼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现代中国的城市、景观、建筑充斥着大量的复制的文化景观遗产。因此透过这种特殊的亭文化现象,本文拟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复制作一些分析。
1.华夏名亭园发展概况
陶然亭公园是北京市十大公园之一,建于1955年,位于北京市宣武区东南隅,因园内有陶然亭而得名。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题的市级综合性公园。1985年5月开始了陶然亭公园的改建规划工作。按市领导提出的陶然亭公园建设要“以亭取胜”的精神,建设华夏名亭园并作为园中八个景区之一。1986年2月以华夏名亭园为实现公园改建规划的起步区进行建设。到1995年止,公园基本建成了华夏名亭园,走历史文化名园之路。
陶然亭公园主打中华民族“亭文化”的主题,但是究竟何为亭文化其阐释并不清楚。同时牛蓿在调查中指出,游览陶然亭公园的游客中,28.33%的游客出游动机是受历史文化的吸引,41.67%的游客关注对文化景观解说,58.33%的游客在游览公园后根本都不知道亭文化是公园的主题。[1]而且亭文化的研究也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华夏名亭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按1:1的比例仿建而成。园中建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一览可得天下名亭风貌,领略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景观遗产。
2.亭文化的阐释
2.1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可以包括山水文化、植物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等。亭文化是园林建筑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景观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含义,景观本身即是能指,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即是所指,文化景观就是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即符号。[3]亭自古就是精神的寄托场所和行为符号,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某种形式上的东西,当它被作为文化的载体的时候,则形式还常常成为某种符号化的表达,而与建筑本身的要素无关。
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古老的形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亭的性质发生了演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秦汉以前实用价值高于观赏价值,隋唐以后观赏价值超过了实用价值。[3]同时,感性的视觉欣赏升华为理性的审美态度,进而产生富于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积累,构成了亭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到了明清时期,亭的文化内涵方面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寓景于情、寓情于物、移情入境等方式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筑亭造景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自然内心的恬适两种理想境界。
2.2亭文化的形态
梁思成、林徽音两位先生将存在于建筑中的精神因素称为建筑意,其建筑意可以从建筑的形式意、象征意和哲学意三个方面加以概括。邵汉明的文化多义兼容说认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本身,产生了精神文化。[4]本文结合建筑意和人类文化的三个层面认为,亭文化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活动形态和意识形态这三大形态:(1)如同亭建筑形式意的物态层文化;(2)以人群活动为标志的制度层文化,如社交活动、离别活动、隐逸活动等;(3)以建筑象征意和哲学意为代表的意识层文化,此外还表现在宗教、美学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中。
亭文化是以亭这种建筑为载体和表现对象的一个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不断创新又不断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三大形态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亭文化源于亭,又美化着亭,产生于人与亭的关系,又服务于人与亭的关系。
3.文化景观遗产复制的反思
3.1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中的复制
文化自身的规律是惰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人类文化复制行为的历史一贯性和现实普遍性。[5]亭这种中国古代的建筑范式跨越时空以同一形态,在绵延不绝地复制回放着,反复再现着它的原初模式,正是文化惰性发展的突出表现。超越时空的文化复制通过具体文化景观遗产的仿造,得到了特定文化空间的整体挪移,实现了特定文化氛围的再现。因此,在横向跨地域的文化影响和交流、纵向跨时空的文化传承中,文化复制行为都是发展的助动力。
庞朴的“文化层次论”认为,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启示人们,物质文化因为处在文化系统的表层,因而最为活跃最易交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系统中层,是最权威的因素,因而稳定性大,不易交流;精神文化因为深藏于文化系统核心,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而最为保守,较难交流和改变。[6]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复制文化系统表层最活跃最易交流的物态层文化以获得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再现,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体验最为快捷的途径。
道金斯首先提出“meme”一词并认为,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格伦•格兰特将道金斯的定义进一步理论化:“‘meme’是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信息模式,这种信息模式可寄生性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和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行复制,从而来繁殖和传播这种模式。”[7]
可以从三方面理解“meme”的涵义:“meme”是一种文化元素,“meme”是一种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meme”作为复制因子具有三种特性:(1)遗传性,“meme”传播的过程就是“meme”遗传的过程;(2)变异性,“meme”的传递过程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3)选择性,“meme”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7]“meme”的特性决定了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遗传性决定了文化景观中存在的共性,变异性决定了共性中的差异性,选择性决定了只有那些强势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影响景观。亭文化的“meme” 使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长时间受其感染并被广为传播,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符号,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华夏名亭园精选国内名亭完全仿建是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亭文化“meme”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对于亭文化进化过程的作用是微小的。
格伦•格兰特认为,一种理念或者信息模式不是“meme”,直到它影响到其他人来重复和复制它,进而再重复给更多其他的人才被称为“meme”。所有可传输的知识都是“meme”化的。可见,文化元素只有复制传播给他人时才能称之为“meme”,但是不能是简单的遗传并复制出来,要在文化的进化中结合其他方面(如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人们观念等)经过变异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3.2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复制
目前社会主流话语广泛使用的是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精神文化。故所谓文化生产,就其本质核心来说是精神生产。同时在产业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由物质性消费逐渐过渡到服务性消费与体验性消费相结合。尤其是体验性消费,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以追求精神满足、审美快感和人生完善为消费宗旨。现代旅游、休闲与公众关系的介入与导入,使得遗产经常变成被各种力量追逐的符号化品牌效应。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遗产的制造、认定和解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再生产的特点。
除了当代社会发展和变迁所形成的特定气氛和价值取向的文化需求使人们选择了遗产这一形式和形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产工业的出现。从理性和理论上看,我们认识遗产,应该是认识遗产本身而非其他。但是遗产工业本质上是商业,而文化遗产却不是。遗产工业正是利用了遗产本身的巨大号召力和吸引力,现代技术超越了技术的藩篱,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而且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当技术与社会再生产结合变成遗产工业的时候,遗产便不可避免的出现异化。
在产业时代的环境中,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商品生产在相互渗透、相互消融中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动态特征:(1)精神文化生产从根本上来说,是观念性的意识形态生产,但又必须以一定的物化商品形态作为载体,才能被消费主体接受和体验;(2)精神文化生产是以符号作为意识的表达手段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但又必须借助传播媒体才能在文化市场上流通;(3)精神文化生产是最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但当它被“产业化”时,则表现为个性化与标准化、原创性与复制性的综合;(4)精神文化产品由于其体验性消费特点能令不同消费主体或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多次不同的心灵体验,从而发生“价值增值”。[8]
通过复制文化景观遗产的能指载体,其所指同时被人们体验,这种二元关系便在另一空间中得到体现。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是旅游产业的核心部分,遗产成为旅游中的一个品种、品牌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文化复制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生产方式,复制和传播人造景观等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文化生产以满足大众的体验性消费,使文化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了展示价值,同时也遮蔽了对遗产本身的理解与诠释。
参考文献:
[1]牛蓿.北京城市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陶然亭公园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6):78-79.
[2]刘涛.文化特征探源——关于概念的一点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2):39.
[3]季文媚.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架构[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4]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陆环.论文化复制——关于文化产业的美学思考[J].电影评价,2006,12:100.
[6]庞朴.稂莠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郭菁.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2(5):8-9.
[8]陆环.论产业化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36-37.
作者簡介:
车迪/1986年生/男/辽宁西丰人/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