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移居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睡眠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原习服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选择海拔1 400 m某部无高原暴露史的拟驻防官兵,进驻高原前进行健康体检,排除有睡眠障碍及心肺疾患等不宜进入高原者,最终纳入50名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20.9±2.0)岁,体重指数(21.5±1.7)kg/m2,随机抽取15名作为平原组进行整夜睡眠监测。在入驻高原3个月和1年后分别在海拔3 700和5 380 m随机抽取10名受试者进行睡眠监测,分别记录海拔3 700 m 3个月组、3 700 m 1年组、5 380 m 3个月组和5 380 m 1年组的睡眠结构变化,并与平原组的睡眠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5 380 m 3个月及1年组7 h睡眠监测过程中醒觉维持时间较平原组显著延长[(82±60)、(78±26)、(47±25) min, P=0.026、0.040]。与平原组比较,移居海拔5 380 m 3个月青年睡眠时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N1期明显延长,N3期(慢波睡眠期)显著缩短甚至缺如(P<0.05),N2期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期无明显变化(P>0.05)。与平原组比较,3 700 m 3个月、3 700 m 1年以及5 380 m 1年组睡眠各期比率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N2期缩短,REM期延长。
结论平原人对不同海拔高原的习服能力或所需的习服时间不同,习服未完全者睡眠主要表现为N1期延长和N3期缩短,习服较完善后以N2期的缩短和REM期的延长为主。慢波睡眠比率的有效恢复或可作为移居者习服高原低氧环境的一项参考指标。